說起黑手黨,大家第一反應或許是馬龍·白蘭度的《教父》,或許是馬丁·斯科塞斯的《好傢伙》。
導演克勞迪歐·吉瓦內斯,卻把黑手黨換成了乳臭未乾的中二少年。
可這部看似重設定,走反差路線的電影,卻獲得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
《少年黑手黨》
影片改編自羅伯特·薩維亞諾的同名小說,他的另一篇作品《格莫拉》曾在2008年被馬提歐·加洛尼帶上了大銀幕,還奪得了當年戛納最佳影片評委會大獎。
改編一部反黑作家的作品,《少年黑手黨》的導演卻把鏡頭,對準幾位來自普通家庭的少年。
身為黑手黨,這些未成年的男孩們表現出了超乎想象的兇狠:
對別人稍有不順眼便打罵,
燒掉舊幫派的車、拿著機槍對著家中掃射,
尼古拉雖然是個少年,但殺起人來卻冷酷而決絕。
可沒過多久,劇情鋪墊的這種人設就被推翻了。
自以為成立了正義又偉大的黑手黨幫派,卻被一個路過的司機揍得個個躺倒在地。
以往黑幫電影裡,大佬們的那點體面瞬間煙消雲散。
原來新時代的黑手黨團體,就是一群不成氣候的小混混。
如果你覺得,導演這是在批判走上歪路的男孩,那就錯了。
電影中揮之不去的少年氣息,總在提醒我們:
這部電影,還與青春期有關。
影片中的黑手黨,就是一群還沒長大的平凡少年。
從電影裡的幾件小事,就能看得出來:
身負幾條人命的尼古拉,會因為弟弟多吃了幾塊蛋糕大發雷霆;
聽女友說了一句“像個小毛孩”,就開始給自己大量脫毛。
而尼古拉向往著輝煌奢靡的黑幫生活,卻將從不向平民收取保護費的斯特里亞諾視為榜樣。
《教父》裡有句話很經典:
不照顧家庭的男人,算不上是真正的男人。在尼古拉擁有大量財富後,對母親和弟弟仍然關愛有加。
他立的第一個規矩,就是不要再收母親的保護費。
時不時與弟弟的深夜交流,仍能讓我們看出原生家庭對他的巨大影響。
這部電影的立場相當模糊,既沒有把少年黑手黨拍得有多酷,也沒有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貶低。
它將矛頭,最終指向了社會。
從家庭上看,尼古拉父親的角色是缺失的,其他幾位同夥也似乎缺爹少娘。
紀律鬆散的學校,又讓校園成了藏汙納垢之地。
學生們就在校門口吸毒販毒,看起來相當魔幻。
環境不安定,警察不作為,錢和槍就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你除了反抗還有什麼選擇?
因此,不論是老是少,有槍有錢就能夠掌控一切。
不能去的夜店可以去,沒看過的歌劇院可以看,尼古拉也收穫了一段珍貴的愛情。
《少年黑手黨》非常清楚,現在的青少年都在幹什麼:
幫派成員們熱衷於各種運動品牌,時不時拿手機自拍,還在網上找槍支教學視頻,就連送給老大的禮物都是新款遊戲機……
每隔十幾來鍾,類似的細節就在強調:
這是一個發生在當下的真實故事。
但這些刷著社交軟件的高中生,轉眼就能掏出手槍火拼。
在少年黑手黨成為當地首領後,他們開始花天酒地,夜夜笙歌;
也不再收平民小攤販的保護費,似乎對未來沒有啥打算。
他們想要建立新秩序,但複雜又險惡的社會,怎麼會因為幾個孩子的想法改變?
該黑暗的地方還在黑暗著,成人世界的複雜,並不能單靠暴力解決。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在影片結尾,小男主肯定想不到,曾躲在臥室裡讀詩的那個少年,現在竟會掌管幫派。
而曾在豪華的臥室裡朗讀的那首詩,卻剛好預示了自己的未來:
為了崇敬與榮耀,我失去良友;我沿路走來,他們伴我左右;馬里奧、奧雷斯特、帕斯誇林,我罪孽深重的兄弟; 當我拿起這把槍,你們的名字會被永遠銘記。閱讀更多 殺姐電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