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嘉魚 ‖ 渡普口

嘉魚旅行微刊 專注本地吃喝玩樂遊娛購

故事嘉鱼 ‖ 渡普口

地名傳說之

渡普口

嘉魚縣城的東邊,有一條從西粱湖通往長江的小河,叫金水河,河西岸有個集鎮叫渡普口。說起渡普口這個名字,有一個不平凡的來歷。

故事嘉鱼 ‖ 渡普口

很早以前,金水河兩岸都是荒灘,長滿蘆葦蒿草,只有一條小路通長江邊。河邊路口上,住著外鄉來的兩口子。他們靠打豆腐營生,冇得兒女,聽人家說,到南海去朝拜觀音菩薩就可以生兒育女,兩口子一商量,打算叫男的去朝南海求菩薩。女的跟他準備好行李包裹,已經深夜,就睡下了。說來也巧,夫妻兩個都做了一個夢,夢見觀音菩薩對他倆說:“有心求子何必朝南海,普渡眾生自然靈。”兩個人醒來,說起夢裡聽到的話竟然一字不差,完全相同。過細一想,這是菩薩叫他們不消去朝得南海,只要誠心誠意普渡眾生就行了。說起普渡眾生,只有神仙才做得到,凡人麼樣做得到呢?男的一想說:“有了,我們在河上擺渡,不也是普渡眾生嗎?”女的一聽連聲說:“對呀!對呀!” 。

故事嘉鱼 ‖ 渡普口

就這樣,他們一邊打豆腐賣,一邊為來往的行人擺渡,不收過河錢。他們用金水河的清水打豆腐,出的豆腐多,味道又好,來往的人都喜歡吃。他們擺渡,不論晴天雨天,白天黑夜,隨叫隨到,從不耽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總是這樣。

後來,到這一帶定居、開荒種地的越來越多,慢慢成了一個小集鎮。夫妻倆的豆腐生意也越做越好,來往過渡的也越來越勤。夫妻倆年紀老了,雖然沒有生兒育女,附近的鄉鄰都把他們當父母一樣敬重,不讓他們操心費力打豆腐了,專門劃出三十畝田地,公共種、公共收,打下的糧食供老兩口吃,多餘的賣錢,用來油船修船,奉養兩老。兩老到了七十歲,鄉鄰們連渡船都不讓他們蕩了,共同供養兩老,比親兒女還要親。老兩口死的時侯,附近的鄉鄰念記他們的好處,都來披麻戴孝,安葬他們。把這地方取名為“渡普口”,或者叫“豆腐口”。

故事嘉鱼 ‖ 渡普口

講述者:黃甫仁 男 68歲 漢族 潘家灣鎮農民

蒐集整理者:金輝

流傳地區:渡普鎮潘家灣鎮

蒐集時間:1982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