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1999年4月20日,美國科羅拉多州,傑佛遜郡哥倫拜恩高中。

兩名高中生,分別名叫埃裡克·哈里斯(Eric Harris)和迪倫·克萊伯德(Dylan Klebold)

他們配備槍械和爆炸物進入校園,槍殺了12名學生和1名教師,造成其他24人受傷,兩人隨即自殺身亡。

這起事件是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發生前,美國曆史上最血腥的校園槍擊案。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科倫拜校園槍擊案中的13位受害者

紀錄片《科倫拜校園事件》,詳細講述了這起震驚美國的校園屠殺 ——

科倫拜校園事件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這部紀錄片榮獲了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豆瓣評分8.6。

此外,它還獲得了法國奧斯卡凱薩獎”最佳外語片“、以及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觀眾選擇獎“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此片在戛納放映時,得到了觀眾長達13分鐘的起立鼓掌,並提名金棕櫚

這也是戛納46年來,首部參與主要競賽單元的紀錄片。

但由於此片實際上跟戛納國際電影節任何一個單元的分類都不太符合,因此評審團為此特意設立了一個“戛納55週年紀念獎”給它。

在這部紀錄片裡,摩爾走訪了科倫拜高中所在的科羅拉多州,尋訪這起血腥慘劇背後的原因。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導演/編劇:邁克爾·摩爾(Michael Moore)

導演邁克爾·摩爾,是出了名的批評政府專業戶。

他的視角,總是落在最犀利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上。

多以時事政治事件為題材,其風格是敢於直接質問當權者。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科倫拜校園槍擊案令人不寒而慄之處在於,它是在周密計劃和充足準備之下實施的屠殺。

1996年,埃裡克·哈里斯在美國在線(AOL)建立了一個個人網站用於存放遊戲關卡檔案。

而1996年年底,該網站開始教導他人如何惡作劇、以及製作爆炸物的教程,並記載了很多他和克萊伯德以此惡作劇的過程。

到了1997年初,在博客中顯現出哈里斯對當時美國社會越來越多不滿。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埃裡克·哈里斯

在接近槍擊事件的前夕,哈里斯也在網站上記錄了自製炸彈過程,以及累積的槍械彈藥數量。

並附上了一份“射擊名單”,記錄那些他想殺害的人。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迪倫·克萊伯德

埃裡克·哈里斯和迪倫·克萊伯德,在校園集體照中擺出了射擊動作。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左上角二人擺出射擊動作

1998年1月30日,哈里斯和克萊伯德兩人,由於偷竊電腦零件而被逮捕。

兩人在被從精神治療中心釋放後,開始在博客中記載屠殺計劃的準備過程。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博客顯示,兩人計劃進行一次,與1995年奧克拉荷馬市聯邦大樓爆炸案同樣規模的爆炸。

同樣,也包含了如事成後逃跑至墨西哥,在丹佛國際機場劫持飛機,飛往紐約市撞擊大樓的瘋狂計劃。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兩人也拍攝了,他們非法囤積的爆炸物和槍械彈藥。

這些錄像帶顯示,他們如何巧妙地將武器庫藏匿在家中,且不被發現。

其中有一些錄像帶,還記錄了他們在附近山丘進行射擊練習的鏡頭。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兩人原本的計劃是——

在校園自助餐廳放置炸彈,並埋伏在大門口。

當炸彈爆炸後,射擊所有慌張逃出的人,並接著攻擊學校周遭住宅區那些,因為爆炸而跑出門看熱鬧的人。

但這個計劃,因為炸彈沒有成功引爆,而被迫臨時更改。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在一段錄像帶中,兩人一起向他們的家人道歉。

埃裡克在錄像帶中,向心愛之人表達了自己的無奈,並希望她理解自己。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哈里斯在學校年鑑中的照片

在攻擊的一個月前,哈里斯和克萊伯德非法取得了一把英特拉泰克公司(Intratec)生產的TEC-DC9自動2、一把Hi-Point公司生產的9公釐半自動卡賓槍、和兩把散彈槍。

他們還將散彈槍的槍管給鋸短了(能增加殺傷力並更易於隱藏),他們根據網上的炸彈製作教程,製作了99個各種設計和規模的即時引爆裝置。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Dylan 使用的TEC-9

由於兩人的年紀,他們取得的全部四把槍在法律上都是非法的。

克萊伯德說服一個較年長的朋友,替他們購買卡賓槍和兩把散彈槍。

在取得槍械彈藥的過程中,兩人一共違反了高達21條聯邦、州、和地方的法律。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1999年4月20日,星期二上午11:00,埃裡克·哈里斯和迪倫·克萊伯德各自駕車前往科倫拜高級中學。

在距離學校半英哩的地方,設置了一個小型燃燒彈。

炸彈被定時在上午11:14分引爆,計劃以此處的爆炸,來轉移緊急人員的注意力。

炸彈確實引爆且引起了小規模火災,並在稍後被消防人員撲滅。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兩人接著進入校園自助餐廳,放置了兩個裝有20磅(約9公斤)丙烷炸彈的行李袋。

攝像頭拍攝到,炸彈有足夠的爆炸威力以摧毀整個自助餐廳,並能讓圖書館塌陷。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安置炸彈後兩人回到車上埋伏,準備在炸彈爆炸後向所有驚慌逃出學校大門的人開火。

然而,安置在餐廳的炸彈引爆失敗。

哈里斯和克萊伯德在停車場會和,取出裝在行李袋和揹包裡的槍械,一同走向自助餐廳。

他們前往西邊大門的階梯頂端,那裡是整個校園最高的地方。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上午11:19,一個目擊者聽到哈里斯大喊:“上啊!上啊!”

接著,哈里斯和克萊伯德就抽出他們的散彈槍,開始射擊人群。

隨後進入圖書館,繼續殺害無辜學生和教員。

二人於上午11:42才離開圖書館,結束了這場血腥的屠殺。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網民模仿二人造型拍攝的照片

離開了圖書館後,他們走下樓梯進入自助餐廳,在那裡他們被監視器首次拍攝到。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槍擊案現場的監控畫面,完整視頻為FBI和當地的司法部門保存。

沒有對外公開,避免引起模仿。

(即便如此,後來很多槍擊案還是受到科倫拜校園槍擊案的影響。)

下午12:02至12:05間,兩名槍手再次進入圖書館,透過窗戶向外面的警方射擊,但都沒有擊中。

接著,他們走到靠窗的書桌區,在那裡二人舉槍自殺。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網民模仿二人造型拍攝的照片

這起屠殺事件震驚了美國社會,也引起了有關美國槍械政策的爭論。

不少人因此開始關注校園霸凌現象,以及暴力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埃裡克·哈里斯和迪倫·克萊伯德甚至還有了一批腦殘粉。

有人將他們畫成卡通人物,還有不少人模仿他們的造型拍照片。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以二人為原型的漫畫

就在科倫拜高中校園槍擊案20週年紀念日前夕,一位18歲的高中女生Sol Pais被指向該校發出恐怖信息,威脅要實施暴力襲擊。

Sol Pais在威脅信中稱,“迷戀”科倫拜校園槍擊案的那場殺戮。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Sol Pais

Pais在抵達科倫拜高中所在地後,於當地購買了霰彈槍與彈藥,全副武裝。

而當她被警方發現時,已自殺身亡。

所幸,沒有釀成更大的悲劇。

自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發生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全國各學校都變得神經緊張。

學生一有違規行為或暴力傾向的端倪,立刻就會遭到休學或開除的處分。

譬如一名小學二年級生攜帶指甲刀,被休學10天,因校方說那是武器。

還有一名小學一年級生被休學,因為他拿炸雞指著老師說“砰”。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此外,寬鬆的衣著也使得學生更容易夾帶武器進入校園,不少學校開始嚴格規定學生的衣著。

譬如衣襬要塞進褲子裡,不穿寬鬆褲子,不穿與校園幫派有關的衣飾。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更有不少人,將青少年的暴力傾向歸咎於,重金屬搖滾樂、暴力電影、電玩遊戲、毒品……

又因兇手二人是搖滾明星瑪麗蓮·曼森的歌迷,使曼森成了眾矢之的。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曼森的音樂風格,時常充斥陰暗內容。

質疑他的人認為,雖然聽曼森的音樂未必會殺人,就像看汽車廣告的人也未必會買車,但總有人會的。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曼森認為,公眾把怒火發在他身上,只是因為他看上去過於另類,是人們內心恐懼的象徵。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重金屬音樂、哥特音樂、暴力遊戲、南方公園、瑪麗蓮·曼森、破碎的家庭、失業率……

這些是釀成悲劇的原因嗎?

然而,哥特音樂發源於德國,法國也有暴力電影,世界上的暴力遊戲多來自日本,英國離婚率遠高於美國,加拿大的失業率是美國的2倍……

但這些國家,並不像美國一樣充斥著如此多的槍殺事件。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這些國家平均每年死於槍下的人數為:

德國381人、法國255人、日本39人、英國68人、加拿大165人……

而美國平均每年死於槍下的是11127人。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是因為憲法第二修正案保障的,“美國人人持槍”的權利嗎?

然而加拿大人更愛槍、也擁有更多的槍支,卻極少有槍擊事件。

甚至好幾年都沒有人死於槍下,不少加拿大人甚至從不鎖門。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摩爾的鏡頭,為我們展示更深層更復雜的原因。

只要留心觀察就會發現,美國媒體一直喜歡宣揚恐懼,誇大生活中的各種危險和衝突,並且習慣煽動種族之間的隔閡。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這也許迎合了大眾追求刺激和仇視異己的心理,但也讓人更加不信任周遭的世界。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在販賣恐懼焦慮的同時鼓勵消費主義,讓人從物質中獲得安慰。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但實際上,真正的暴力模範卻是政府。

科倫拜案發當天,美國發動了科索沃戰爭最大的一次空襲。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兒子死於這次槍擊案的一位父親,在示威活動中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在這個國家連孩子也可以很容易搞到槍,這絕對有問題。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槍在美國有多容易到手?

譬如在密歇根北國銀行開戶,就送一把槍。

沒錯,不是保溫杯、遮陽傘,是槍。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而在沃爾瑪這樣的大超市和K-MART零售店,你可以很容易地買到子彈。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銀行庫房裡,至少有五百把槍。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雖然背景調查包括種族、有沒有精神病、犯罪史等等。

但導演不禁質疑,銀行送槍會不會有點危險?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而大部分美國人持槍的動機是為了自衛,因為他們不信任政府。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很多人認為,槍的意義是保護自己和家人。

對於天生柔弱的女性來說,更是如此。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此外,還有對政府的極度不信任。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以上,就是大部分美國人持槍的理由。

然而回顧過去十年來美國發生的重大槍擊案——

2018年2月14日,美國佛羅里達州布勞沃德縣帕克蘭一所高中發生校園槍擊案,導致17人死亡,槍手系19歲的尼古勞斯·克魯斯(Nikolaus Cruz),其曾在該校就讀,後因“紀律問題”被開除出校。

2017年10月1日晚10時許,美國拉斯維加斯露天音樂節發生槍擊事件,造成59人喪生,逾500人受傷,槍手自殺身亡。

2017年1月6日,在勞德代爾堡機場的行李領取臺上,拉美人埃斯特萬·聖地亞哥向人們開槍。槍擊案造成5人死亡,40多人受傷。

2016年6月12日,佛羅里達州奧蘭多一家夜總會發生槍擊案,遭到襲擊時,夜總會內大約有100人。這起槍擊案共造成49人死亡,53人受傷。兇手在與警方交火時被擊斃。

2013年9月16日,華盛頓:海軍海洋系統司令部大樓發生槍擊事件,槍手在交火時被警方擊斃,至少13人死亡。

2013年6月,加州聖塔莫尼卡:一名男子劫車前往聖塔莫尼卡社區學院,造成6人死亡,他本人被警方擊斃。

2012年12月,康涅狄格州紐頓:桑迪胡克斯小學槍擊案26人死亡,其中包括20名兒童,槍手之後自殺。

2012年7月,科羅拉多州奧羅拉:丹佛市郊區一間電影院首映《蝙蝠俠》最新電影時,一名男子持槍掃射,造成12人死亡。

2009年4月,紐約州賓厄姆頓:一名槍手在收容移民的市政中心槍殺13人。

2009年3月,北卡羅來納州:一名持有重型武器的男子在養老院槍殺8人,死者多是年長病患。

2008年12月,加州科維那:一名打扮成聖誕老人的男子向一戶正在開派對的家庭開槍,接著向房子縱火,9人喪生,槍手自殺。

2007年4月,維吉尼亞州布萊克斯堡:一名男子闖入維吉尼亞理工暨州立大學行兇,濫射32人後自殺。

……

不要忘了,美國平均每年死於槍下的人數是11127人。

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美國政府似乎樂於渲染恐懼氣氛,電視新聞每天都在播放兇殺、暴力、自然災害……令大眾普遍神經緊張,誰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發生危險。

所以,他們需要武裝,要先發制人,要打擊潛在威脅。

於是,美國的軍事行動,都顯得那麼的合乎情理且為大眾所接受,至少在開始時

全場鼓掌13分鐘,震撼人心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改寫了戛納歷史

前“披頭士”樂隊成員保羅·麥卡特尼在紐約參加反槍支遊行

然而這種刻意營造的緊張氣氛,已經確實影響到了普通大眾。

是的,美國的憲法賦予了人們時刻武裝保護家人和財產的權力,但同時亦將一部分人的生命置於了槍口之下。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紀錄片是由美國國家槍支所有者協會製作。

直至今天,在科倫拜校園槍擊案發生的二十年後,美國的“槍支熱”仍未降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