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20年身心疲惫,我回农村赶集卖油条,坚持9年日子越过越好


#自拍我的故事# 《今日头条》的读者,网友们,大家好,我叫赵学良,今年48岁,家住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夏庄镇赵家岭村。我曾在外打工20多年,后来我厌倦了在外漂泊的日子,回到了农村老家,和妻子扎根农村,赶集卖油条和馓子,到现在已经9年了,如今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可以说,这几年我手中的这把大铁锤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我的老家赵家岭村,地处偏僻,离我们镇驻地还有15里地,世代以种地为生,没有其它的经济来源。初中毕业后,为了生活,我前往辽宁省大连市一家机械工厂打工,我主要干得是车床工作,这一干就是20多年。这是我在大连打工,去公园玩耍时的留影,现在看着当时的照片,感觉真是岁月不饶人啊,时间一晃就老了。

20多年的打工生涯,我结婚生子,从一个年轻的帅小伙,变成了一个中年大叔。在外漂泊,寄人篱下感觉始终是不好受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们中国的运动员挑战自我,夺得了51枚金牌,位居金牌榜首,他们的拼搏精神激励了我,当年春节过后,我就决定,再也不外出打工了。


我出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农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我都感觉非常亲切。特别是小时候母亲赶集为我买来的油条、馓子,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味道,可是在市场上,这种油条已经很难买到了。春节过后,我就想自己炸出小时候吃的那种香香喷喷的油条和馓子。

我从书上找来油条的配方,倒上了半袋子面粉,烧了半锅花生油,按照书上的方法学着炸油条和馓子。当和好的面放入油锅后,结果让我很意外,油条不膨胀,越炸越硬,没有香味,只有焦糊的味道,馓子也是一样,不是炸不熟,就是炸焦糊了。初次尝试,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面对初次的失败,有人说我不适合做这个,有人说得找个师傅学习下,我的媳妇冯立英也鼓励我,得找个师傅学习。这次的小小的失败,让我知道,成功是有方法的,低头蛮干是不行的,别人成功的背后,一定是有多年的付出,有一定套路的。


在亲戚的帮助下,我很快找到了师傅,并且很快的学会了炸油条、炸馓子。原来,成功有时很难,有时又很简单。师傅告诉我说,有时候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用手指一捅就破,但是知道怎么捅,捅哪个地方,这个很重要。师傅只是个领路人,把你领进门后,能不能干好,还得靠个人。

做好油条、好馓子,最关键的是要用好的原材料,技术和配方上,基本上差不多少。从一开始,师傅就告诉我,如果要想干得时间长一点,就得用好材料,不能在这方面蒙人。在吃的上面,蒙人一时可以,但是蒙不了长久,这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师傅的话常常萦绕在我的耳边,印在我的心上,我就是想不再外出打工,想把炸油条、馓子当成我一辈子要干得事。所以,我从开始赶集卖油条那天开始,就把一把大铁锤带在身边,放在摊位上,告诉来买油条的乡亲们,如果我的油条经检测油不纯,就用铁锤砸锅,如果分量不够,就用铁锤砸秤。


后来,这把铁锤成了我的招牌,老乡们都叫我“油条哥”、“馓子哥”,还有叫我“油条馓子哥”的,也有的叫我“铁锤馓子哥”,我知道这是老乡们对我的认可和信任。其实,在我内心,这把铁锤是给我自己的,意思是砸断我的退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我炸油条、馓子,都是采取传统工艺,面粉都是选用质量好的,油是我们本地的纯花生油。我还把炸油条的炉子搬到了大集上,让老乡们亲眼看着我炸出油条,这样他们就更放心了,也有了一种体验式的消费,所以每次出摊,我的摊位前都围满了不少人,非常热闹,都炸不出卖来。

左边这位是我的媳妇冯立英,今年47岁,右边是我的儿子赵春峰,今年13岁。我们每天几乎都是在凌晨一两点起床开始忙活,和面、磨黄豆、做豆浆和豆腐脑,切小咸菜,准备好花生油和其它的物品,要赶在天亮前到达集市摆摊,儿子在假期也会一起帮我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


9年来,我一直坚持用我们当地的纯花生油制作油条和馓子,炸出的油条馓子色泽金黄、味道香、口感酥脆,而且易于存放,所以一直非常受欢迎。每天早上六七点钟,是集市上吃早餐最多的时候,我的摊位上常常坐满了人。

这位70多岁的卢培安老人,是我摊位上的常客,他是卢家孟晏村人。每次我赶小店镇薛家孟晏村集时,他都会来吃早餐。老人对吃上很讲究,开始只喝豆腐脑,自己从家里带着煎饼,怕我的油条不好吃。有一次一位顾客把吃不了的油条给了他两根吃了,后来就吃油条了,每次3块钱油条,1块钱的豆腐脑,一直吃到现在。

我炸的馓子卖8元一斤,油条7.5元一斤。我平时就是赶我们的夏庄镇大集、胡家孟晏村集、还有小店镇薛家孟晏村集,每集平均能卖两袋面,而且供不应求,经常有人从城里开车到我的摊位上买馓子。


在我们当地,乡亲们有吃馓子的传统,尤其是老人在看望“坐月子”的晚辈时,都会买上几斤馓子,让她们用鸡汤泡着吃,营养丰富、油而不腻。老人们出门走亲访友,也会买上几斤油条,不仅实惠而且又有亲切感,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

有一次,从县城来了几位青年,他们在我的摊位上看了半天,问我是不是“铁锤馓子哥”,我说是啊,他们说怎么没发现铁锤,我说这次忘记带了,他们还怀疑我是假的,在问了周围几个摊位后,才放心的买了几斤馓子走了。如今,经常有人把我们赶集现场炸油条、馓子的视频发到朋友圈或者短视频平台,我们也成了“网红”,还获得了一些民间组织评选的美食奖项。

我和妻子放弃城市打工以来,坚持9年扎根农村做传统美食油条和馓子,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我们的小日子越过越好。我也是一直坚信,只要有梦想,肯吃苦,无论在哪里,坚持做好自己,就是在农村,我们也一定会实现当初的理想。欢迎关注《新图视野》,打开温暖视界,感受百味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