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孟津縣馬屯初中往事再錄

八十年代——孟津縣馬屯初中往事再錄

對於我的家鄉,孟津縣馬屯初中的往事,除了人到中年,同學間的茶酒笑談外,對少年時期所度過的快樂與磨礪也是深藏於心底。

在八十年代末,馬屯初中就是馬屯鄉的最高學府,現在也是,我家距離馬屯初中有四里路,每次上下學往返要走近一個小時,上學不像現在只分上下午,而是早上六點前到校,上兩節課,上午三節課,下午三節課,還有晚自習兩節課,學校沒有食堂沒有宿舍,每天就在鄉村土路上來回奔跑,同行的有五六位小夥伴,走過草色遙看近卻無、走過小麥覆隴黃、走過八月秋高風怒號,走過亂雲低薄暮, 急雪舞迴風。少年總是精力旺盛,一路上談天說地,討論一下學校的老師同學,走過菜園,偷幾個西紅柿吃,冬天時生堆火,烤暖和再走,逢著週六放學,在村頭一個四面風吹不到的土坑,躺下看半天武俠小說,感覺自己就是個文學青年了。頭疼的是下雨天,早上起床伸手不見五指,在嗖嗖的冷風中,打著雨傘,穿著膠鞋,深一腳淺一腳走在路上,辛苦自不待言,雨過天晴,甩掉沉重的膠鞋與泥濘,頓感腳步輕快,頭頂寒星殘月,一路飛奔,倒也心情愉悅。

在學校裡,每學期有四次大的考試,每次考試的成績和名次張貼在教室後面,總是排在前幾名的同學就成為其他同學心裡記住的名字,羨慕的對象。學習好的同學自然成為一個小圈子,愛在一起玩兒,當然,坐在後兩排,學習不好的同學也是一個圈子,愛討論一些學習之外的大事,性格不大相同,畢業後兩個圈子就走上了不同的兩條路,學習好的如今大都參加工作,按部就班領工資,學習不好的同學闖蕩的路更寬一些,經濟條件還要更好一點。

校園很小,小到上操都要幾個班分開跑步,小小的校園中只有兩張水泥乒乓球檯,是課間十分鐘和下午放學後最熱鬧的地方,擺幾個磚頭做球網,三分制,誰輸誰下臺,贏者坐莊,就開始了所有鄉下孩子的乒乓球啟蒙,培養了各種各樣的少年怪球手,只要贏球,不管動作,面對個子低的同學,只需趴在球檯上,在網前輕輕發球,球過網一點點,對方伸長手臂也碰不到就贏了。

晚自習主要靠煤油燈照明,那個年代在馬屯初中上學的同學,最難忘的估計是在煤油燈下聽校長上史事課,每週一次,九十分鐘,主要內容是讀報紙上的焦點新聞和優秀文學作品,做為繁重學習的調劑和拓寬外界知識的窗口,是學生們期待的一節課。我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分幾次聽校長唸完了路遙小說《在困難的日子裡》,並記憶至今。

上初三後,大部分同學也並沒有升學的壓力,能考上高中的只是極少數,大家最後都各有各的出路,處於半大不小的邊緣,關係好的同學十分喜歡聚到一起,談論青春萌動的話題,晚自習後八九個男同學在一起聊天,一張大床就能承載大家留宿一晚。初三暑假,有個盧姓同學家種了幾畝西瓜,幾個同學相約去找他玩,在小小的瓜棚裡聊天,卻逢下大雨,走不了了,在瓜棚裡呆了兩天兩夜,連累盧姓同學的母親還得往瓜地送飯。天晴後,小盧約我和他一起賣瓜,他拉架子車,我牽牛,往北邊相對偏遠的村莊去,瓜是用麥子換,一般不收錢,生意還不錯,中午時分,來到一個村子,車停在一家院子的房堖頭,往下一看,院子裡有兩三個女孩兒在踢毽子,有一個恰是同班同學,個子高還長得好看,嚇得我倆趕緊退了回來,這要讓女同學看到我倆拉著架子車賣瓜該多丟人,悄悄的趕緊跑掉。

在一所鄉初中,鄉政府、供銷社、服裝廠、糧店、電站的子弟就是家庭條件好的學生了,當時的流行歌曲、髮型、服裝等吹進我們這個小校園時,就從他們身上開始,有一個男同學燙個爆炸頭,為保持髮型,兩晚上都不敢睡覺,可憐當年的辛苦,如今許多同學的腦袋已是禿謀不軌,東風41到上面也炸不出什麼痕跡了!當時男同學們,夏天一件白襯衣,春秋冬一件軍綠上衣是標配,初秋上早操時,打眼一看就像民兵連,逢春節了家裡條件好的給做件學生裝、中山裝甚至小西服,就是時裝了。

在初中繁重的學習中,大家最期待的是元旦聯歡會,這是學校的固定節目,有時學校統一組織,有時是各班自行組織,學生自己報名排練自己的節目,相當於馬屯初中學生放飛心情的嘉年華。明達村有外出演出的小劇團,村裡的男孩子會唱戲的多,每年的元旦聯歡會他們就成了臺柱子和明星,一楊姓同學能同時唱秦香蓮和包公,就像現在的李玉剛,表演節目大受歡迎,不過現在提起來,小楊卻不願承認當年的事。有兩個男同學在唱《一剪梅》時,唱到雪花飄飄,還從口袋裡掏出幾把碎紙片拋到空中,漫室飛舞,現在在二人轉和小品舞臺上還經常見到這個動作,也算是比較經典了。有個文靜的女同學,平時愛寫詩,在晚會上抑揚頓挫朗誦《風流歌》,“風流喲風流,什麼是風流?我心中的情絲,象三春的綠柳。風流喲風流,誰不愛風流?我思索的果實,象仲秋的石榴”,八十年代,《風流歌》系列作品在報紙上刊登後,在社會上反響非常強烈,在自己的學校被朗誦,在同學們心中又一次引起強烈的衝擊,更增強了對祖國的熱愛和發奮學習的勁頭兒,令人記憶長久。

馬屯初中的校園雖然偏僻落後,但對農村孩子來說,就是承載未來希望的必經之路,因為在這裡的學習,我們後來才得以走出鄉村,走向各行各業,為國家做出一點貢獻的同時也為自己創造了更好的生活,擷取記憶的一點小浪花希望更多的人記住這個小小校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