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賊王》的情懷牌,《少年jump》的底牌

文 | 江宇琦

儘管上週五同時有李安的新作《雙子殺手》和迪士尼熱門續作《沉睡魔咒2》上映,但日本動畫電影《海賊王:狂熱行動》(內地譯名為“航海王”)還是在週末三天裡成功斬獲1.39億元票房,單日票房一度逆襲《雙子殺手》,首周的票房成績和《雙子殺手》(1.49億元)與《沉睡魔咒2》(1.60億元)算是旗鼓相當。

《海賊王》的情懷牌,《少年jump》的底牌

三部同期上映影片票房對比(數據來源燈塔專業版)

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看來,這部更加圈層化的動畫電影能夠“不掉隊”,一方面是依靠優異的口碑——豆瓣8.1分、淘票票9.2分、貓眼9.5分,均為同期最高;而另一大不可忽視的原因,則在於情懷加成。作為《海賊王》動畫播出20週年的紀念作品,這部劇場版對於廣大“海賊迷”們的意義自然毋庸置疑,近期包括“TalkOP海賊王論壇”在內,已有不少粉絲組織在數十個城市舉辦了大量包場觀影活動。

20週年劇場版的大賣,也再次印證了《海賊王》這個IP強大的影響力。從1997年在日本漫畫雜誌《週刊少年jump》(以下簡稱“《jump》”)上連載至今,《海賊王》一直被視作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漫之一,並且早在2015年就以超過3.2億本的單行本銷售成績,被吉尼斯官方認定為“世界發行量最高的單一作者原創系列漫畫”。

《海賊王》的情懷牌,《少年jump》的底牌

《海賊王》被吉尼斯世界記錄官認定為“世界發行量最高的單一作者原創的系列漫畫”

不過再美好的故事也有落幕的時候。今年9月,日本知名視頻博主Fischer's在拜訪《海賊王》作者尾田榮一郎時,被告知《海賊王》漫畫很可能會在未來五年內完結。對此有悲觀的粉絲甚至認為,考慮到作者的創作壓力等,完結階段的節奏可能會加快,結束之日或許會比預期的更早到來。

《海賊王》走向完結,不僅對於死忠粉絲而言一個損失,對連載《海賊王》的《jump》更是一次不小的打擊。過去幾年間由於《火影忍者》《死神》等熱門漫畫的完結,曾經期發售量達到653萬本的國民級漫畫雜誌《jump》期銷量已經跌至200萬上下,而《海賊王》作為目前尚在連載的、唯一具備全球影響力的大長篇,一旦宣告完結,丟掉最後臺柱的《jump》和其背後的集英社,要如何面對未來的經營和銷售壓力?

《海賊王》的情懷牌,《少年jump》的底牌

最暢銷漫畫背後的“工作狂”

“我從4歲開始就想著要成為一名漫畫家,因為我不想接受一份‘真正的工作’。”

《海賊王》的漫畫作者尾田榮一郎生於上世紀70年代,童年時期正好趕上80年代《jump》發展的黃金歲月,因此從小他便能夠接觸到《龍珠》等各種優秀的漫畫,也因此開始認為自己是“天生的漫畫家”。他曾表示:“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喜歡畫畫,當時有一幅作品獲得了不少好評,我便因此而變得非常自信,並宣佈自己將來要成為一名漫畫家。小的時候,我認為一個畫畫好的人就應該成為一名漫畫家。”

《海賊王》的情懷牌,《少年jump》的底牌

年輕時的尾田榮一郎

帶著這種想法,他在17歲那年就開始以筆名“月火水木金土”(つきひみずきこんどう)往《jump》投稿漫畫作品(《WANTED!》),並最終憑藉該作品獲得了集英社舉辦的、針對少年故事漫畫的新人獎“手冢獎”,開始在漫畫行業嶄露頭角。

高中畢業後,尾田榮一郎進入到九州東海大學工學部學習建築學,但他深知這並不是自己所渴望的人生方向,於是一年之後便選擇退學,在19歲那年就以助手的身份,跟隨著甲斐谷忍、 弘正也、和月伸宏等漫畫家,一面工作賺錢,一面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漫畫家。

在這一過程中,尾田榮一郎兒時的一個執念逐漸浮現了出來,想創作一個以海盜為主角的漫畫故事。“我以為男孩到了一定年紀就會想要出海尋寶,想到出航就應該興奮不已。”若干年後在和《灌籃高手》的作者井上雄彥對談時,尾田榮一郎說出了自己當年的困惑:“可為什麼從來沒有人畫海賊的漫畫呢?”

抱著“不管賣不賣錢我一定要畫一部海賊漫畫,即使只給自己看也沒關係”

的想法,尾田榮一郎以自己創作的海賊短篇漫畫《Romance Dawn》為雛形,於1997年開始創作漫畫《ONE PIECE》(最初以《海賊王》的中文譯名為大眾所熟知),甚至還因此放棄了作為助手和和月伸宏一起創作《浪客劍心》的機會。

《海賊王》的情懷牌,《少年jump》的底牌

尾田榮一郎於1997年開始創作漫畫《ONE PIECE》

結果這部“冒險之作”一炮而紅,連載首年就在《jump》的人氣投票裡位列第二,此後二十多年裡更是長期位列人氣榜第一。而1997年,正值《龍珠》《灌籃高手》等《jump》熱門連載漫畫完結、《jump》期銷量出現斷崖式下跌(單年期發售量減少了170萬本)的低谷期,

《海賊王》的出現給了相對低迷的漫畫產業和《jump》很大的提振,隨著《海賊王》的走紅,《jump》銷量下跌的勢頭也逐漸止住了。

《海賊王》的情懷牌,《少年jump》的底牌

幾部熱門連載漫畫的完結使得《jump》銷量出現斷崖式下跌(圖源jump官網)

當時遠在洛杉磯的井上雄彥在收到連載了《海賊王》的《jump》後,還曾經向人感慨:“讀完第一話就有種‘啊,好久沒看到過這樣的作品了,又有一部經典作品要誕生了’的感覺。

這樣的漫畫對我來說已經很久沒遇過了,所以不厭其煩地看了好幾次,《海賊王》是日本的驕傲。

到了1999年,《海賊王》漫畫單行本成功問鼎日本漫畫年銷量榜,自那之後就長期霸佔著榜首的位置,少有失利。2018年6月,《jump》官方宣佈《海賊王》1到87卷單行本的全球銷量已經達到了4.4億本,持續刷新著由自己創下的世界紀錄。而相較之下,同樣暢銷全球的《火影忍者》《灌籃高手》《龍珠》等同期的總銷量則僅為2.1億、1.5億和2.3億,縱使這些漫畫也都留名青史,可單論單行本漫畫銷量來說,還沒有哪部作品展現出足以撼動《海賊王》的影響力。

《海賊王》的情懷牌,《少年jump》的底牌

2018年6月《海賊王》單行本的全球銷量已達4.4億本

在《海賊王》連載初期,由於尾田榮一郎常常會在各種場合提及自己的偶像鳥山明及其代表作《龍珠》,因此二人也不可避免地會被放在一起比較,尾田榮一郎為此還受到不少非議。可連載多年之後,業內早就認可了尾田榮一郎是可以比肩鳥山明的另一座高山,宮崎駿在評價粉絲間關於二人的論戰時就曾說“這個時代是《海賊王》漫畫的時代”,而鳥山明同樣表示自己和孩子都是《海賊王》的忠實讀者。

不過無論是《海賊王》的歷史級銷量,還是尾田榮一郎逐漸被認可的歷史地位,都是他本人用常人難以想象的拼命換來的。兒時看《龍珠》時,尾田榮一郎一度以為全部內容都是鳥山明一人畫的,所以當得知漫畫都是團隊創作時他還覺得十分失望。為了避免讓現在的孩子們像當年的自己那樣失望,開始連載《海賊王》之後,畫面中大部分動態都是他本人完成的,這在日本漫畫界極為少見。

“每天凌晨2點睡5點起,每天共睡3小時。畫完原稿後正好有一天可以休息,就睡一整天。”尾田榮一郎曾表示,自己最初計劃用5年時間畫完《海賊王》,可沒想到越畫格局越大,加上讀者的期許等原因,他不得不將這樣的作息延續了十幾年。

《海賊王》的情懷牌,《少年jump》的底牌

尾田榮一郎曾表示計劃用5年時間畫完《海賊王》

2013年,長期處於高壓工作狀態的尾田榮一郎因為扁桃體膿腫住院治療,《jump》上《海賊王》的連載也一度暫停。對此他本人還感到十分愧疚,在官網上對粉絲留言:“太失策了,因為一直忍耐所以情況惡化了,現在需要治療,難得下一回有新的展開,好希望大家快點看到。”

果不其然,停更一週之後,《海賊王》又立刻恢復了在《jump》上的更新,算上住院期間尾田榮一郎也不過休息了幾天而已。但這次生病之後,尾田榮一郎逐漸感覺到身體大不如前,私下甚至曾跟漫畫家松本大洋透露,一週畫19頁漫畫常常會感到吃力,很難再按照過去的工作強度工作下去了。

最近兩年,《海賊王》短暫停更的頻率越來越高,有時候是因為尾田榮一郎身體不適,有時候則是因為他對於當時的進度、內容感到不滿。而無論真實的原因為何,其實都在向粉絲們傳遞著一個信息,早就年過40歲的尾田榮一郎,已經很難再像過往那樣不計後果地拼命工作了。

《海賊王》的情懷牌,《少年jump》的底牌

2019年4月《jump》某期封面

正因如此,當尾田榮一郎宣佈《海賊王》會在未來幾年內完結時,很多粉絲雖然不捨,但都紛紛接受了這樣的現實。就算尾田榮一郎此前也曾多次對漫畫進度預計不足,可即便實際連載週期能被拉長一些,《海賊王》的完結也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

這部陪伴了兩三代人成長的漫畫,終究還是要和無數部經典長篇一樣,在不遠後的某一天裡,迎來它的謝幕演出。

《海賊王》的情懷牌,《少年jump》的底牌

沒了臺柱,《jump》該去向何方?

《海賊王》宣佈告別,可能是《jump》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發刊於1968年的《週刊少年jump》,是日本漫畫界歷史最為悠久的漫畫雜誌之一。雜誌成立之初,在不佔據市場、資源優勢的情況下,首任主編長野規通過引入漫畫家“買斷合同”、人氣投票機制等形式,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年輕漫畫家與忠實讀者,並藉此打破了《少年 Sunday》和《少年 Magazine》兩大老牌漫畫雜誌對市場的壟斷,於上世紀70年代成為日本最熱的百萬級銷量雜誌。

1984年,因畫搞笑漫畫《阿拉蕾》而名聲大噪的鳥山明,開始在《jump》上連載影響了尾田榮一郎等幾代漫畫愛好者的作品《龍珠》。然而這部和《阿拉蕾》風格相似的作品,最初並沒能延續前作的輝煌,長期在讀者投票中排名15名之後。對此《龍珠》的負責人鳥島認為,是因為故事“主角太普通了,所以沒人氣”。

《海賊王》的情懷牌,《少年jump》的底牌

《阿拉蕾》

於是鳥山明便弱化配角戲份,藉由“天下第一武道會”等形式實現漫畫風格的轉變,直接推動《龍珠》在1987年後成為了《jump》的頭牌,並因此被富士電視臺看中、改編成了同名人氣動畫。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藉助港臺地區翻譯的《龍珠》動畫和漫畫書,很多內地的80後第一次接觸到了日本動漫和“《jump》文化”。

《龍珠》爆發後,《jump》所倡導的“努力、友情、勝利”三大價值正式被大量讀者所接納。加上80年代中前期正值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期,整個社會都呈現出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因此除了《龍珠》,同時期的《聖鬥士星矢》等熱血漫畫都頗受歡迎,《jump》“漫畫雜誌一哥”的地位也就此奠定。待到80年代末期,每一期《jump》的發行量都能達到500萬以上。

步入90年代,《灌籃高手》《幽遊白書》《浪客劍心》等熱門作品的先後湧現,讓《jump》的熱度又上升了一個臺階,每期發售量連續5年突破600萬。而當時全日本人口才1.2億,因此行業裡一直有“每20個日本人裡就有一位《jump》死忠粉”的說法。

《海賊王》的情懷牌,《少年jump》的底牌

銷量、熱度的上升,讓利益相關方賺得盆滿缽滿,但很多時候作者卻被揹負了不小的壓力。實際上,早在漫畫進展到“短笛篇”之後,鳥山明就有讓《龍珠》完結的想法,但由於作品人氣過高,所以《jump》編輯部最初沒有同意這一決定。無奈之下,鳥山明只得硬著頭皮畫下去,結果“弗利薩篇”人氣更是爆表,鳥山明因此而“騎虎難下”。

在畫到“魔人布歐篇”後,鳥山明內心已然備受煎熬:

“這部分故事已經變成了連我本人都厭煩的連續的激烈苦戰,如今我已經變成得了高血壓的大叔,已經畫不出這樣的打鬥了,今後也不會再想畫關於打鬥的漫畫了。”最終,在《jump》和集英社高層商議後,《龍珠》才在1995年停止連載。

受到《龍珠》故事收官和《灌籃高手》劇情進入白熱化影響,《jump》1995年的發售量達到了史無前例的653萬本。可到了第二年,《龍珠》完結的影響就開始顯現,《jump》的發售量直接銳減了70萬本。而雪上加霜的是,1996年《灌籃高手》等熱門漫畫也先後完結,因此等到1997年時,《jump》的發售量就只有405萬、兩年間減少了250萬,直接回到了80年代初期的水平。

《海賊王》的情懷牌,《少年jump》的底牌

《灌籃高手》

在這危機存亡的關頭,《海賊王》的出現雖然沒有幫助《jump》重歸巔峰,但總算是把發售量一度穩定在了300萬以上。當然這並不只是《海賊王》一部漫畫作品的功勞,因為就在《海賊王》問世後不久,《火影忍者》和《死神》兩部現象級漫畫作品也開始在《jump》上連載,並和《海賊王》一起成為了《jump》的“三大臺柱”。

靠著這些新時代熱門漫畫單行本的出色銷量和大量IP衍生品的授權,儘管漫畫雜誌銷量不及過往,但《jump》背後的出版公司集英社,在21世紀的頭十幾年還依然是行業翹楚,年銷售額可達1000億日元(約65億人民幣)以上,長期領先於講談社、小學館等同行。

可是好景不長,隨著2015年-2016年間,《火影忍者》和《死神》兩部連載超過10年的大長篇先後宣佈完結,三大臺柱瞬間倒了兩根。僅僅依靠《海賊王》一部大眾化的作品,《jump》的發售量終究還是跌落到220萬以下,甚至有過單月發售量不足200萬的情況。

《海賊王》的情懷牌,《少年jump》的底牌

《火影忍者》

公開數據顯示,2016財年時,集英社的年收入還有1229億日元,但2017財年則下滑至1175億日元,同比減少了4.3%。儘管多年前《jump》就曾試圖去扶持新的臺柱,但直到今天也沒有哪部作品展現出和這三部同等級的影響力。對於這種局面,很多粉絲都將現在的《jump》戲稱為“海賊王連載雜誌”

,所以作為受眾購買重要驅動力的《海賊王》一旦完結,《jump》和集英社必定會面臨更大的銷量、業績衝擊。

而這不僅僅是《jump》和集英社才獨有的問題。就在《jump》發售量不斷下滑的同一時間裡,早在上世紀70年代發售量就已經突破百萬的《少年 Sunday》(連載《名偵探柯南》)和《少年 Magazine》(連載《進擊的巨人》),發售量都已經跌落至40萬和90萬。而《少年 Sunday》背後的小學館, 2016財年後銷售額就跌破了1000億日元,並且連續多年出現虧損的情況。

《海賊王》的情懷牌,《少年jump》的底牌

《進擊的巨人》動漫

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媒介環境的變革。近年來,因為電子遊戲、流媒體、社交網絡等新型娛樂方式的崛起和快速發展,紙媒的受眾開始減少,傳統漫畫行業對於從業者的吸引力也隨之下降,很多優秀的創作人才紛紛向遊戲、動畫行業轉移,造成漫畫行業青黃不接。

雖然各大出版社也試圖通過發行電子版漫畫的方式來挽救這種危機,但根據日本出版科學研究所發佈的調查數據顯示,最近幾年日本漫畫單行本的銷量(實體+電子)還是呈現下降趨勢。而這種難以被逆轉的頹勢背後,則是日本漫畫產業的另一大危機——少子化。

雖然日本漫畫雜誌上很多漫畫都是全年齡向作品,有的甚至更適合於成年觀眾,但青少年讀者仍然是這類產品最重要的受眾群體。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生育率逐漸降低,導致青少年在日本社會中的佔比也越來越低。加之大環境的影響,“低慾望文化”也開始在日本年輕一代中蔓延,很多年輕人在消費文化產品上的積極性都遠遠不比他們的父輩。

根據今年6月日本厚生勞動省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日本新出生嬰兒數量僅為91.8萬人,創有紀錄以來的歷史新低,較前一年減少約2.77萬人,連續第三年不足100萬。照此趨勢發展下去,無論是《jump》還是其他面向青少年的文化產品,都很有可能遭遇到更大的生存危機。

作為日本漫畫行業的後起之秀,《jump》能夠在不佔優勢的情況下逐漸成為行業標杆,除了自身策略外,也是時代所孕育的結果——二戰後民眾對和平和奮進的渴望、80年代整個社會的積極向上、90年代經濟波動下對於人心的提振,大環境的變化一次次給《jump》創造了順流而上的條件。

但是成也時勢造,“敗”也時勢,因時代而生、而盛的《jump》,終究還是無法永遠站在時代的浪尖上。《海賊王》的完結終歸無法避免,是就此隨波逐流,還是找到新的立足點逆勢而上,或許將成為《jump》未來五到十年裡的重要命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