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生——我國第一批茶學博士導師

劉祖生教授,安化小淹人。1953年畢業於武漢華中農學院,浙江大學茶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茶樹育種學博士生導師、教授,兼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茶葉學會副理事長。1984年擔任浙江大學茶學系系主任,1987年,他主持建立了當時全國唯一的“茶學博士點”。他還先後參加《中國茶樹栽培學》、《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葉卷》和《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和《中國一茶的故鄉》等三部鉅著的編著。

他主持浙大茶學系,1989年被確定為全國唯一的茶學國家級重點學科。1991年,作為學科帶頭人,劉祖生受農業部委託主持修訂了“茶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並首次制定了“茶學專業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基本要求”,2002年,在他的支持和努力下,茶學學科再次被國家列入重點學科,成為浙大國家重點學科24強之一。

他主持的浙江省茶葉學會,被譽為“全國學會之星”。

在遺傳育種上,由他主持育成了7個茶樹良種。其中2個為國家級良種。

在2001年北京召開的中國科協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劉祖生被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第三屆中國科協先進工作者”稱號。

他多次回益陽和安化指導茶葉生產與科研工作。

黃本鴻(1896-1959),字石舞,湖南湘鄉人,1917年畢業於湖南省高等工業學校(湖南大學前身),1925年又在南 京金陵大學農業專修科畢業,先後任湖北省漢陽兵工廠、江西安源煤礦的工程師及湖南省湘岸榷運總局的會計師,1936年轉攻茶業,任湖省建設廳農業改進所技師,第三農事實驗場安化紅茶廠第一任廠長,1952年調湖南省茶葉公司工作,1959年病逝,終年62歲。

安化茶區傳統的栽培製造技術,長期很少改進,四十年代初期,他配合省合作事業管理局在安化首先組織茶農合作社,以橋口鄉的先崗為中心點,推廣臺刈更新施肥及合理間作等技術,使茶葉單產顯著提高。原紅茶精製加工工藝流程有七十多道工序,全憑經驗加工,雜亂無章,費時費工,茶葉精製率低,他曾向工人師傅學習篩茶技術,遭工頭拒絕,於是關起門來用篩子篩鞋,勤學苦練,終於熟練地掌握了這門技術。在此基礎上又刻苦鑽研,發明了鐵木結構的抖篩機、軋茶機等紅茶精製機械,為我省紅茶精製使用機械之始。在工藝上,改變了舊的“看茶做茶”傳統,創造了“四條龍”的製茶法,當時產品嘜頭“裕農”在香港售價高達港幣 115元,創“湖紅”外銷價高紀錄。

1940年以後,安化紅茶外銷受阻,生產蕭條,黃本鴻土法上馬,製造茶素成功,每50公斤低級紅茶可提練茶素1-3磅,每磅售銀元100元,一時東坪、橋口、黃沙坪、酉州等地茶廠相繼推廣,為滯銷的紅茶找到了新的出路。

此外他還在省辦的衡陽特展會上,舉辦安化茶展。

但是,在舊社會,一個知識分子儘管個人苦心奮鬥,也終於壯志難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在原安化茶場的簡陋基礎上,著手擴建工場,1950年上級又配備一些主要茶葉精製機械,於是,他分兵兩路,一路派人深入茶區,發動群眾,發放貸款,發展茶葉生產;一路建廠加工,使安化、桃源、沅陵等地的紅茶迅速恢復(當時桃源茶葉集中安化加工)。安化縣的茶葉產量質量宿居全省第一,安化紅茶廠當時是省內最大的茶葉企業,產品質量優良,資金週轉快,經濟效益高,多次受到中南區和湖南省茶葉公司好評。傳統的紅茶精製方法,全部靠手工揀茶,揀茶高峰時女工近2000人,平均每50公斤紅茶需揀工100多個工時,黃本鴻深入生產第一線,親自試驗,採取先集中機械取梗,使半成品含梗率大為降低,最後採用人工手揀,使人工減少90%,揀工降低80%,成本顯著下降。同時,簡化製茶工序,茶機科學組合,工場形成流水作業線,一改過去那種繁雜落後局面。

1950年冬在杭州舉辦的全國製茶幹部技術訓練班上,黃受聘為技術課長,“兩湖”組採用他的流水作業法,學習成績名列前茅。1951年撰寫《試行定額管理的製茶方法》在中南區茶葉經理、廠長會上作經驗介紹,並應邀去武漢大學作專題報告,後該文在《中國茶訊》發表。1953年根據在安化的多年實踐,著有《紅茶精製》一書,對精製原理,茶葉機械,定額管理,工藝技術作了精湛的論述,是共和國成立後第一部紅茶精製專著。

方永圭:臨湘縣人,克強學院農藝系肄業,1953年由湖南省農林廳分配來安化,至1976年任現茶場場長24年。主持參加茶葉採摘、安化松針創制、分級紅茶試製、場長豐產示範試驗丘、雲臺山良種繁育等試驗工作,創辦縣茶葉學校。主要論著在國家級及省級刊物發表的有《茶葉採摘與茶樹臺刈試驗報告》等,1958年出席湖南省農業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1959年出席湖南省科學技術工作大會,1960年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1954年選為湖南省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後歷任湖南省政協四、五屆委員。1976年以後任安化縣多種經營辦副主任。

姜文輝:邵東縣人,安化茶場技術員(1980年退休,未參加職稱評定),1959年為主創制名茶——安化松針。1964年“分級紅茶初、精製聯合加工”試製成功,也是主要參加者之一。為主培訓省內外分級紅茶加工及審評技術人才,是來安化實習的大、中專學生的製茶實習導師。主要著作有《鮮葉攤放對提高安化松針品質的作用》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