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角色的多重演繹,消融仇恨與寬恕,迴歸《三塊廣告牌》

西蒙·言:愛作為電影題材而論,基本每一部電影都會在歌頌偉大的愛,而愛屬倫理學的範疇,我們由愛生恨,愛恨交加的人生便成了一齣戲劇。

上帝砸下一顆關於母愛的幸福玻璃球,散落人間,有的人撿的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但人人都有。而馬丁·麥克唐納導演似乎只拿到一小塊幸福,所以他的《三塊廣告牌》顯得格外特別,用一位孤獨母親的視角,三塊血色的廣告牌,母親在找尋愛女兇手的多年間漸漸對沉默不語的社會失去了期待,邊寬恕愛邊仇恨愛。馬丁·麥克唐納鏡頭下的母親是多角度化的,打破常規母愛的主旋律,透析了母親脆弱、無力、故作堅強的另一重樣貌。

母親角色的多重演繹,消融仇恨與寬恕,迴歸《三塊廣告牌》

導演: 馬丁·麥克唐納

主演: 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類型: 劇情 / 犯罪

豆瓣:8.7

豆瓣電影TOP159

01【來自一位母親的戲劇人生·米爾德麗德】

導演馬丁·麥克唐納不負眾望的又一部巔峰鉅作《三塊廣告牌》榮獲第九十屆奧斯卡金像獎等多項提名。

延續馬丁·麥克唐納擅長的黑色幽默手法他再次突破了個人的編劇創新力,本片以三塊廣告牌,三封遺書,展示了一位失女母親痛恨警察不作為的報復事件。

母親角色的多重演繹,消融仇恨與寬恕,迴歸《三塊廣告牌》

影片憑藉弗裡西斯·麥克多蒙德精湛的演技突顯出一位充滿尖銳與偉大、惡毒與善良多層反向性格並存的女性形象使觀眾從柔情的母愛形象中抽離出來。

因此撼動觀眾的是一位母親在人性多變和悲涼社會環境中的孤軍奮戰最終找到希望的真理。

母親角色的多重演繹,消融仇恨與寬恕,迴歸《三塊廣告牌》

此片成功席捲影壇,脫離不開導演本身對母親這一角色的獨特構造,把對人物的詮釋和顛覆,一層層一幕幕的將人物形象展現的立體且豐滿。

攝影師本·戴維斯在影響如何成就人物中頗有見解,側面集中體現導演在電影上強調的是自然感、真實感。

母親角色的多重演繹,消融仇恨與寬恕,迴歸《三塊廣告牌》

因此在米爾德麗德與胖牙醫起衝突或者極具諷刺話語挑釁神父還是在衝進警局破口大罵狄克森,鏡頭從未喧賓奪主,反而簡單依靠鏡頭呈現故事,傳達表演,縈繞觀眾的便是與悲涼社會抗爭偏執的一副女版“馬龍·白蘭度”、西部牛仔的形象。

母親角色的多重演繹,消融仇恨與寬恕,迴歸《三塊廣告牌》

導演充滿張力的創作與黑色幽默都需要精深的旋律進行打造,影片以籠罩在死亡陰影下為背景,電影配樂師卡特·布爾維爾的音樂主要分割成“失去”、“宣戰”和“死亡”三個主要部分。

所以當布爾維爾寫“耶穌與默罕默德在黃昏下擲篩子”時便是對應導演主題中表達的“自我救贖”,因此導演通過多角度表現,當人間充滿傷害和苦難,救贖的價值遠高過仇恨。

母親角色的多重演繹,消融仇恨與寬恕,迴歸《三塊廣告牌》

【創造孤獨母親的藝術家·馬丁·麥克唐納】

01“細節”

精巧的細節設計是馬丁·麥克唐納成功把握細節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原因。威爾比手拿一本美國小說家弗蘭·奧康納極具荒誕感的作品《好人難尋》,暗示當時社會在米爾德麗德心中是充滿失望,荒唐跟庸俗。

隨後米爾德麗德翻動小甲蟲的這一動作,暗示小人物戰鬥的命運。跟鮮紅色背景中三廣告牌內容:“愛女慘遭姦殺”“威洛比局長”“為什麼還沒抓到兇手”的譴責,也是導演想通過廣告牌替米爾德麗德向社會發出質問。

母親角色的多重演繹,消融仇恨與寬恕,迴歸《三塊廣告牌》

但患癌自殺的威洛比寫的三封遺書則是馬丁·麥克唐納對此部作品最強烈的張力所在,逼出人物的靈魂不一定需要高深的剪輯技巧,用心別緻一樣軒然大波。

第一封為影片的整體基調進行打碎重整,背景音樂加上遺書的畫外音,影片顯露的是一去不復返,卻又無所謂的感覺,改變了威洛比的人物形象,粗暴、好強其實也又有向命運妥協的性格。

母親角色的多重演繹,消融仇恨與寬恕,迴歸《三塊廣告牌》

第二封則是米爾德麗德對威洛比寬恕的線索,不難看出之前無意識對吐血的威洛比喊出“baby”,是一種人物性格的自然反轉,從仇恨中抽離出寬恕,從狹隘中學會理解是失控人生下人性善良的作為。

正如導演其他影片《七個神經病》中表達的主題“用暴力勸阻暴力本就是一種荒誕”,本部影片也體現“憤怒會導致更大的憤怒”都是馬丁·麥克唐納擅長的黑色幽默色彩。

母親角色的多重演繹,消融仇恨與寬恕,迴歸《三塊廣告牌》

02“配樂”

米爾德麗與小鹿的臺詞設計“baby,你確實很可愛,但你不是她。”隨著《the deer》這首舒緩音樂響起,與女兒生前的爭執令米爾德麗德深感內疚,這時候觀眾感受到女主開始慢慢釋懷跟救贖。

狄克森血懟韋爾比時暴力場面卻配極優美的《his masters voice》活潑的鄉村曲目,旋律中間響起的低鼓,想比是導演對生命的叩問,撞擊的不僅是耳膜,更是心臟。

母親角色的多重演繹,消融仇恨與寬恕,迴歸《三塊廣告牌》

《billboards on fire》充滿宣戰意味的歌曲主要出現在廣告牌被燒燬時,米爾德麗德從胸腔中嘶吼出“羅比”時帶盡了悲憤與絕望,一副戰鬥的姿態充滿了一位母親的內心。

三塊廣告牌是他活下去的精神動力,在烈火中孤軍奮戰的米爾德麗德完全不遜色一位偉人的形象,音樂下瘦弱的背影、輪廓、與剪影只為保護心中對女兒的思念,實屬震撼人心。這便是導演對於人物性格動態轉換把握的淋漓盡致。

母親角色的多重演繹,消融仇恨與寬恕,迴歸《三塊廣告牌》

此旋律還出現在狄克森細讀第三封遺書中,烈火燃燒的警局,在威洛比局長呼喚愛的字眼之間,狄克森似乎瞬間長大了隨著史詩般的音樂有了使命感。

拼命保護的“安吉拉案件”這一特寫鏡頭在音樂中變得充滿靈魂。這時候在失控人生下,小人物的命運隨著旋律一遍遍一陣陣的在仇恨與寬恕中慢慢甦醒。

母親角色的多重演繹,消融仇恨與寬恕,迴歸《三塊廣告牌》

命運本身就是鮮紅與跳躍性,導演不斷通過細節投下一顆顆石子,最終在人物多層反向性格上呈現漣漪,以至於改變片中三者人物的命運。

影片愛爾蘭民歌《夏日中最後的玫瑰》開篇女主的命運猶如歌詞中“當所愛的人已經過去,誰還願意在這黑暗的世上獨自淒涼”一樣的孤獨。而最後則以《bucksin stallion blues》結尾歌詞則是“如果我能擁有你永恆的愛,我會珍惜與你的每一天”。

母親角色的多重演繹,消融仇恨與寬恕,迴歸《三塊廣告牌》

西蒙·結尾:米爾德麗德最終從仇恨於寬恕中變得不再孤軍奮戰,也許導演巧妙地人物性格設計使得他們彼此都找到了雖然失控是人生常態但勇氣、寬恕和愛也是人之本能。藉以《月亮與六便士》之言:卑鄙於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馬丁·麥克唐納是位注重人物性格詮釋的導演,即便現實荒涼還是會在夾縫中渴望愛的出現。《三塊廣告牌》就是一部這樣的作品,失控的人生,有仇恨,也終將寬恕仇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