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原是粵語片時代叱吒風雲的著名導演 甘心成甘草演員的鬧市俠隱

有才華的導演,有幸生逢盛世,若然抓住機遇,不難成就一番事業。譬如李翰祥、胡金銓、張徹,壯年時雖經幾度沉浮,但作品等身,或叫好或叫座,皆不失為一代引領風潮的大導演。

待年事已高,事業走低,張徹疾病纏身退休,李翰祥被迫應景賺錢,胡金銓創作力不從心,遲暮英雄縱然無可奈何,卻多少有些不服氣,仍難免書生論劍、指點江山,至不濟也要寫本回憶錄留個紀念。

楚原是粵語片時代叱吒風雲的著名導演 甘心成甘草演員的鬧市俠隱

相比之下,唯有楚原活得瀟灑自在:論藝術成就,他未必在三位大師之下;講商業票房,他導片138部,40年前人稱“楚千萬”(一年拍片總票房過千萬港幣,張徹也只號稱“百萬導演”);烈士暮年後,楚原既未像張徹、李翰祥那樣壯心不已,亦不似桂治洪、孫仲那樣退隱異邦。他依然混跡於紛囂影視圈,卻已不再做號令三軍的大導演,而是屈尊去電視臺演肥皂劇,甘願做個供後輩驅使的老龍套!

按說楚原早已名利雙收,何必如此自貶身價?但反言之,孫仲等遠遁他鄉自可超然物外,張徹輩久在圈中不免自恃身份,倒是“楚千萬”這種“鬧市俠隱”的淡然心態最是難得。不過,為人處事能做到榮辱不驚、鋒芒盡掩,講到底,雖是楚原性情使然,卻也與浮沉經歷有關……

楚原(原名張寶堅)能進電影圈,當然多虧身為粵語電影名家的老爹張活遊,但他掌握電影知識和理論則全靠自學。如果說父親的粵語片只是啟蒙,那麼真正讓楚原愛上電影的卻是桑弧執導、石揮主演的《哀樂中年》。從此,學生時代的楚原迷上了上海電影,由於在解放後的廣州讀大學,他研習的電影理論書籍大部分來自前蘇聯。

楚原是粵語片時代叱吒風雲的著名導演 甘心成甘草演員的鬧市俠隱

飽覽群書後,楚原很快有機會得以實踐。1954年,楚原到港,蒙世叔吳回提攜,開始電影拍攝工作。初期也學父親演戲,但因個子矮做不了小生,楚原便轉做助導和編劇,不久給秦劍做副導。《湖畔草》是楚原自編自導的第一部電影,當時他只有23歲,與嶽楓並列為中國最年輕的電影導演(李翰祥28歲做導演,胡金銓、張徹更是30歲之後才如願)。

雖然年紀輕輕就做導演,但楚原一開始就弓馬嫻熟,拍戲又快又好,也讓他泡到了自己電影中的女主角南紅。老東家光藝公司不僅縱容他自由創作,還允許楚原、南紅夫婦自組“玫瑰”公司(但佔股50%),並出借當家小生謝賢。顯然,片商老闆對楚原另眼看待,絕非大發善心,而是看重楚原才華橫溢、有商業價值,無論文藝片《秋風殘葉》、《含淚的玫瑰》、《冬戀》、《浪子》,抑或奇情動作片《黑玫瑰》和錯摸喜劇《玉女添丁》,無不既有掌聲又贏票房,與父親合作的社會倫理戲《可憐天下父母心》更曾在內地發行,影響頗大。

楚原是粵語片時代叱吒風雲的著名導演 甘心成甘草演員的鬧市俠隱

久而久之,有人便稱楚原為“急智奇才”,他卻不以為然。因為在楚原眼裡,做導演實在不算難:“我覺得做導演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那個劇本,你隔晚將劇本弄妥了,拍攝時便一點也不困難。可能我的腦筋轉得比別人快一點吧,所以處理起事情來也比別人快,在我寫劇本的時候已經事先將鏡位之類都想好了。坦白說,電影不過是化了妝講故事而已”。

楚原說得輕鬆,但對同時代的多數粵語片導演來說,甭說事前寫劇本,就是現場拍攝還有的聽馬經、有的吃雲吞麵——大家忙著賺錢餬口,哪有時間精力做準備搞創作?結果,縱然楚原有心,但面對那麼多的雲吞麵導演和“七日鮮”,亦無力阻止粵語片的日益衰落。至1969年,香港的粵語電影已經走到山窮水盡,連身價一萬一部的楚原(當時粵語片導演單部最高工資,其他人一般只有三四千港幣)也只好轉投國泰導國語片。

為國泰打工兩年,楚原只拍了四部戲,遠不及60年代中期一年拍10多部的盛況,但其中一部《龍沐香》卻奠定了日後自成一派的楚氏浪漫奇情武俠片的風格基調。正因如此,楚原跳槽到邵氏不久,就拍出代表作《愛奴》(1972)。只是,該片雖用武俠片包裝,但依楚原初衷,“愛奴”何莉莉只須用愛復仇,不需要懂武功,可惜當時流行武俠片,楚原的想法最終還是被老闆邵逸夫否決。

楚原是粵語片時代叱吒風雲的著名導演 甘心成甘草演員的鬧市俠隱

1973年,楚原拍出《七十二家房客》,票房大賣,不僅打敗李小龍與好萊塢合作的《龍爭虎鬥》,榮登年度冠軍,更成功令幾近絕跡的粵語片起死回生,影響可謂深遠。不過,對於楚原來說,《七十二家房客》或許是他票房最好的電影,卻絕不是他最喜歡的作品(浪漫奇情文藝片才是他的最愛)。更何況,《七十二家房客》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要歸功於原著舞臺劇本精彩,還有一班深受觀眾歡迎的《歡樂今宵》電視藝員演出。至於楚原的功勞,只是適時將當年的香港現實與劇情臺詞結合起來而已。

無論如何,《七十二家房客》令楚原成為邵逸夫最器重的導演之一。可惜好景不長,楚原隨後執導的六部戲,除《香港73》賣座稍可外,其餘票房皆未達到預期,他也因此逐漸失去老闆信任。1975年,楚原有9個月沒戲拍,心底發慌之餘,就想到拍武俠片,主動將金庸和古龍的小說寫了電影分場劇本給邵逸夫看。這回總算峰迴路轉,儘管邵老闆覺得不太靠譜,但他仍叫自己信任的倪匡寫了一個《流星·蝴蝶·劍》劇本給楚原。楚導演一看傻眼,原來倪匡的這個劇本只有律香川和老伯的鬥爭部分,竟將小蝶、孟星魂等主角盡數刪去,只好偷偷自己重新改編(好在倪匡有個習慣,先拿劇本費,必定準時交稿,但恕不修改,你改隨便)。

《流星·蝴蝶·劍》上映後,香港票房不俗,臺灣更破了賣座紀錄。自此,改編古龍小說的武俠電影蔚為風潮,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初,單楚原自己就拍了18部。當時,觀眾和業內一致公認:港臺那麼多人(包括古龍自己)拍古龍武俠片,更有不少玩大手筆拍外景,卻都不及只拍內棚廠景的楚原最得神韻。對此,楚原先是謙遜一句:“基本上,沒有了楓葉和乾冰,我是不懂得拍戲的。”隨後言明:“我的電影,其實可以叫做楚原的古龍小說電影,那裡面有很多我的成分在內,我很喜歡國畫中的寫意派畫風,《三少爺的劍》中的燕十三,一個冷寂的江頭,一個殘破的魚網,他一面在那兒補網,一面煮藥,只是這些,燕十三的遺世味道已經出來了。”

楚原是粵語片時代叱吒風雲的著名導演 甘心成甘草演員的鬧市俠隱

除了構圖佈景等方面受中國寫意派畫法影響,楚原亦坦承一直把古龍武俠當成文藝片來拍,“例如《小李飛刀》中幾乎全是講人性,終日情情愛愛”,加之拍古裝片可以借主角之口吟風弄月,更對了楚原性喜詩詞的胃口,拍起來自然隨心如意、效果奇佳。

別看楚原最愛拍浪漫奇情,本人又喜歡開玩笑,經常在片場逗大美女井莉莞爾,但為人處事卻與自己電影中的浪漫男主角不同。他和南紅相敬如賓已有50載,他在片場永遠穿著破爛背心短西褲,見人就笑,毫無架子,人緣最好(有記者甚至管楚原叫濟公,只差手上一把大葵扇)。楚原從不會清高脫俗,別的導演欺他脾氣好,經常借棚借人,他忍久也會發火。他也經常“為五斗米折腰”,即便拍古龍武俠最紅的時候,邵逸夫讓他專為李嘉誠幾個潮州富商拍個潮劇電影《辭郎州》,他也欣然從命。結果《辭郎州》上映三天便下片,票房不足八萬。當然,楚原之所以有此底氣,皆因事前邵老闆給他吃了定心丸:“拍這個才花幾十萬,讓他們(李嘉誠等富商)開心一下吧。”至於是否砸自己招牌,楚原無所謂,只要老闆滿意就成。

楚原這大半輩子,骨子裡是文藝情懷,拍的卻多是商業片;演的影視劇雖然不少,但真正有戲可演的只有《雪兒》和《警察故事》。不過,楚原最難得之處在於因地制宜、適應潮流,拍武俠片居然融入文藝腔,也能成功;做導演漸失靈感,便毅然收手;對影視圈難捨難離,就乾脆放下身段跑龍套!大導演又如何?活得瀟灑才是正經!祝楚老開心長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