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規劃論上海機場:可觸及的宏圖

本篇談一談個人對浦東機場未來規劃的一些思考

對於上機,咱們必須要承認並認清,它用20多年的時間,從一個蘆葦灘出發,走完了西方100多年才實現的發展之路,反思過去,可歸納為幾大驅動主因:

1.崛起的中國經濟,這是一個巨大的引擎,這個引擎拉動了無數產業的飛速發展,內地經濟的馬前卒上海因此受益,這一主因功不可沒,畢竟兜裡沒銀子,是不敢奢望做飛機滴

與上海這個馬前卒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西藏這個馬後炮,缺乏經濟引擎的西藏邊陲的阿里昆莎機場八年來幾乎分文未賺,堪稱國內最窮機場,只能靠補貼維持,這就是差距

2.行業虹吸和定位牌,前者上篇已談,在定位上,浦東機場被政策傾斜,直接抓了一張國際牌,這個定位讓浦東傲視其他同類大型機場,要知道,長三角用1/9的空域資源支撐起了國內1/3的客運量

歷史雖已定型,但其中卻藏納著生命持續的基因,只所以談過去,只為縷清這基因的脈絡,敬畏過去才是對未來最大的重視,對於投資,咱們最感興趣的還是未來,接下來咱們談點靠譜的,那就是上機未來的規劃這盤棋

先說剛剛走完的這步棋-衛星廳,有人說了,花100多個億建個航站樓多好,搞什麼衛星廳啊,凡這問者,大都是投資人,且說明你真的不太理解公司,那麼衛星廳的意義何在呢,我用四個字歸納:量質同步。

先說機位,國內很多機場幾乎近機位不足40%,更別提大型機場了,遠機位佔絕大比例,近機位就是那些可以直接乘機的機位,而遠機位就是你買完票後,你得先做擺渡車,讓車拉你到機位才能坐飛機,你能想象那種坐飛機的體驗嗎?這個遠近機位失衡的比例,意味著有一大多半的乘客都要經歷這種體驗,你很難想象說在上機這樣的國際樞紐坐飛機前,得先做趟汽車

而隨著吞吐量越來越大,乘客越來越多,那麼遠機位就自然越來越多,乘客的體驗簡直就別提了,也就仗著國內都這樣,你急也沒用,就算入鄉隨俗吧

而這次衛星廳這步棋,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你浦東作為國際機場定位,你的乘客體驗得跟上,不能因為乘客越來越多就忽略了登機體驗,由此衛星廳這步棋使得飛機靠橋率從50%上升到90%,也就是說以後大部分人可以從廊口登機了,不用再做什麼擺渡車了,用上機總裁的話來說,一個機位一天週轉9次,那麼基本上所有人都可以遠離擺渡車而直接登機了

這個問題再不解決,那麼你要坐飛機,搞不好先暈車,後暈機,簡直是花錢買暈受,這步棋也是模仿跟隨的國外機場,像國外一些大型機場都好幾個衛星廳,例如法國戴高樂機場就有7個衛星廳。

所以我說這叫“量質同步”,衛星廳解決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登機體驗,如此,衛星廳加上倆航站樓,一共可容納8000多萬吞吐量,吞吐量上並無大推動,這個不用多想,人家著力點就沒在這上面,還有另一個,那就是為打造國際中轉樞紐而落的一個棋子

要知道衡量一個機場是否為樞紐機場,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它的中轉率,就像咱們做火車一樣,要想到另一個城市,你得從哪去中轉是一個意思,大家幹啥都從你這中轉,那麼你自然就是個實打實的樞紐

典型的就是迪拜機場,它們國際旅客佔比90%以上,中轉率達到了80%,合著很多人去其他國家辦事時,基本都會路過迪拜,然後再出發,從地圖上去看,它地處亞歐中部,具備絕佳的中轉地理優勢,一個小小的機場居然貢獻了國家20%以上的GDP,夠狠吧

還有,亞特蘭大機場中轉率達到65%,芝加哥機場中轉率達到45%,東京首爾機場也在20%左右,相對比,上機只有10%,首機只有8%,遠低於它們,單看地理位置,咱們也不差,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轉服務

因為咱們機場在最初設計的時候,搞的就是點對點的出行,它還沒考慮到更多中轉的需求,所以對乘客的中轉服務做的不是很完善,包括動線規劃方面,體驗不是太好,這不,隨著機場的發展,向國際樞紐發展的步伐也在加快,上機開始搶先落下這顆棋子

像首機主要是門戶輪轉,國內轉國際或國際轉國內為主,過境免籤為72小時,效果一般,國際之間的輪轉還是很差,包括上機也是一樣,而同樣作為國際機場樞紐,迪拜機場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它們20年之前只是一個吞吐量幾百萬的小機場,如今可是近8000萬、國際航班佔比90%以上的絕對國際樞紐,它們的政策也比較寬鬆,對很多國家都是過境免籤,上海長三角在2016年也加碼了144小時過境免籤政策,直接帶動了入境人數的增長,關於這個政策,也是咱們跟蹤的重點,一旦繼續寬鬆,那麼無疑,是有力利好機場中轉的,按照當下國內的中轉簽證政策,想要成為超級國際樞紐還是有些難度的,至少對標其他國際機場,這些都必須要繼續寬鬆才可以

自從浦東機場跟虹橋定位分開之時,就註定了浦東在國際樞紐上的方向定位,如今浦東在中轉上走出這一小步,也說明在高層的眼裡,他們已經將浦東機場放在了世界機場地圖上,上機集團老總早就提出了將上機打造成世界級複合樞紐的構想

但必須要承認,在機場中轉上,上機下手的還是有些晚,北美和東北亞地區的中轉樞紐基本都被歐洲戴高樂機場、韓國仁川機場、日本成田機場所搶佔了先機,所以這步國際樞紐棋盤的對手可都是重量級的

以後,我們投資者也要跟蹤,加強中轉體驗後對國際中轉率的一個提升,如果有這樣的趨勢,那無疑就會開啟另一個盈利點,預測是要不得的,事實數據會給我們答案,這一點可以寫在日記本上,標註個小紅星

這次衛星廳將中轉服務做的很到位,靠橋率登機體驗自是不用說,登機橋可是可轉換的,國際國內四位一體,這樣相比之前功能單一的登機橋,加大處理旅客量每年700多萬,8000平方米的中轉大廳,入境和中轉在衛星廳可直接完成,也不需要再花20多分鐘跑到航站樓去走手續,國際到達層、出發層、混流層都有專門的樓層,這明顯就是衝著國際樞紐去的,想和韓國仁川、日本成田搶生意,東航也把所有航班轉到衛星廳,就是想搞好無縫連接中轉

以後承擔著上機60%的航班,t1s1有3700萬旅客,t2s2有4300萬旅客,無疑登機體驗和中轉效率大大提高和簡化,這在上機規劃書裡就是機坪中轉的制度化,剩下的就看運行之後帶來的變化了

這是中轉率這一步棋

再說衛星廳內的規劃,建築面積62萬平方米,中心商業區有2.8萬平方米160家商戶,免稅店面積近一萬平米,是航站樓的1.7倍,這個單位租金由於分流了航站樓,所以會下調,根據白機來看,差不多下調15%左右,到時候看具體情況,加起來整體是增長的

說完衛星廳這步規劃,再說航站區規劃

浦機現在有倆航站樓,一衛星廳,四跑道,根據上機建設指揮管理部長的透露,這還是比較靠譜的,2035年之前將建第三航站樓,千呼萬喚始出來,第三航站樓也上了議程了,第五跑道主要用於國產大飛機試飛,屆時,一衛星廳、仨航站樓、五跑道將組成上機的第一航站區

這是第一步,還有後續第二步,就是在2040年左右,在上機東南方向填海造場,填海30萬平方公里,新建倆航站樓、仨跑道成立第二航站區,預計承擔6000萬人次,到那個時候,上機吞吐量達到1.6億人次,說下我的看法,明人不說暗話,四個字:務實可行!

說到這個時候,可能有人擔心什麼上海第三機場分流,就拿上機建設指揮管理部長林晨的話來講,上海將暫時不會在本地或外地規劃建設第三機場,我想在這點,上機還是比較理智的,優先考慮圍海造地,先把自家範圍搞大再說,實在到最後咽不下去再說其他的。

在這裡我必須多扯兩句,為何浦東機場新的航站樓,或者說上海的立場為何不建在蘇州交界處呢,看不懂浦東定位的人是理解不了這一點的

第一個勒你脖子的就是空域,咱們都知道,虹橋機場那位置四周都是軍用機場,你把國際樞紐放那,以後去哪擴建,擴建的空域去哪裡尋,這都是要考慮的,而不是圖著方便就拍腦袋,否則一個短板就把你卡死

我畫個圖,大傢伙自己看

其二就是浦東的國際定位,虹橋和浦東就是日本的羽田和成田,一個主內,負責國內現實的便利,一個則負責國際面向的是未來

我們必須要認清,浦東機場的定位不是單純的由其地理位置而決定,而是跟隨上海想要做成國際樞紐的的定位而定,這就是城市定位跟機場定位的聯動,這是它的國際意義,它靠海確實是不方便內地,一方面是由於空域,最重要的就是它已不再是定位於主要服務國內的機場,在未來,它的職責和志向是服務於亞太地區甚至是整個世界的超級樞紐,而不是單純周邊幾個城市的便利,當然離國際超級樞紐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倆航站樓服務國內都不夠,更別提國際了,所以衛星廳是必須要有的,T3T4也是必須要建的,未來國際樞紐的流量一旦打開,這些都還不夠,當然這些暫時都是鍋裡畫餅,實現性要遠好於紙上畫餅,以我國不斷崛起的地位和實力,上海在未來依然會奠定國際樞紐的馬前卒,這點錯不了事,如果沒有特別的政策傾斜,以上海當下的城市地位,其護城河在短短几十年想要被追上基本是毛驢產麝香--不可能的事兒

回過頭來說,要想覆蓋全世界的航線,那麼空域就是最重要的,靠海不是劣勢反而就是優勢了,未來T5T6都儘管去放開步子填海,不用擔心空域,不要以為這些不可能,國外的大型國際樞紐機場都七八個航站樓,以後你飛紐約巴黎可能隨便一箇中型機場都能搞定,正因如此,上海一直為自己的樞紐地位而擔心,所以它必須先發奪機,只有升級為更大更全的航域,才能搞定國際樞紐的競爭優勢,由此,你以後飛東京可以隨便找一機場,但要飛一些冷門小國就得去上海了,它的底層邏輯跟鐵路汽運是一樣的,事實上,這條鏈條上,空運之下的鐵路汽運早就走出了這樣一個邏輯。你站在這樣一個高度去看,一切邏輯自然透徹清涼

由此,多縷幾遍,你會發現,衛星廳更多是戰略意義,次之才是業績推動意義,這步棋反應了管理層對公司發展安排的錯落有致,有條不紊,有了這步緩衝,以後航站樓就可以大膽去擴了,關於衛星廳利潤收入這塊先不再這裡談,一塊攏到精品課程中估值一篇

這是航站區的規劃,有興趣的老鐵老鋁門,可以據此深挖,頗有嚼頭,再說交通規劃:上海東站

可能部分夥計還不知道,上海東站今年四季度開工,重點是這個東站緊貼浦東機場,距離浦機4公里,無縫連接,可以說是上海市有意為浦機打造引流樞紐,用上海政協常委的話說,就是虹橋站和虹橋機場2.0版本,如此,上海四大站:上海站、南站、虹橋站、東站全部打通,空鐵聯動是上海市交通改革的未來大戰略,具體的可以到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網去看

先簡略東站概況:6萬平方米,10個站臺,22條線,主為滬通、沿江、滬乍杭方向列車,北到江蘇、山東、河北、遼寧,南達福建、廣東,浙江,這都是國內GDP大戶,這幾條線都是很重要的沿海城市,東站一塊揀吧揀吧把人流都攏了過來,在這,我提煉幾個對投資有用的要點

1.上海東站這幾條重要的鐵路線,必然會為浦機帶來巨大的流量,因為沿線幾乎都是大包的富裕城市群,無疑,去機場更方便了,還記得精品課程中,我講過的徽杭高速的開通對黃山旅遊的業績套利吧,看看那幾年黃山旅遊的業績就全懂了,這裡如出一轍。

2.空鐵聯運必然會加大吸流效應

至於能加多少分,這個有心研究的可以多做功課,我只能說根據虹橋及其他類似體量的空鐵路站的經驗,預計能增加引流至少20%

3.機場聯絡線加速虹橋浦東倆機場的聯動與便利,二者相距差不多60多公里,乘坐大巴得一個小時,地鐵2號線得有1個半小時,價格8塊錢,地鐵磁懸浮換乘得一個小時,價格更貴,聯絡線比之性價比更高

在政策方面,我建議大傢伙盯緊民航局正籌劃的一個規劃,那就是《長三角民航協同發展戰略規劃2020-2035》,這個規劃一旦民航批覆,那麼上海這邊也會披露,到時候這個規劃中的具體內容會更加靠譜可信

以上所談,提綱挈領,攏起來共三大規劃:上海東站規劃、航站區規劃、國際樞紐規劃。

其中前倆規劃是離咱們最近,也是最靠譜的倆,東站來引流、航站區來擴建、國際樞紐為中轉,這三大引擎會為上機帶來更多流量 ,修築更深城市地位護城河,三大規劃需要跟蹤的條條框框也已註明,總之一言,只要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前倆就是時間的事,對於國際樞紐,內靠政策管理,外靠國運地位,內外兼修,大業可定,如此而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