諜戰懸疑劇《黎明之前》經典之處是它巧妙設計的結局

說起來,《黎明之前》算是一部很特別的國產諜戰戲。在“諜戰”的道路上,它比大部分國產劇走的更遠,涉及的內容更純粹。弱化了信仰優劣的爭討,弱化了情感元素的衝擊,《黎明之前》中的國共特工一心一意的擺計謀、拼智商,總算有了幾分職業化的影子。

諜戰懸疑劇《黎明之前》經典之處是它巧妙設計的結局

在劇情發展上,《黎》劇走了一條近似美劇的道路。第一集的信息量非常大,各路人馬輪番登場,迅速帶領觀眾進入了狀態;其後20集左右,是內地影視更加稀有的多線敘事,每一集密佈了大量的邏輯性分析,任意一條線索的發展都可能帶來極其嚴重的後果,觀眾的神經因而被繃的很緊,一時片刻也不得放鬆;最後幾集,進入了傳統的反轉劇環節,通過觀眾與戲中人物獲得信息量的不均衡製造懸念,間接導致了一部分代入感的缺失。不過,這一點點不舒適,也隨著真相的彰顯而煙消雲散。

諜戰懸疑劇《黎明之前》經典之處是它巧妙設計的結局

有人說,《黎》劇的結局很不“給力”。確實,相較通篇的智力角逐,最後的結局甚至帶有一定的反智色彩,而非傳統意義上通過巧妙佈置的意外翻盤。“水手”的能力被無限制的放大,彷彿《電鋸驚魂》的“豎鋸”老頭一樣能掐會算,死後還可以擺弄眾人的命運於鼓掌之間。儘管如此,我還是不得不承認,它才是故事的點睛之筆,甚至為這部電視劇從精神上提升了一個層次。

諜戰懸疑劇《黎明之前》經典之處是它巧妙設計的結局

儘管原著作者對本作的劇情早有定論,導演也順應作者的意圖輪番應用各種細節進行暗示,強大的懷疑論者還是憑藉著自身敏銳的洞察力和想象力編造了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由於影片本身提供的線索有限,這條“截然相反的道路”竟然頑強的伸展起來,和電影表面描繪的劇情形成了對峙的局面。就個人而言,我不認為老馬在有意故弄玄虛把觀眾引入歧途,但即便如此也同樣無法阻止這個新真相的誕生。

諜戰懸疑劇《黎明之前》經典之處是它巧妙設計的結局

因此,當《黎》劇中“水手”在故事的最後,利用陰謀論的技巧去對付8局精英時,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畢竟,並非人人都是柯南,當真相不止一個的時候,人們或多或少都會按照自身的實際需求去接近想要的那一個,而努力的排擠另外的一個或多個。

諜戰懸疑劇《黎明之前》經典之處是它巧妙設計的結局

更深一層看來,全知全能的“水手”同志無疑是謙遜的。他只是說“在譚忠恕的心中埋下懷疑的種子”,其實他也知道,單純依靠懷疑論是不足以讓老譚這樣的職業軍人信服的。這是一個建立在情感與理智上的多重迷局,是以“水手”為誘因,以劉新傑和眾人的情誼為主觀因素,以上層對8局的清洗為客觀因素,以國民黨的節節潰敗為現實背景,密不透風的連環心理陷阱。你或許可以避開它們中的一個或幾個,卻難以避開它們的全部。老譚們如果拒不配合“水手”的計劃,只能面臨一無所有的境地,而“水手”為他們提供的新結局無疑就像救命稻草一樣,唯有牢牢抓住而無暇另作他想。正是在這些主客觀因素的協同刺激下,最後劇情上的逆轉才得以實現。

諜戰懸疑劇《黎明之前》經典之處是它巧妙設計的結局

這真的是一個太過精妙的設計。從現實考慮,它的實現有著太多難以確定的因素和無法控制的環節,甚至要求“水手”瞭解他的對手勝過他們本人,這裡面只要有一環扣不上,整個計劃就會全然崩潰。但這就是戲劇,“事實”就是“水手”的計劃不僅成功了,而且實現的很完滿。

諜戰懸疑劇《黎明之前》經典之處是它巧妙設計的結局

重要的是,也只有在這樣一個結局的發展和成熟之間,才真正體現了“黎明之前”這個特定背景下,國共兩黨特工的那份絕望的堅守。對劉新傑而言,他走投無路又無可奈何,痛苦不堪又拼命忍受,因為這是他作為一名潛伏特工的職責;對譚忠恕而言,他原本佔盡了天時地利,又坐擁8局的精英集團,卻也不得不在歷史的滾滾車輪面前低頭。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結局,這部電視劇可以叫做《潛伏》、《敵營XX年》或者其他什麼,現在,它只能叫做《黎明之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