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溫州人花20年把荒島打造成“海上仙境”,卻為這事全數捐出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聯繫我們


這個溫州人花20年把荒島打造成“海上仙境”,卻為這事全數捐出

平陽南麂島,風景優美,有“碧海仙山”“貝藻王國”“十大最美海島”等諸多美譽,是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

這個溫州人花20年把荒島打造成“海上仙境”,卻為這事全數捐出

南麂島風光 湯小明攝

每到假期,這裡就會成為遊客集聚的遊覽勝地。可誰能想到,百年前南麂島上還是一片荒蕪,僅有數十個漁民。


如今,當溫州人驕傲於擁有這座珍美海島的時候,不能忘記一位民國鄉賢的功勞——實業家、慈善家、開明紳士王理孚。


1912年,王理孚集資兩萬銀元,建立南麂漁佃公司,開發南麂島。他以“海髯”為號自勉,在海島艱苦經營,到1931年島上移民近萬,南麂鄉正式成立。


更令人感動的是,為了支持平陽成立縣立中學,1939年他又慷慨地把漁佃公司全部的地權、資金及收入捐出,作為成立學校的基金。


1935年,王理孚六十歲大壽時,近代政治家、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為他題贈匾額,上書“義門”二字。王廣源還開闢首條鰲江-瑞安-上海航線。如今,平陽鰲江鎮上至今還有一條廣源路,就是鄉人為紀念王理孚父子創立的“王廣源”商號對商埠的貢獻。

王理孚晚年寓居市區龍泉巷。在溫州市區,王理孚次子王文川等人還曾創辦清明化工廠和瑞星醬園。清明化工廠成為浙江最老的三大化工廠之一,瑞星醬油則成為行銷浙江的名牌。

這個溫州人花20年把荒島打造成“海上仙境”,卻為這事全數捐出

這個溫州人花20年把荒島打造成“海上仙境”,卻為這事全數捐出

南麂島風光 湯小明攝

這個溫州人花20年把荒島打造成“海上仙境”,卻為這事全數捐出

考上名校卻上不起學

從窮孩子到幹練能人

這個溫州人花20年把荒島打造成“海上仙境”,卻為這事全數捐出

王理孚的成長史,是一則奮鬥改變命運的歷史。

曾經,他是一個考上名校卻上不了學的苦孩子。

王理孚,字志澂(1876~1950),又名銳,字劍丞。高祖王源清出身永強英橋王氏(今屬龍灣),清乾隆年間遷居平陽。王源清曾在鰲江經商,廣置田產,但到後來漸漸敗落。王理孚父親雖為武生員卻貧病潦倒,入贅到陳營裡(今屬蒼南龍港)吳家。

王理孚幼時家貧,無力延師,9歲起寄居張家堡(今屬蒼南縣龍港鎮)楊家附讀。

11歲時,王理孚成為近代溫州著名學者、教育家劉紹寬的入室弟子,這對他一生有著重要影響。17歲中秀才後,王理孚一面通過開館授徒來維持生活,一面繼續苦讀。

1901年,王理孚考取上海南洋公學(交通大學的前身),卻因家貧不能入學。後來轉到杭州武備學堂就讀,一年多後便輟學回鄉。

在家鄉鰲江,王理孚有過一些教育經驗。1903年,王理孚與陳仲芸、王惺園創辦鰲江小成學院,次年改為鰲江公學,這是鰲江最早的新式學校。王理孚擔任學校堂長,還曾任平陽勸學所所長,管理全縣小學教育事務。特別是1905年,王理孚兼溫處學務總彙處文牘,跟隨老師劉紹寬協助一代大儒孫詒讓辦理浙南全區學務,受用不淺。後來,他為省提學使(相當為省教育廳廳長)袁嘉穀所賞識,被延攬為提學使署專門科科長。

這個溫州人花20年把荒島打造成“海上仙境”,卻為這事全數捐出

▲王理孚全家福(民國26年攝)

王理孚同情革命,負責鰲江小成學院時,就支持曾遭清廷緝捕的革命黨人陳大齊(後為南京國民政府考試院副院長)、陶成章(光復會主要人物)、龔寶銓(章太炎的女婿)等三人,安排他們教書,還掩護三人進行革命活動。

王理孚一度還曾步入政壇,清末時曾任省諮議局議員,以幹練頗受好評。辛亥革命以後,浙江宣佈獨立。王理孚曾任都督府秘書廳秘書,經管財政和民政方面工作。然而,官場的腐敗讓他對政治產生厭倦情緒。

辭去官職創辦實業

成就鰲江開埠先驅

這個溫州人花20年把荒島打造成“海上仙境”,卻為這事全數捐出

1916年冬,王理孚被委派署鄞縣知事,僅當了十個月,他就決心辭職不幹,從此“無意再出”。王理孚開始萌發通過創辦實業來報國的想法。

自鄞縣掛冠回到鰲江以後,正值壯年的王理孚一心投入實業報國中。他拿出積蓄,開辦紅皮廠和碗窯,又經營錢莊。由於沒有經營管理的經驗,連連失敗,直到次子王文川出來秉承父旨,恢復祖輩廣源商號。

王文川畢業於浙江甲種商業學校(現浙江工商大學),可謂是個經商奇才,王廣源的事業從此蒸蒸日上。商號從經營南北貨開始,經營範圍不斷擴大。

在王理孚的授意下,王廣源商號開始經營航運,代理滬商達興輪船公司的光濟輪船,開闢鰲江-瑞安-上海航線,又逐漸發展至大連、營口,南達福州、汕頭、香港等地的業務。王廣源商號組織閩北、浙南廣大山區出產的茶葉、菸葉、大米、明礬等出口,運回東北的豆餅、上海的肥田粉等農業生產資料,對發展本地的農業生產,促鰲江的經濟繁榮了良好的作用。


這個溫州人花20年把荒島打造成“海上仙境”,卻為這事全數捐出


▲王文川

民國時期,鰲江從沿海小漁村一躍成為浙南閩東交通、商貿、經濟中心,銀行、海關、郵局、醫院、印刷廠、照相館等相繼開業或擴充規模,鰲江成為當時浙南一大港口城市。這其中,王理孚父子功不可沒。王理孚也因此被譽為“鰲江開埠先驅”。


這個溫州人花20年把荒島打造成“海上仙境”,卻為這事全數捐出


▲王文川致孫百川信

艱苦經營近二十年

從無到有開發荒島

這個溫州人花20年把荒島打造成“海上仙境”,卻為這事全數捐出

開發南麂島可謂是王理孚一生中最光輝的業績。

南麂島地處東海,孤懸海外,為南北舟舶往來寄碇之所,明代嘉靖年間為避倭寇,曾大量遷移島民於內地,因此逐漸荒蕪。

明末清初,鄭成功曾在此島駐兵,作為一個抗清的據點。但清政府從未對南麂島進行管轄和開發,所以未列入版圖之內。

1905年,甌海關派員上島勘察,準備修建航海燈塔。誰知島民看見他們都穿西裝,竟訛傳為外國人企圖佔領南麂。當時的平陽知縣王蘭蓀聞訊後,託王理孚瞭解,才知道是一場誤會。

1906年,瑞安、平陽兩縣對南麂島歸屬問題屢起爭執,王理孚積極參與調停,經他援引圖志及查縣檔案,最終確定“平墾南麂、瑞墾北麂”。

這個溫州人花20年把荒島打造成“海上仙境”,卻為這事全數捐出

▲王廣源商行

對此,王理孚寫詩記錄:“關員覓地安燈塔,飛檄同官刺探忙;市虎成訛堪一笑,累予廿載事開荒。”在處理這些事情的過程中,王理孚產生了開發南麂島的想法。

1912年,王理孚集資兩萬銀元,建立南麂漁佃公司。1913年,王理孚初次登上南麂,書下“民國癸丑十一月王海髯由海路登陸”,鐫刻在三盤尾的石壁上。

此後,他在島上招募漁民移居南麂,置備兵船護航護漁。

當時島上僅有漁民數十人,生活條件艱苦,米、鹽及各種生活用品,均由鰲江運去。王理孚購置小輪船,開闢大陸(鰲江鎮)與南麂島之間的新航線,極大地便利交通。

荒島風大、樹木少,王理孚就“手植青青十萬松”,儘管植樹的成活率低,王理孚自信:“近海多風能幾活,僅存片鱗漸成龍。”

王理孚自述開發南麂島“至今二十年揮金以萬計,見者皆目笑之”,許多人此並不理解,然而在艱苦經營近二十年之後,南麂島上居民從數十人聚居發展到上萬餘人,成立了南麂鄉。

王理孚效仿古代海上仙客,自號為“海髯翁”,為了記述開發南麂島的過程,王理孚曾寫下《南麂八詠》、《南麂四首》,以詩述事明志。南麂鄉成立後,王理孚作詩感慨:“乘桴浮海意堪傷,錯被人呼作大王,虛牝黃金庸計左,千家漁稻已成鄉”。


這個溫州人花20年把荒島打造成“海上仙境”,卻為這事全數捐出


▲王文川在浙江甲種商業學校合影,右一為“七君子”之一章乃器

永嘉名宿劉景晨為《海髯詩》作序稱:“平陽縣東南海中有南麂島,環小島十數,皆荒區也。海髯詩為南麂作者前後十四首,詩注頗詳。所居鰲江,東與南麂隔海相望。光復以前,為開荒之計;光復以後,棄官而經營之。其初至也,蕪陋若不堪翦理,島上漁佃寥寥數十人。天下難事成於有志者之決心。規其始而策其終,動用累萬金,費心力垂二十稔。至於今,林林焉島漁千數百戶,平陽縣於是始置南麂鄉焉。夫開疆拓土,非常之事功也。風濤凌厲之中,草棘蒙蔓之域,村之廬之,以至於今,有田疇焉,有學校焉。”

可以說,王理孚的身上,體現了宋代永嘉學派注重事功的思想淵源。


為助建平陽中學

慷慨捐出南麂島

這個溫州人花20年把荒島打造成“海上仙境”,卻為這事全數捐出

王理孚對地方公益事業非常熱心。

1923年秋鰲江發生大火,燒燬民房及商店500多間,王理孚體恤民情,上書省政府要求撥款賑災。得到救助款後,他又親自督辦,修建公屋安置遭災難民,使他們得以安居。當地居民為紀念王理孚的善舉,把此處稱為“公屋”。1928年,王理孚父子在鰲江首創助學金,資助鄉里有志求學的青年上大學深造,每年十餘名,造福鄉梓。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王理孚的次子王文川率先認購愛國公債,數量為浙江全省第一,上海《申報》和《新聞報》對此都進行了報道。

1939年,平陽縣成立縣立中學,王理孚把漁佃公司全部的地權、資金及收入,全部交歸平陽縣政府,作為成立平陽縣立中學的基金,為當地教育事業發展立下汗馬之功。劉紹寬1939年2月22日在《厚莊日記》載:“午後至(黃)梅生家。梅生昨往志澂處,將南麂充公事辦妥。少頃,徐縣長亦來,談至晚始去。”

這個溫州人花20年把荒島打造成“海上仙境”,卻為這事全數捐出

▲王理孚

《平報》1939年1月6日第三版載:“探悉該校基金系由邑紳士王志澄先生捐助,南麂山漁佃公司產業租息一年計三千元,現已派員接收,編擬計劃及預算,呈廳核示。聞該校擬於二月一日招考新生,暫設一年一級,學額定六十名,惟校長人選,尚未決定雲。”

王理孚還是保護鄉土文化的功臣。1915年,他被推舉為《平陽縣誌》的修志局的主事,歷時十年。這部《平陽縣誌》成為當時全國著名新修縣誌。

抗戰時期,王廣源產業受日機轟炸,影響嚴重,又由於與平陽縣知事張韶舞等矛盾,為避禍,民國30年(1941)遷往溫州城南。

1950年正月十三,王理孚病逝於溫州市區龍泉巷寓所,享年75歲。

《南麂開發第一人》 張聲和

《王理孚募民開發南麂島》 林勇

《鄉賢王理孚開發南麂助建平中》 陳肖粟

《好大一棵樹 緬懷王理孚》 光明人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