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復活節島位於南太平洋東部,座標是南緯27度,西經109度。此島雖然屬於智利領土,但實際上,此地距離智利本土竟有驚人的3600公里!如此遙遠的距離,足以讓復活節島被稱為“世界最偏僻的小島”。

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標紅的地點就是復活節島

在大眾的固有印象中,復活節島最令人心馳神往的要數那神秘的復活節石像—摩艾石像。這些石像都為長耳朵、無下肢的男性人類軀幹。艾摩石像的體積十分龐大,大部分高度在5—6米之間,在最高的甚至可以達到15米左右(相當於五層樓的高度),其重量更是恐怖,在10至270噸左右。在整座島上,有97個如此龐大的雕像。

不得不說,製造以及豎立這樣龐大的雕像,是項相當困難的工程,對於歐洲人到來之前仍屬於石器時代的土著人來說,更是如此。因此,不少人願意從更加浪漫、神秘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石像,有的人聲稱,土著人沒有技術、也沒有理由製造這些石像,這些石像很可能是誤落到地球、具有先進技術的外星人制造的,目的是與正在進行太空探險的同伴進行聯繫。

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復活節島石像

很遺憾,隨著考古學以及歷史學的發展,這種神秘主義觀點早就被否定了。復活甲島上的棕櫚樹相當堅韌,島民們將其砍伐下來,將樹皮做成繩子,並用這些繩子製作了相當複雜的起重機制,這些龐大臃重的石像就被豎了起來;石像的大小是權力大小的象徵,整個復活節島由12個部落組成,為了向其他部落彰顯權力,酋長們便令部落民製造了巨大的石像:而當時的社會組織力已經足夠島民們進行龐大複雜的工程了。

現在的復活節島,更像是一個旅遊勝地,島上翠綠的草地,一望無際的公路、繁星璀璨的夜景伴著列成一排的艾摩石像,吸引了全球各地旅遊者前去參觀,才數百年前的石像下,不知它們能帶給今人怎樣的思考?

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復活節島的美景

但是,這樣美好的景色,是世界進入現代後,現代人實行保護政策才得以重現的。在18世紀歐洲到達復活節島之前,曾經繁榮的復活節島社會處於崩潰之中:資源幾乎被耗盡、各部落發生軍事衝突與政變、生活水平大大下降。根據對復活節島的考古,那時的島上甚至還發生了極為恐怖的事情:人相食,在墓主的肚子裡,發現了其他人的骨頭。

曾經繁榮無比的復活節島,竟然會淪落為人間地獄。這不得不令人唏噓。不過,我們不能沉湎於對獵奇的興趣之中,如果我們只把注意力放在復活節島究竟是怎樣的人間地獄的話,那麼歷史就會失去了現實意義。我們應該試圖從復活節島的墮落之中尋找能為我們所用之處。在復活節島由盛轉衰的過程中,一個重要因素起到了重要推動力—生態環境的破壞,從復活節島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人類不抱著與生態系統共存的態度來對待自然,會造成什麼樣的嚴重後果。

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人類的到來

在復活島上的土著社區中,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復活節島是一座資源豐富、五光十色的靚麗海島。復活節島的景色與資源,吸引了那些在海上飄蕩著的民族,有一位強壯而且頗有智慧的偉大人物,其名為霍圖•瑪圖阿(意為偉大的祖先),他帶著妻子與六個兒子,還有數量頗多的族人,坐著龐大的木筏,在復活節島上登錄,並建立了文明。

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這個傳說無疑是現代人考察復活節島史前歷史的重要材料。誠然,各個民族的古傳說有太多虛構內容,或是在成百上千年的流傳中被扭曲,不能全信,但是,我們也不能認為傳說的內容全部是錯的,畢竟它們亦是古人為了讓後人記住歷史而創造的藝術形式。

在傳說中,復活節島本土上沒有人類存在,

一切人類都是外來民族。這個信息的可信性已經被現代生物和考古學技術所證實。考古學家沒有發現過古人類的活動蹤跡,現有人類骸骨皆為晚期智人。他們在復活節島海岸發現了海豚骨骸和用於點火的木炭,這兩個考古學證據是人類活動的重要證據,最早的木炭與海豚骨骸出現的時間,應當便是人類移居到復活節島上的時間。根據碳14年代檢測法,人類定居時間被定位至公元900年左右。

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正在復活節島上進行考古的考古學家

這批人是什麼人種,又是從何而來?為了瞭解古代的真實情況,我們還是要請出各種現代知識。其一便是語言學知識,1774年,英國著名冒險家庫克船長(澳大利亞的發現者)在航行中來到了50年前被荷蘭人發現的復活節島,他驚訝的發現,自己船上的大溪地(南太平洋上的島)船員竟能與島民們進行交流!之所以驚訝,是因為復活節島自第一批島民登陸之後,就徹底與世隔絕,再也沒有與外部交流的跡象,但現在卻出現了語言相通的現象,這說明,大溪地人與復活節島人應該是近親,他們同屬一個民族—波利尼西亞人。

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庫克船長,同時也是澳大利亞的發現者

生物學知識也幫了我們大忙。科學家對復活節島上發現的12具人類骸骨進行DNA檢測,發現他們的DNA序列與美洲人並不相同,但與波利尼西亞人一致,這也能解釋復活節島的來源之謎。

那麼,波利尼西亞人又是什麼民族,從哪裡來到復活節島的呢?波利尼西亞人主要是生活在太平洋諸島嶼上的海島民族,即使是現代,他們仍然大量存在在太平洋上。他們的膚色較淺,與我們一樣,屬於蒙古種人。長期的海上生活,讓他們鍛煉出了精湛的海上技術,海洋是他們生活資源的重要源頭。

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波利尼西亞人

不過,波利尼西亞人雖然與海洋有著不解之緣,但他們與大部分民族一樣,都是來源於歐亞大陸。大約在8000年前,東亞沿海地區的人類發生了分化,一批人留在了東亞,我國東南沿海的上古居民便是這批人;另一批則南下至太平洋,他們在太平洋諸島嶼上定居,在公元1200年左右,從所羅門群島,到印度尼西亞,到新西蘭與澳大利亞,再到夏威夷,太平洋地區的島嶼已經成為波利尼西亞人的天下。

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波利尼西亞人的遷徙路線

公元900年,一支波利尼西亞人陰差陽錯的來到極其封閉復活節島,從此,復活節島的歷史便開始了。

復活節島民的生活

長期以來,由於太平洋島嶼上的波利尼西亞人居於各種孤立海島上,交往大多僅僅存在於不同島嶼之間,鮮有跨文明交流。而且,由於島嶼面積過小,價值不高,成功到達太平洋島嶼的異族冒險家們也無意對島嶼進行征服,因此,太平洋諸島上的波利尼西亞文明很難獲得發展動力,其政府組織仍停留在部落時代,而技術則停留在石器時代。與陸地相隔甚遠的復活節島更是如此。

不過,即使與歐亞大陸相比,復活節島的總體組織能力與技術略輸一籌,這也不等於島民的生活就是悲慘的,他們會根據生態環境的特點,發展出一些適合在復活節島上進行的生活方式,這些生活方式讓他們的生活水平並不輸給技術更高的歐亞大陸。

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根據島民的口頭傳說以及歷史學家們的考證,歷史上的復活節島並不存在一箇中央政府,相反,整個島是由12個獨立的部落共同分享的,每個部落則由宗族與血緣做為紐帶,收到一位酋長的統治,可以說,12個宗族分享了整個島嶼。不過,即使是“群雄割據”的局面,島上卻鮮有陷入亂世的局面。精明的島民們明白和平對於發展的重要性,與戰爭和掠奪相比,他們更喜歡用宗教與盟約建立一種合作關係

。島上的考古文物顯示,每個部落都擁有島嶼其他部分的特產,而且,島上也有很多長距離運輸貨物的跡象,這表明,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各個部落的關係相當和睦,互相之間建立了穩定的貿易聯繫。

不過,雖然沒有軍事方面的競爭,各個部落亦會在意識形態層面發生競爭。和中國人一樣,復活節島民非常重視對祖先的祭祀,不過,與中國的祭祖方式不同,他們主要依靠修建著名的復活節島石像—艾摩石像進行。對島民來說,把石像修得又高又重,便意味著自己的虔誠,也意味著自己部落在宗教方面的優越地位。同時,為了彰顯石像的尊貴,在後來,島民們還在石像頭上加上了紅火山岩製作的圓柱體,其名為普卡奧。

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頭頂的紅色物體就是普卡奧

在飲食方面,復活節島人主要通過耕種和採集來獲取。復活節島人種植地瓜、山藥、芋頭、甘蔗等重要作物,其中甘蔗並非作為經濟作物來種植,而是為了從中榨取可飲用的甘蔗汁,這是島人少有的淡水來源,島人也為此付出了代價:他們患蛀牙的幾率遠高於其他民族。雖然島被大海包圍,但魚類和貝類並非島人的主要肉食來源,海鳥、海豚、禽類等生物構成他們營養結構中重要一環。

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島民的重要食物——甘蔗

復活節島居民們在農業上也相當精明,他們懂得因地制宜的改善農業技術。島人非常懂得利用島上極度豐富的火山石。他們常常用石頭圍出大坑,並在坑裡種植作物。有時,他們亦會在空地上擺上各種石頭,並在石頭縫隙內種植,這種方式被稱為“石頭護根法”,可以在乾燥地區保證土壤溼度。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島民就是生活在這樣一種美好、富足的生活之中。但是當歐洲人登陸復活節島時,他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人口極度稀少、政治組織崩潰、森林幾乎消失。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之所以發生這麼大的轉變,其實是因為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環境。島民在富足之中,失去了對於危機的感知,他們不斷擴大人口,對資源的消費也不斷增加,但是,他們對此卻毫無警惕,長期以來無窮無盡的自然資源麻痺了他們,讓他們忘記,早晚有一天,環境災難會降臨在自己頭上。

崩潰的復活節島社會

20世紀,植物學家們來到復活節島上對植物進行考察,他們發現,島上只有48種本土物種。而且,這些物種之中缺少樹木。復活甲島上的植物多為蕨類、青草、灌木等物種,樹木及其稀少,僅有的那一點樹也普遍矮小,最高的樹僅有2米多高。

考古學家也參與了對植物的考察。考古學家們有一種調查古代植被生長情況的方法:孢粉取樣法。這種方法要求人們收集池塘或沼澤中的沉澱物,這些沉澱物中包含了從現在至數萬年前植被的孢粉樣本。接著,利用碳十四技術,考古學家們可以得出這些樣本形成的時間,這樣,考古學家們便可以確認在古代的不同時期存在多少種植物。

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即使是現在,也很難在復活節島上找到高大的樹木

結果,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復活節島在現代雖是不毛之地,但在人類到來時,卻是有著極其豐富的樹木資源的熱帶雨林!

不得不說,這非常令人們感到震驚。復活節島人並沒有工業,甚至缺乏大規模農業建設技術,按理說不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但事實卻是,復活節島的植被數量因島民們而大減。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確實,復活節島民不會像現代人一樣,對環境造成如此巨大的傷害,但這並不意味著島上的生態環境是無堅不摧的,他們較為原始的生活方式依然能造成嚴重的環境災難。與中國的土葬傳統不同,復活節島的墓葬方式更加傾向於火葬,他們主張讓親友的屍體消失在現世之中,其靈魂才能安息。在現在看來,火葬確實是一種好方法,它免去了佔用緊俏的土地之虞,而且,燃料費用便宜,效率較高。但是在古代的復活節島,火葬對環境卻具有相當的破壞性—那裡沒有煤炭等燃料,也沒有高爐等火葬裝置,進行火葬時,必須要砍伐大量樹木作為薪柴。要燒死那麼大一個人,需要耗費的木材極多,這就導致了島民們為了火葬,不得不亂砍亂伐。

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在古代,火葬需要耗費大量資源

同時,酋長們通過建立石像來炫耀力量的行為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破壞。正如我們之前所說,艾摩石像又大又重,僅僅依靠人類的力量,是無法運輸與豎立石像的,他們必須要藉助一些簡單機械才能安置好這些龐然大物。為了將石像固定,他們需要砍伐島上的棕櫚樹,用樹皮製作足以支撐石像的堅韌繩子。不用說,由於石像的重量,島民們又要砍伐大量樹木。僅僅為了滿足酋長的虛榮心,島民們不斷的將自己拋入一種“慢性自殺”的境地之中。

在愈演愈烈的破壞之中,曾經枝繁茂勝的復活節島樹林,以驚人的速度消逝著。花粉實驗證實,從人類到來的公元900年開始棕櫚樹、雛菊樹、託羅密羅樹的數量就開始大幅下降。根據棕櫚樹堅果的碳十四檢測,與島民生活密不可分的棕櫚樹,在1500年就已經徹底消失。到了17世紀中葉,更觸目驚心的事實出現了:作為燃料的木炭已經從復活節島的家庭之中消失了。於是,在18世紀歐洲人登陸復活節島後,他們看到的不是青翠蔥鬱的熱帶雨林,而是荒涼無比的不毛之地。

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復活節島上曾經佈滿了高大的棕櫚樹,但是在濫砍濫伐中滅絕

更加可怕的是樹林消失對於人類飲食結構的破壞。19世紀,一位法國船長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當他開船接近復活節島時,島民們一擁而上與他做生意,他們高呼“米魯”這個詞彙,其意思為“木材”。彼時的復活節島已經很難再找到木材了,島民們用以捕魚的獨木舟數量大減。於是,島民們的傳統食物:海豚肉在環境破壞加劇後,幾乎消失在島民的飯桌之上。樹林的破壞也導致鳥類的滅絕,野生堅果與蘋果的數量也大大減少。歐洲人到來之前的復活節島民中,營養不足是十分常見的病症。

饑荒、資源短缺,這一切都導致了復活節島社會的崩潰。木材與食物的減少引發了島民為爭奪資源而進行的相互仇殺。在17世紀末,部落與部落之間的競爭不再是以建造石像這種和平方式進行,而變成了相互破壞石像,在現存的艾摩石像上,有很多被破壞甚至推到過的跡象,島民也有著部落戰爭的記憶。這場戰爭打破了島民的長期和平,讓整座島陷入混亂。

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艾摩石像記載了復活節島的血腥歷史

島上的統治階級—酋長與祭司,其權力來源是向神祈禱以保證部落民豐衣足食,但當生活水平大量下降時,部落民便會懷疑這些統治者根本沒有履行向神祈禱以獲得資源的職責。因此同樣是在17世紀末,針對酋長與祭司的政變爆發,一位名叫馬他圖阿的起義者推翻了舊有的統治者。在這個時期,很多島民搬到了洞穴之中,因為洞穴可以更好的防禦來自其他地方的掠奪。

考古學家在進行考古活動時,還發生了更為恐怖的東西。當他們查看復活節島的墓葬時,發現有些骨骸的肚子裡有著不屬於墓主的人骨。這意味著,社會崩潰時期的饑荒與貧困已經破壞了長期以來的倫理道德,面對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島民們選擇了一項駭人聽聞的行動:食人,從人肉中獲得營養。在垃圾遺骸中,還發現了被敲碎的骨頭,島民從中吸食骨髓。至今,我們仍可以從島民的一句髒話來透視食人給他們帶來的歷史記憶,這句髒話是“你媽的肉塞滿了我的牙縫!”

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在復活節島民人口最多的時候,可能達到1萬餘名,但在18世紀歐洲人到來時,他們只發現了1千多名,可怕的人口銳減,已經能讓我們相信,這次社會崩潰的破壞性究竟有多大。

結語

復活節島本是一個草木林立的小島,其豐富的自然資源足以維持大量人口,但在18世紀,這座小島卻變成了人間地獄,這不得不令人唏噓。但在唏噓的同時,我們應當反思,造成這悲劇的原因究竟為何,又能不能避免?

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島民們太過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與意識形態鬥爭,即使在人口到達環境承載的極限時,他們也要堅持長期以來形成的文化。他們仍然使用高消耗的火葬方法,這令更多樹木被砍伐;酋長們仍然進行著建立石像的活動,這不但要耗費大量木材來製作設備,食物消耗量也快速上升。島民們的“頑冥不靈”,最終將他們推向了地獄之中。

那麼,我們呢?我們的文化難道沒有一些前現代的、必須要去除的惡習麼?針對這些惡習,難道我們也要以“這是傳統習俗”為由,繼續愚昧地堅持下去,直到造成嚴酷的後果才罷休麼?很明顯,這是不對的。同時,意識形態鬥爭所消耗的大量資源,如果用在改善民生或者保護生態環境上,也能讓我們的未來更加光明,如果各國之間放下無聊的意識形態爭端,共同思考“人類與自然如何共存於同一個生態環境”這個問題,復活節島的悲劇便不會降臨在現代社會。小編覺得,這便是復活節島的故事能為我們帶來的思考。

由繁榮部落墮落為食人民族——復活節島民的悲歌

差點毀滅人類的意識形態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