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vs馬雲,西方科幻主義與東方俠義精神在現實中的交鋒

馬斯克vs馬雲,西方科幻主義與東方俠義精神在現實中的交鋒

北緯40度,奧林帕斯山西北,馬斯克的目的地是阿卡迪亞平原。數年後的某個時刻,他的火箭會降落在平原上。紅色沙礫無邊無際。

假設一切順利,人類在火星的第一個基地會在著陸點附近開工。未來,它大有可能成長為人類在地球外的首座星際城市。城裡有公寓、有商店,有工作、有約會……一切想到的和想不到的都能找到。只不過它距離加利福尼亞有幾億公里,對絕大多數地球人而言仍舊遙不可及。

馬斯克vs馬雲,西方科幻主義與東方俠義精神在現實中的交鋒

儘管如此,當仰望星空時我們能肯定地知道,那些閃爍的光點並不僅僅只是岩石、氣團、塵埃,至少銀河系的某顆星已經不再荒蕪,有人正在那裡工作、生活,遙望地球。

……看過馬雲和馬斯克8月在上海的對話,我找出馬斯克的火星計劃書重新回味了一遍。

到目前為止,馬斯克的計劃都在堅定地執行著,他正在用科學的方法把科幻變成現實。理論上講,他是距離火星最近的那個人。即使身為旁觀者,稍一想象,身體深處都會生起莫名的激動。

夢想一旦實現,馬斯克作為締造者,很難想象會獲得何等宏大的聲望。從南非到美國再到火星,他的名字會傳遍太陽系。他所取得的成就已經遠非裂土封疆、發現新大陸可比,應該更接近於宗教體驗。

可是,為什麼要去火星,為什麼對火星這麼好奇?

馬斯克vs馬雲,西方科幻主義與東方俠義精神在現實中的交鋒

01

阿西莫夫們

去年馬斯克的重型火箭將一輛特斯拉跑車送上太空,同去的還有一套科幻小說——阿西莫夫的《基地》。

馬斯克vs馬雲,西方科幻主義與東方俠義精神在現實中的交鋒

在馬斯克早年的經歷中,一個明顯的特徵是科幻小說在其成長過程中的深刻影響。在這其中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以及道格拉斯·亞當斯的《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給了他關於太空的最初啟示。

馬斯克vs馬雲,西方科幻主義與東方俠義精神在現實中的交鋒

馬斯克出生於南非的比勒陀利亞,在17歲離開南非之前,他的人生籠罩著讓人難過的灰色。

父母在他8歲時離婚,三個孩子跟著母親而去,只有他一個人留在了父親埃羅爾身邊。他本想陪著埃羅爾,使他不至於太過孤單,但是他並不瞭解自己的父親,並因此飽受精神虐待。以至於40年後回憶起那段經歷,他都難以抑制自己的情緒。

馬斯克vs馬雲,西方科幻主義與東方俠義精神在現實中的交鋒

“他是一個如此可怕的人類,”馬斯克聲音顫抖。“你不知道有多糟糕。他已經實施了幾乎所有你能想到的犯罪。他已經實施了幾乎所有你能想到的邪惡事物……”眼淚默默地從他的臉上流下來。

在學校馬斯克還備受欺凌,因為他是班裡年齡最小、個頭最矮的孩子。在南非當年的古怪氛圍裡,這是一個致命的“缺陷”。直到16歲長高大後,他才用自己的拳頭把所有欺凌擋了回去。

孤獨、壓抑、飽受欺凌,多數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都會被徹底摧垮,但馬斯克沒有。他將注意力從外部轉移到自己所能掌握的有限空間裡,他用大量閱讀排遣孤獨、尋找答案。

在接受《滾石》採訪時馬斯克甚至說,“我是靠書養大的。書,然後是我的父母。”

在閱讀中他遇到了尼采和叔本華,也遇到了阿西莫夫和道格拉斯。這個時期大概是上個世紀80年代,距離瑪麗·雪萊創作《弗蘭肯斯坦》已經過去了一個半世紀。

在阿西莫夫和奧爾迪斯看來,《弗蘭肯斯坦》是西方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創作於1818年。

我國科幻作家吳巖將世界科幻小說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萌芽初創時代(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期),黃金時代(二十世紀30年代——60年代),新浪潮時代(二十世紀60年代——70年代中期),新浪潮以後(70年代中期——)。

初創時期長達一個世紀,從瑪麗·雪萊起誕生了大量科幻作家,其中包括著名的儒勒·凡爾納和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馬斯克vs馬雲,西方科幻主義與東方俠義精神在現實中的交鋒

這一階段確立了後世科幻小說的主要題材:太空探險,奇異生物,戰爭,大災難,時間旅行,技術進步以及未來文明的走向等等。

其後的黃金時代雖然只有二三十年時間,但是科幻創作極為活躍,代表性的作品以及作家層出不窮。其中就包括被馬斯克送入太空的《基地》系列,其他還有《1984》《2001年太空漫遊》《童年的末日》《沙丘叢書》等等……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則如海因萊因、克拉克、阿西莫夫等人。

而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推動力量來自於美國出版界。1932年,美國人雨果·根斯巴克在其主編的《科學與發明》雜誌上,開始發行科幻小說專刊。與此同時,小約翰·坎貝爾在1938年到1971年的三十年裡,主編了重要的科幻小說雜誌《驚奇科幻故事》。

除了主編雜誌,小約翰·坎貝爾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從來稿中發現作者,並親自指導、改寫他們的稿子,甚至給他們設計題目。在他主編《驚奇科幻故事》的三十多年裡,他發現並挖掘了阿西莫夫、萊斯特·德爾·雷伊、海因萊因、西奧多·斯特金、A·E·沃格特、克里福德·西馬克等大量作家。

在出版商的努力推動下,科幻小說逐步成為一種流行的社會文化,並最終具備了成為產業的可能性。

新浪潮時期的時間很短,不到二十年,馬斯克就出生在這一時期。這一時期,科幻小說開始向主流文學靠攏,希望獲得主流文學界的認可。代表人物包括英國的巴拉德、布里安·奧爾迪斯、米切爾·莫考克和美國的菲立普·法馬爾。

再之後進入所謂的塞伯朋克時代。這一時期,很多作家開始反思科幻小說迎合主流文學的立場和動機,並開始迴歸傳統科幻的寫作方式。

回顧科幻小說的發展,能深切明白這樣一股力量給西方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在西方科學史上,尤其是航天史上,常常是科幻與科學相伴而行。很多時候是科幻在前,科學隱身其後。而馬斯克所推進的火星計劃,乃至電動汽車、太陽能等事業,最初的火種就來自於此。

“阿西莫夫當然具有影響力,因為他將英國曆史學家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結合起來,並將其應用於某種現代銀河帝國,”馬斯克解釋道。“我從中得到的教訓是,你應該嘗試採取一系列可能延長文明的行動,儘量減少黑暗時代到來的可能性,或者減少黑暗時代統治的長度。”

02

南非南非

1988年,17歲的馬斯克高中畢業後離開南非,來到加拿大。加拿大是他母親的祖國。但是他沒有得到父親的祝福,“他非常有說服力地說,我將在三個月後灰溜溜地回來,我永遠不會成功,我永遠不會做任何自己的事情。他一直稱我為白痴。”

馬斯克vs馬雲,西方科幻主義與東方俠義精神在現實中的交鋒

馬斯克在南非的17年很艱難,他熬了過來。他從書中、從欺凌中、從孤獨中找到了答案,學會了方法,但是這並不是全部。

塑造馬斯克的並不僅僅是這些人生的細節,事實上人們可能忽視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南非。

馬斯克1971年生於南非,1988年離開。

上個世紀70年代,南非政府利用廉價的黑人勞動力,白人的管理才幹,還有無窮無盡的礦藏——黃金、鑽石、白金、鈾、錳,以及佔全非洲儲量87%的煤炭——已經把南非建設成非洲唯一一個接近於西方發達世界的國家。當時的南非經濟基礎穩固,基礎設施發達,按照白人的人均收入計算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也是當時世界上十一個糧食自給有餘並有餘糧出口的國家之一。其黃金開採量佔世界的四分之三,能夠製造從電冰箱到汽車的各種產品,每年出口大量的糧食、葡萄酒、紡織品和機器。

但是另一面,1948年南非國民黨執政後,開始全面推行種族隔離制度。這個制度對白人與非白人(包括黑人、黃種人、印度人及其他混血種人)進行分隔,並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對非白人給予歧視待遇。

國際社會一直在對南非施加壓力,希望其放棄種族隔離制度。但以南非當時在經濟上取得的成就,使其完全無視制裁。

1976年6月16日,約翰內斯堡的索韋託爆發了大規模的黑人起義,這一事件導致500多名黑人被殺害。1985年7月南非政府宣佈在36個黑人居住區實行緊急狀態,在索韋託事件十週年前夕又把緊急狀態擴大到了全國。

1987年8月9日,約翰內斯堡附近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南非黑人礦工大罷工,罷工人數多達34萬,南非一半的金礦和1/5的煤礦因此而癱瘓。

這一年馬斯克正在讀高中,雖然“貴”為白人,但面對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他不可能沒有觸動與思考。

事實上,白人男子在當時的南非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1968年,南非開始施行強制募兵制,如果違抗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六年監禁或流放到其他國家。他們從一開始就被教育:參軍受訓是保護國家、家庭和價值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為了保護白人利益,整個國家的白人群體幾乎都被動員起來。學校的同學欺凌馬斯克,很大程度上就是源於這種思維。

正因如此,南非的很多白人青年其實極其壓抑,“所謂民主國家的自由抉擇在南非白人當中幾乎聞所未聞”,“責任和服務”是生活的全部。在這種情況下,白人青年對外部世界的渴望可想而知有多麼強烈。

某個時間,一名年輕人從美國偶然帶回一盤卡帶。卡帶裡的音樂很快席捲了南非的白人青年群體,並由此製造了另一個關於南非和美國的、超現實的傳奇故事。(有興趣者可找《尋找小糖人》來看)

馬斯克vs馬雲,西方科幻主義與東方俠義精神在現實中的交鋒

1991年南非廢止了人口登記法、原住民土地法與集團地區法,在法律上取消了種族隔離政策。1995年,強制徵兵制度被取消。

馬斯克從未評論過南非的過往,但是很難讓人相信,17年生活,敏感如他怎麼可能會對當時的國家、制度沒有任何思考。1988年離開不是偶然。

“我嘗試做有用的事情,”他解釋道。“這是一個很好的願望。有用意味著它對社會其他人有價值。這些有用的東西是否有效,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讓未來變得更好,實際上也更好?我認為我們應該努力讓未來變得更好。”

03

互聯網大佬

在南非結出的種子,最終在美國肆意生長。

馬斯克從加拿大輾轉美國後的故事,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他連續創辦了Zip2、X.com、PayPal,出售後躋身億萬富翁行列。之後入主特斯拉,創辦SpaceX,發火箭、發衛星,制定火星移民計劃……

馬斯克在南非經歷的一切很難說有多特別。如果不出走,他大有可能會泯然眾人,或者成為一名成功的工程師。就像種子生長需要適宜的溫度、土壤、墒情一樣,馬斯克的成功也得益於恰好的外部環境,比如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美國的科技、文化環境和航天戰略等等。這些條件完美契合他在南非打磨出的抱負與個性,於是有了“硅谷鋼鐵俠”的傳奇。

機緣與抱負契合,是命運之幸。

當8月底馬雲與馬斯克坐在一起,嘗試談些什麼的時候。我發現兩人有太多的相同點了。

馬雲在大學之前的人生也一直很掙扎,學習成績並不好,高考屢考不中,打工被人歧視,飽受磨難。而在此時,給他帶來力量的同樣是小說,包括金庸的武俠和路遙的《人生》等。這其中尤以金庸武俠對馬雲帶來的影響更久遠。

人人都知道馬雲的花名是“風清揚”,其辦公室名為“桃花島”,阿里還有個“達摩院”。

馬斯克vs馬雲,西方科幻主義與東方俠義精神在現實中的交鋒

馬雲坦言:“剛創業的時候,我們18個阿里巴巴的創始人,十六七個都對金庸小說特別喜歡,金庸的小說充滿想象力,充滿浪漫主義和俠義精神。尤其是俠義精神,替天行道,剷平人間不平之事,給我個人的影響非常深,對阿里巴巴文化影響也非常深。”

有阿里員工回憶,2004年進阿里的時候馬雲面試,沒問工作卻一直在跟他聊金庸的武俠小說,聊對俠義精神的理解。

馬雲在第一屆西湖論劍也說過,公司招聘只要對方對金庸的書感興趣,八成的人都給錄取了。

馬斯克vs馬雲,西方科幻主義與東方俠義精神在現實中的交鋒

類似於西方的科幻小說,武俠小說也是我國一個比較悠久的通俗文化現象。較早期的武俠小說比如《三俠五義》,其成書年代在清嘉慶年間,與《弗蘭肯斯坦》的創作基本同期。到上世紀五六十年,新派武俠開始進入創作高峰期,梁羽生、金庸、古龍等名家輩出。

但是來自港臺的新派武俠進入大陸的過程比較曲折。上世紀80年代以前,即使連《三俠五義》這類傳統武俠小說的出版都受到嚴格控制。1982年、1985年國家又連續出臺禁令,嚴厲控制各類武俠小說的出版。直到1992年8月,武俠小說的出版審批制度才得以徹底取消。也就是說,在1992年之前大陸看到的金庸、梁羽生、古龍,基本都是盜版。

馬斯克vs馬雲,西方科幻主義與東方俠義精神在現實中的交鋒

在人生最掙扎的前20年,馬雲和馬斯克都在從充滿想象力的流行文化中汲取力量、收穫啟示。最終,兩人同時在1995年開始創業,並且都通過互聯網收穫了成功與財富。

04

為什麼去/不去火星

馬雲在上海說:我對火星沒有興趣,我對地球上發生的一切更感興趣。但是我們必須對未來負責。

馬雲的關注點是當下,是地球,他覺得只有解決好今天的問題,未來才能更好。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傳統有遺失,但好在他從武俠小說中重新找回來了,雖然不是全部。

馬斯克要做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事,用科學的方法確保人類未來的命運;馬雲則遵從著金庸小說中“為國為民”的俠義精神,努力用商業的手段為現實世界創造機會。

馬斯克計劃在火星的降落區是阿卡迪亞平原。阿卡迪亞在西方文化的含義類似於我們的“世外桃源”。對理想世界的追尋是人之共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