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榷“洛邑古城”名稱的定義

與“洛邑古城”商榷名稱的定義

“洛邑古城”開業好幾年了,每次在網上看到網友們拍攝的視頻或撰寫的文章,總是感覺有兩處彆扭。一是說這裡古代是“渡口”;另一個就是稱“洛邑古城”是否合適?

中國的漢字定義非常精到,碼頭與渡口不可混淆,網友們整的解說詞,無非就是看該景區的介紹,可恰恰這個“通稿”出現了瑕疵。

“文峰塔”在洛陽老城區的東南城角,我家老宅就在塔的西巷,少年時可沒少爬上去淘氣…俺這個叫“文明街居委會”轄區的男孩子們,哪一個沒上去過?似乎能上頂層才算“男子漢”。

挖井、蓋房發現的“活土”及垃圾,讓我這個少年懷疑?幾十年後才知曉:這裡乃唐朝“新灘遺址”,也就是武則天時代開挖的碼頭。

據史載:“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河路,商旅貿易,車馬填塞。”那時,“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通濟渠上“漕船往來,千里不絕”,漕船擁擠,已經影響了河道流水。為疏通河道,方便漕船停泊,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武則天下令,在通濟渠北岸、瀍河下游,北市的東北、立德坊南“引漕渠,開新潭,以置諸州租船”…

老城南大街東南角有個衚衕叫:水道口,是不是引水的地方?與此不遠可就是“煤渣坑”,東邊還有:孟坑、水夢坑。這是唐朝以後,碼頭廢棄傾倒垃圾留下的三個水坑。由於地勢低窪,大雨時節,很好的緩解了城內的積水…文峰塔的北側就是“水夢坑”,這裡有段子傳說,文化人編的唄,年少時我也信,後來……就不信了,還排斥。

碼頭:碼頭是海邊、江、河邊專供輪船或渡船停泊,讓乘客上下、貨物裝卸的建築物。通常見於水陸交通發達的商業城市。人類利用碼頭,作為渡輪泊岸上落乘客及貨物之用,其次還可能是吸引遊人,及約會集合的地標。在碼頭周邊常見的建築或設施有郵輪、渡輪、貨櫃船、倉庫、海關、浮橋、魚市場、海濱長廊、車站、餐廳、或者商場等。唐朝時,這裡很熱鬧,確實是描繪的那樣…

渡口:有船擺渡的地方…規模明顯比“碼頭”小。唐朝時期,洛陽城很大,開挖碼頭就是為了緩解“通濟渠”(洛河)的擁堵,這與當今拓寬馬路、架橋、整停車場是不是一個道理?

既然古代開挖的是“新灘”是碼頭,規模很大,我們今天的“洛邑古城”景區,為何要把“碼頭”說成“渡口”呢?自降身價嗎?

洛邑:是周朝都城洛陽的古稱,洛陽“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為最早的“中國”所在地,是當時世界最大城市之一。《尚書》稱“土中”、“洛師” 、“洛邑” 、“新邑洛”、“東國洛”。何尊銘文稱“成周”、“中國”、“王城”等。洛邑瀍水兩岸分佈有周朝成周城和王城兩座都城。

如果洛陽把“金代”古城的一半改造完了,稱“洛邑古城”也算馬馬虎虎,可目前建成的景區有規劃的三分之一嗎?似乎達不到…目前也就一個居委會那麼大,距離規劃還差的遠著呢。“洛邑古城”這個名稱,似乎又整的太大了。看看景區的仿古建築,有周朝的意思嗎?無非就是清朝街巷的樣子…

同樣的問題,已經有老師提出過,但並未引起重視,如果咱讓人家修改“洛邑古城”這個名號,你們絕對不幹,把解說詞的“渡口”改“碼頭”問題不大吧,畢竟渡口是瞎扯,碼頭才是真的定義。

最後強調:投資127億元乃“洛邑古城”全部工程的大投入,目前建成的這一片怎麼可能使用“127億元”呢?如果就這一個小景區,就使用了127億元,那得養活多少“腐敗分子”啊…

有理有據講道理

商榷探討糾錯義

斟酌協商不較勁

尊重歷史為雅趣

商榷“洛邑古城”名稱的定義
商榷“洛邑古城”名稱的定義
商榷“洛邑古城”名稱的定義
商榷“洛邑古城”名稱的定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