煥發制度競爭力 打造“活力特區”

<table> 煥發制度競爭力 打造“活力特區”

龍湖區積極開展萬吉工業園區用地出讓工作,並盤活低效產業用地。受訪者供圖

/<table><table> 煥發制度競爭力 打造“活力特區”

汕頭市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楊立軒 攝

/<table>

10月18日下午,汕頭市召開企業家座談會,面對面聽取意見和建議,現場協調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困難和問題。宜華集團等企業、商會(協會)代表就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問題暢所欲言,對推動汕頭經濟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優化營商環境、提高機關效能提出意見和建議。各功能區、各區(縣)和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現場對相關問題作出回應。

此次會議指出,要以刀刃向內的勇氣和決心,全方位查找汕頭市營商環境與先進地區、企業需求之間的差距,深化“放管服”改革,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肅查處吃拿卡要、收受紅包的公職人員,破除辦事靠關係、遇事就找人的陋習,政企攜手共同構築良好的營商環境。

這是汕頭市加快形成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的生動一幕。

事實上,今年以來,汕頭市各級各部門不斷推動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落地見效。如汕頭市超聲印製板公司HDI全自動光板檢測機、四線通斷測試機等兩票進口設備向汕頭海關所屬龍湖海關提出減免稅申報,僅用5天便得到批覆,減免關稅達41.8萬美元;聚焦小微企業迫切需求,在城區範圍把小微企業低壓接電容量由100千伏安提升到160千伏安,實現小微企業接電零成本;開展政策性擔保融資,目前粵財政策性擔保資金公司累計在保戶數137個,在保餘額4.25億元,有效解決部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改革是汕頭經濟特區的根與魂。汕頭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要大力推動改革再深入。在諸多改革當中,汕頭市把優化提升營商環境作為深化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從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律政策環境和人文環境四個方面入手,提出了15個方面230項具體改革任務,建立領導機構和工作機制,系統集成推進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試點工作任務。

為摸清全市營商環境建設現狀和問題,汕頭市在省內率先選擇第三方評估機構,依據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對全市營商環境展開深入全面評估,形成2017年、2018年營商環境評估報告,指出了問題和不足,提出了改進方向,為持續優化汕頭市營商環境提供了重要參考。

各級各部門圍繞“試點方案”,結合汕頭市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研究制定具體實施工作方案,出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有力有序有效推動各項改革任務實施落地。特別是,每項工作、每個目標都落實了牽頭部門和責任領導,建立臺賬式管理機制,讓改革的目標、任務、措施、效果看得見、摸得著、可衡量、可考核,為改革任務順利開展提供有力支撐,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根據第三方評估,汕頭市2018年營商環境排名全球190個經濟體中的第62位,較上年上升了23位。今年5月,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中國經濟傳媒協會、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和第一財經研究院對全國經濟總量排名前100城市的營商環境評價,汕頭排名第55位。

新起點,新使命。汕頭市明確將對標國內最優最好最先進水平,推動《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各項任務落實,致力提升與省域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制度環境“軟實力”,加快形成穩定公開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力爭明年營商環境綜合水平進入全國前列。

■記者觀察

增強改革定力 保持改革韌勁

自1981年成立經濟特區以來,汕頭市以“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創造了多個“全國率先”的經驗,寫就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在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社會事業、城市建設上取得巨大成就,成為沿海經濟帶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當前,汕頭市承擔著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汕頭經濟特區發展、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的使命任務。作為經濟特區,汕頭市必須扛起“先行先試”的重要職責,下大力氣全面深化改革,煥發制度競爭力。

汕頭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明確指出,解放思想是加快汕頭經濟特區發展的“金鑰匙”。要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解放思想,樹立與新時代特區使命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凝聚起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能量。

當前,汕頭市要增強機遇意識、使命意識、責任意識,主動對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全省全域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貢獻汕頭力量、創造融入經驗;要增強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韌勁,以自我革命、刀刃向內的勇氣,繼續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要紮紮實實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點難點問題上來,集中力量打攻堅戰,激發制度活力,激活基層經驗;要激勵幹部作為,拿出一些專門的舉措來,讓改革者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

■縱深

汕頭在制度改革上下真功夫

釋放政策新紅利 賦能高質量發展

汕頭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著重提出要以解放思想為引領,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在加快汕頭經濟特區發展、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道路上篤定前行、行穩致遠。

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汕頭市瞄準創造型引領型重大改革舉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商環境優化、平臺載體開放、金融創新、人才機制、科技創新等方面,推動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開放再擴大、創新再提速,持續煥發經濟特區新活力。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今年以來,汕頭市就“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等方面出臺了相關實施方案,讓政策釋放新的紅利,為高質量發展賦能。

力推“數字政府”改革落地見效

走進汕頭市政務服務中心大廳,很多前來辦事的群眾被“5G+政務服務”體驗區所吸引,紛紛拿起手機操作體驗,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

據悉,汕頭市政務服務中心是粵東地區首個實現5G網絡覆蓋的政務中心,這被看作是汕頭市在加快“數字政府”改革建設上取得的新突破。事實上,汕頭市將“數字政府”建設作為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再創營商環境汕頭新優勢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在這背後,是汕頭努力激活作為經濟特區的政策賦能。

今年7月29日,汕頭市政府正式印發《汕頭市“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方案》,深入推動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統籌發展電子政務和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決策部署落實,搭建全覆蓋、高效能的政務服務體系,提升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8月28日,汕頭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組織召開《汕頭市“數字政府”專項規劃(2019-2021年)》和《汕頭市“數字政府”專項規劃(2019-2021年)實施方案》專家評審會。由國家、省、市5位信息化領域專家組成專家組,對規劃和實施方案進行質詢和評審。經評審,專家組一致同意規劃和實施方案通過評審。

汕頭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規劃和方案實施後,將進一步加強汕頭市“數字政府”建設的水平,提高政府公共服務和監管水平。

記者注意到,與“數字政府”有關政策規劃的有序推出形成呼應的是,一系列簡政放權的改革舉措也在緊鑼密鼓地實施。

比如,汕頭市市場監管、政務服務、公安、稅務等單位打破部門界限,合力優化企業開辦流程。自今年8月1日起,企業開辦時間進一步壓縮,從原來的42天縮短至2天,實現開辦時間全面提速。

在提升辦稅便利化水平方面,優化141項徵管類業務辦理事項及流程,取消893項報送資料,七大類550項涉稅(費)業務實現“最多跑一次”,477項辦稅事項可全程網上辦,1134項涉稅(費)業務可通過廣東省電子稅務局辦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汕頭市全面梳理辦事事項和流程,推進審批過程標準化、數字化。截至9月15日,“粵省事·汕頭頻道”實名註冊用戶超65萬人;截至9月30日,上線478項政務服務事項,超過400個事項實現“零跑動”,有效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記者獲悉,今年6月起,開展群眾辦事百項堵點疏解行動,重點圍繞辦事證件證明材料,通過數據共享、電子證照應用、流程優化等方式,讓“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切實提升群眾獲得感。

在釋放發展空間上尋求突破

汕頭市人多地少,人口密度達到2542人/平方公里,相當於全省的4.5倍、全國的17.6倍。汕頭市清醒地認識到,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土地瓶頸問題,歸根到底是體制機制的掣肘。解決人地矛盾已成為汕頭市發展道路上亟須解決的一大課題。

如何解決人地矛盾?關鍵是要靠體制機制創新。記者瞭解到,汕頭市正以節約集約用地為導向,積極探索向土地制度改革要空間要效益的新路子。

一方面是激活中心城區低效產業用地,緩解用地供需矛盾。汕頭市在全市範圍內對低效產業用地進行集中清理、全面認定,按照以用為先、先易後難的原則,通過限期開發、追加投資、轉型升級、鼓勵流轉、土地置換、協議收購,以及提高容積率或建築密度等方式,盤活現有存量土地,促進土地高效利用。

比如,對老園區萬吉工業園區,龍湖區積極開展園區用地出讓工作,盤活3宗存量用地和1宗閒置用地。同時盤活低效產業用地,目前共有7家園區企業的低效用地開工在建或竣工,用地總面積276.14畝,規劃建築面積19.3萬平方米,預計年可創產值15億元,項目容積率最高達4.3。

另一方面,盤活農村閒散用地,提高土地資源配置質量。結合實施鄉村振興和扶貧攻堅,加快推動“三舊”改造、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積極探索休閒農業、鄉村旅遊項目點狀供地模式,充分調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相關權利人以及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解決農村土地粗放利用和空置浪費問題。

比如,盤活農村集體資產,走“資產經營型”發展模式。澄海區廣益街道龍田社區居委會通過盤活土地資源,做好土地文章,利用徵地款和土地轉讓款來建設通用廠房,不但沒有浪費集體的一分錢、一寸地,還實現了土地資產的增值保值。廣華工業區年租金收入達到1000多萬元,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成效明顯。

又如加強土地流轉,走“土地運營型”發展模式。澄海區鹽鴻鎮各經聯社通過將養殖水面發包發展水產養殖業,帶動農戶增收致富,成為澄海區唯一一個轄屬各經聯社年集體收入均超100萬元的鎮。

在探索土地制度改革的道路上,汕頭市各地積極創新舉措,出現不少好的樣本和經驗。不過,這在當前仍難以“止渴”。

汕頭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強力推進土地空間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新突破,進一步理順事權關係,由各區(縣)負責轄區內的工業用地、現代產業用地出讓,由市政府統籌全市經營性用地“招拍掛”。

無疑,新的一輪土地制度改革將在汕頭“走起”,這一切,旨在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用地保障政策,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空間支撐。

積極發揮金融產業集聚地效應

作為粵東地區金融產業集聚地,近年來,汕頭金融業改革發展中不斷取得新成就,金融機構踴躍入駐,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業務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金融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記者從汕頭市金融局獲悉,在推動金融供給側改革方面,汕頭著力加快“引金入汕”步伐,強化金融集聚效應。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共引進登記註冊私募基金類基金企業(含基金管理公司)20家,總規模超270億元,進一步豐富金融業態,擴大金融有效供給,完善金融服務體系。 同時,著力發展科技金融,在推動地方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利用大數據提升機構風控水平。截至目前,引進專業企業在汕設立互聯網小貸公司2家。截至9月底,2家互聯網小貸累計發放貸款20.12億元,其中1家實現不良率為零的業績。進一步發揮金融供給的補充作用,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此外,積極搭建合作平臺,加大銀企對接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服務地方實體經濟。截至8月底,全市本外幣存款餘額3695.34億元,貸款餘額2135.47億元。 “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這是汕頭市在推動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另一項重要舉措。 據悉,汕頭通過建立上市後備企業動態資源庫,及時掌握轄內企業上市意向和進展情況,推動企業合理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今年以來,新增上市企業兩家(廣東松煬再生資源股份有限公司、仙樂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全市上市企業33家,在廣東證監局備案輔導企業9家,“新三板”掛牌企業34家。 值得一提的是,汕頭還積極推動“華僑板”發展。截至目前,“華僑板”在板掛牌企業合計607家(股份制10家,有限責任公司597家),涵蓋金融投資、生物科技、服裝紡織、建築製造、文化傳播、電商物流、餐飲食品等行業類別。掛牌企業以汕頭市區為主,覆蓋粵東三市及珠三角。同時積極推動科技企業赴科創板上市,經初步摸查,汕頭科創板上市意向企業12家。 截至目前,汕頭全市共有金融組織146家,其中銀行業機構25家,保險主體機構46家,證券機構24家,期貨機構10家,小額貸款公司18家,融資擔保公司11家,融資租賃公司5家,基金管理公司6家,金融資產交易中心1家,粵東地區金融產業集聚地效應愈發凸顯。

採寫:黃嘉鋒

策劃:嚴亮 廖奕文

統籌:廖奕文 楊可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