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花椒樹下說說韓城的南強村

坐在花椒樹下說說韓城的南強村

在外人看來,韓城是一部厚重的書,悠久的歷史文化影響著世代韓城人,勤勞樸實、溫良謙讓。在韓城人看來,韓城是一幅動人的畫,北連壺口、南通洽川,禹門春浪、猴山秋韻,橫山煙雨、象嶺春曉,是一座令人流連忘返的城市。這座城市,還有一張名片,那就是韓城大紅袍花椒,提起大紅袍花椒,很多人就會想起西莊鎮的南強村。

坐在花椒樹下說說韓城的南強村

位於西莊鎮西邊10公里處的南強村,是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南強一號”花椒就誕生於此。74歲的村民陳須茂提起“南強一號”花椒,滿臉都自豪,他告訴記者:“‘南強一號’花椒,粒大刺少,易採摘,麻度高,是響噹噹的名牌產品。”

“南強一號” 開啟致富之路

上世紀70年代,南強村掩映在綠水青山間,村裡溪水潺潺,古槐蔥蘢,村民怡然自樂,長在山頭的花椒樹,與南強村人有著說不完的情愫。

坐在花椒樹下說說韓城的南強村

在南強村人看來,山頭上那些花椒樹,之所以是他們引以為傲的“金蛋蛋”和“錢串串”,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開荒運動。1983年,南強村進入大量開荒時期,家家戶戶出人出力,上山栽種花椒苗,每戶平均種植20畝,種植大戶年產量千餘斤。上世紀九十年代,平均每戶花椒產量提高到2000斤,每斤賣7塊錢。南強大隊三分之一的村民邁入萬元戶行列,村民在地裡管護花椒時,腰上彆著傳呼機,全村當時有80輛摩托車,令周邊村民羨慕不已,這一切都是花椒給南強人生活帶來的變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花椒種植產業在韓原大地如火如荼,南強村人自己富裕後走出了山溝,把花椒種植管理技術推廣到全市各鎮辦。

對花椒情有獨鍾的梁海田老人是最早邁出這一步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梁海田帶領村民奔走在韓原大地,傳授花椒種植管理技術。同時,經過幾年實踐,他著手培育新品種,認真進行篩選、對比、試驗,培育成功“南強一號”。“南強一號”最大的特點是集束大,每束可達150—180粒,而普通大紅袍花椒每束約50—60粒,南強花椒也得到許多外地椒客和椒農的認可。如今,面對南強村花椒產業的發展,村委會主任陳永林滿懷期望:“下一步,村裡主要發展花椒樹苗培育,創立花椒種植基地,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百花池畔留下歲月往事

南強村由6個自然小組組成,全村共206戶806口人,這些年,村民的收入主要靠種植花椒,現在南強花椒名聲在外,花椒苗供不應求。每年來村裡購買花椒苗的椒農、椒客絡繹不絕,成為南強村民的一條致富渠道。

花椒和南強人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感,這種情感深埋在骨子裡。南強花椒集束大、顆粒大、麻度高、色豔肉厚,這些特質也和當地得天獨厚的水土有著緊密聯繫。

走進南強村,山地與丘陵、村莊、道路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整個鄉村靜謐、安詳。陳永林告訴記者:“南強村不僅花椒馳名,還有一處神奇的百花池,正是這處百花池培育了南強花椒的特殊品質,也養育了世世代代久居於此的南強村人。”順著陳永林手指的方向,記者沿著新鋪就的山路探尋百花池。沒等走下山溝,就聽到遠處傳來潺潺的溪水聲,眺眼望去,一股清泉噴湧而出,緩緩流淌在溪澗。

坐在花椒樹下說說韓城的南強村

百花池由多個天然泉水組成,分佈在山腳下,四周覆蓋著冬季的植被,倒影綽綽。走上前,手伸到湧出的泉水下面,冰冷的手頓時感到一陣暖意,似乎有一股暖流湧上心頭。

南強村的百花池有著獨特的神奇之處,泉水常年不息,水質冬暖夏涼。提起百花池,村裡老人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常年在田間勞作,渴了喝口泉水,清澈甜美沁人心脾。村裡人常年飲用泉水,村民蒸饃做豆腐,也用百花池裡的泉水。

“百花池裡的泉水做過質檢,結果顯示是合格的礦泉水,能直接飲用,有益身心。”陳永林告訴記者,“依託百花池溫泉資源和周邊植被良好的環境優勢,我們準備將這裡打造成一個旅遊度假村,為市民提供一處優質的天然度假勝地。”

沿著百花池的山路往上走,就能看到南強村的“娘娘廟”,據傳是宋朝時期修建的,坐北向南,依山傍水。下邊是一個石拱門洞,供人們出入行走。裡面供奉著村民口中的“娘娘”,世世代代香火不斷,庇佑著南強村祖祖輩輩繁榮安康。如今,這座廟宇已經失修,剩下的主體建築框架,依然聳立在百花池山頭,見證著南強村的時代變遷。

紅色熱土傳承革命精神

南強村是一片紅色的熱土,這裡演繹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故事。1946年,中共陝西省工委先後向關中東部沿黃河的韓城、合陽、澄城等縣派出兩批幹部,開展黨的工作和游擊戰爭。1947年元月,根據省工委決定,宣佈吳沙浪任韓城縣委書記。同年3月,黃龍特委決定成立韓城縣工委,與縣委並存,段潔任書記。兩個系統的黨組織分別在韓城宣傳發動群眾,先後組建幾支游擊隊,開展武裝鬥爭。

坐在花椒樹下說說韓城的南強村

韓城北部山區的南強村山大溝深,森林茂密,是進行遊擊戰爭的理想要地,在吳沙浪的帶領下,南強村率先組建了第一支游擊隊,村民紛紛響應,開展轟轟烈烈的武裝鬥爭。

在南強村雜草叢生的窯洞旁,村民陳海庭說:“當年,吳沙浪帶領的韓宜遊擊支隊就在這裡進行宣誓,成立根據地,帶著村民進行武裝鬥爭。直到現在,南強村每月還會召開一次會議,重溫當年的革命歷史和口口相傳革命故事,延續紅色革命精神代代傳承。”

夜色漸漸落下帷幕,南強村裡升起裊裊炊煙。記者走到村口時,看到一棵古槐樹,樹身筆直,冠項如傘。雖然,這棵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樹“講”不出自己的出生來歷,也“道”不明所經歷的歲月滄桑,但它和樸實的南強村人一起,一年又一年守護著這座美麗的村莊,見證著南強村步入新時代的堅實步伐。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