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交易所特色板塊詳解:“大健康”估值可達47倍

越來愈多的境外資本市場與境內開展了更加緊密的互動。

10月21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新加坡交易所(下稱新交所)的“大健康•新機遇”路演周北京站會議上了解到,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觀察研究赴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海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而“大健康”醫療板塊則是當下新交易所的特色板塊。

特色之“大健康”

作為東南亞的一個國際資本市場,新交所擁有較高的國際化程度。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路演會議上了解到的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新交所已有上市公司734家,合計總市值6610億美元,其中非新加坡當地企業的市值高達43%。

新交所目前的優勢行業集中在消費、醫療健康、科技、房地產、海運、離岸服務、能源及大宗商品等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醫療健康行業成為了當前新交所的特色板塊。據新交所有關人士介紹,作為新交所的特色板塊,醫療健康板塊的企業數量為37家,平均市盈率為47倍,總市值達到500億美元。其業務和資產遍佈新加坡以外的多個地區,包括南亞和東南亞、東北亞以及中東和歐洲的市場。

具體而言,醫療健康服務商、醫療設備供應商、製藥與生物技術、醫療物業資產持有人的企業家屬分別為19家、9家、9家和3家。

“對於醫藥生物企業來說,這個估值雖然沒有一些A股公司高,但在全球市場中水平已經不低了。”一位關注新交所的投行人士表示。

此外,由於新交所的投資者以機構為主,因此也能夠對上市公司股價帶來較強的穩定性。

“新加坡交易所、新加坡市場的大多數的投資人都是機構投資人。他的穩定性特別強,能幫助企業成長,企業也不用擔心每天股票的大幅波動,或者考慮怎樣去做公告。”新交所相關代表表示,“我們這裡整體的交易量非常平穩,講究的是一個持續性,全球投資人、機構投資人對企業來說多數時候是一個長期的投資。”

包容的營商

在上述路演會議上,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下稱經發局)相關代表也在現場對新加坡的營商環境進行了介紹。

據瞭解,新加坡經發局成立於1961年,是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手下的一個政府機構之一,只能共分為兩大板塊,分別是規劃以及實施新加坡的經濟產業策略,以及吸引海外投資、協助已經在新加坡落實業務的企業繼續在新加坡拓展業務,為新加坡以及在新加坡的一些國際人才提供良好的就業崗位。

“我們2018年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在4500億新幣左右,製造業也佔了我們GDP很大的一部分,經發局就是致力於確保經濟的多元化,在發展製造業的同時,也繼續發展比如說資訊通信、金融等等產業,另外也確保各產業具有競爭力。”新加坡經發局相關代表表示,“經發局重點推動的產業其實是佔了新加坡GDP的40%,經發局所重點推動的產業其實可以分為九大產業類,包括了技術、科技數字產業、消費品、半導體等等。”

據其介紹,新加坡有著較為友善的個人以及企業所得稅率,企業所得稅一律為17%,如果獲得經發局支持,可以進一步減少至10%。

“新加坡個人所得稅採取的是一種增進制的算法,大概在15%-18%左右。另外新加坡也在教育制度的完善以及人才培訓,尤其是科技企業人才培訓方面有一直在加大力度。”上述經發局代表表示。

在其看來,正是因為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政府對於人才培訓、基礎設施方面的大力投入、以及較為友善的個人及企業稅收等原因,新加坡已經成為不少跨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首選之地。

來自經發局的數據顯示,有超過40%的跨國企業的亞洲總部已經設立在新加坡,有超過6000家中資企業其實已經在新加坡落實業務,包括阿里巴巴、飛利浦、商湯科技等明星企業。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