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錫龍一線指揮捕俘,發現越軍軍官,急令:重機槍射擊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11軍31師奉命於1979年1月18日進至雲南金平地區,擔負殲滅巴楠棍、木桑、封土之敵,牽制敵316A師的任務。為查明師當面越軍情況,師派偵察連抽2個小組,配合91團偵察排儘快捕捉俘虜。

2月6日,師、團偵察分隊在91團一連一排、一機連二排和民兵的配合下,在班盆河(又名三盆河)西南越軍陣地實施襲擊捕俘,俘敵1人,斃敵21人,繳獲輕機槍1挺,衝鋒槍3支,40火箭筒1具,步機彈150發。我軍犧牲1人,輕傷1人。通過審俘,查明瞭班繞散地區和巴楠棍至木桑一線越軍的部分情況。

廖錫龍一線指揮捕俘,發現越軍軍官,急令:重機槍射擊

廖錫龍在勘察戰場地形

(一)副師長、副團長戰前偵察:每天早晨越軍出來打飯,具備捕俘條件

偵察分隊受領任務後,立即組織幹部和班組長進行現地勘察,熟悉地形,掌握敵人活動規律。

經多次潛伏觀察和調查詢問,瞭解到班盆河地區敵公安站和邊防公安部隊的一些情況,同時發現敵在572高地東南200米處駐有越軍10多人,在山背上新挖了一條七八十米長的交通壕,中間15米用土木覆蓋,有掩蔽部和暗堡各3個,緊靠交通壕搭有4頂帳篷。

每天早晨8時左右,有57人去九房衝公安站(距工事1200米)打飯,10至11時返回開飯時,敵在壕外圍成一圈,有的將槍放在壕外,大部分放在帳篷內,思想麻痺,戒備鬆懈。該敵距邊境僅1公里,右翼暴露,比較突出孤立,敵駐地周圍山高谷深,茅草茂密,東南50米處有一片樹林,便於我隱蔽接敵和潛伏。據此,我軍決定實施襲擊捕俘。

廖錫龍一線指揮捕俘,發現越軍軍官,急令:重機槍射擊

25日,尹立明副師長、廖錫龍副團長和偵察科長郭實彬召集偵察干部、骨幹及有關人員到現地偵察研究。返回後具體制定了捕俘方案,確定將執行任務的分隊編為捕俘、火力、接應3個小分隊。捕俘分隊由師偵察參謀楊紹先帶領,火力、接應分隊由廖錫龍副團長統一指揮。

捕俘分隊16人,編為2個捕俘組和1個火力組,捕俘組分別由團偵察參謀蔣家奉、師偵察連副連長王忠勤任組長,火力組由楊紹先直接掌握。捕俘分隊攜帶衝鋒槍11支、輕機槍1挺、40火箭筒1具及匕首、手榴彈、探雷針、捆俘繩等武器、器材。

其任務是:利用夜暗,按預定路線於拂曉前插到敵陣地側後的草叢中潛伏,待敵開飯時,在火力組的掩護下,襲擊捕俘。

火力分隊21人,由團偵察排長劉世華帶領一機連二排組成,帶重機槍3挺,另配輕機槍1挺,配置在班盆河以西界河我方一側的有利地形上。其任務是:以一挺重機槍對襲擊目標進行射擊,當捕俘組打響後,即轉移火力,封鎖635高地,攔阻增援之敵;以2挺重機槍和1挺輕機槍,斷敵北側通路和攔阻正面可能增援之敵,掩護捕俘分隊行動,並以重機槍打響為捕俘行動信號。

接應救護分隊36人,由團作訓參謀尹明珊和一連副連長帶領一連一排(欠一班)、民兵(8人)和醫生、衛生員組成,攜帶輕機槍3挺,衝鋒槍9支,步槍13支,擔架2副,分為接應、救護和預備組,分別配置在馬鹿塘東南靠界河我方一側的有利地形上。其任務是:斷敵南逃退路,打敵增援。當捕俘分隊受挫時,迅速過界河支援,救護傷員,接運俘虜。

方案確定後,尹副師長、廖副團長和郭科長組織偵察人員到現地進一步熟悉了情況,察看了往返路線,規定了信(記)號,明確了注意事項,同時進行了思想動員和行動準備。

廖錫龍一線指揮捕俘,發現越軍軍官,急令:重機槍射擊

廖錫龍在前線指揮作戰

(二)越軍軍官突然用望遠鏡觀察,廖錫龍急令:重機槍射擊!

2月5日20時40分,捕俘分隊從亞拉寨(13.20)出發,22時30分到達馬鹿塘東南800米處山背,蔣參謀對前一段行進情況作了小結,糾正了存在問題,並進行了簡短動員,爾後繼續前進,於2月6日5時45分到達潛伏位置。其他2個分隊,也分別於6日5時50分、6時45分到達指定位置,進行了偽裝。7時30分全部部署就緒。

740分,捕俘分隊觀察員發現:7名全副武裝的越軍,其中2人抬著行軍鍋,同往常一樣到九房衝公安站打飯。

敵陣地上有3人在交通壕邊煮東西,3人在掩蔽部裡,不時出來遊動。

8時,我捕俘組派出3人,到敵背後偵察選擇接敵路線,因茅草太深,地形不利,9時返回。10時10分,火力小組在敵人側後250米處佔領了射擊位置。2個捕俘小組同時由南至北接敵,因茅草晃動太大,容易暴露,11時又被迫返回。

針對兩次接敵困難的情況,楊紹先組織捕俘組人員及時進行研究,臨機確定:如果接近不了敵人,火力分隊不打響,就等到晚上摸黑捕俘;若掩護分隊打響,就兵分兩路猛撲敵人,強襲捕俘。

廖錫龍一線指揮捕俘,發現越軍軍官,急令:重機槍射擊

12時20分,2個捕俘小組按臨時方案開始接敵。火力小組在敵側後200米處做好射擊準備。

12時25分,打飯越軍返回,但沒有立即開飯。12時30分,越軍1名軍官帶2名隨員來到交通壕前,向四周巡視,並用望遠鏡向我捕俘分隊方向觀察。

廖錫龍觀察發現這一情況,判斷敵可能發現我捕俘分隊,急令重機槍射擊(此時捕俘組距敵100)。敵人被突然響起的槍聲嚇呆了,個個驚慌失措,四處張望。捕俘分隊的火力組連打兩個點射,敵人才全部滾進交通壕。有2名敵人趁我重機槍卡殼停止射擊之機,爬進帳篷,將槍抱進交通壕向我射擊。此時,我重機槍轉移火力,隨伴火力組以火箭筒,輕機槍壓制敵人。

廖錫龍一線指揮捕俘,發現越軍軍官,急令:重機槍射擊

捕俘組在我火力分隊的掩護下,利用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在一人多高的茅草上,採用滾、滑等姿勢迅猛接敵,直插敵側後。蔣家奉、王忠勤搶佔有利地形擔任掩護,並指揮其他戰士從左右兩翼,邊打邊向敵衝擊,以手榴彈和抵近射擊殺傷敵人,打得敵人亂成一窩蜂。有的應聲而倒,有的龜縮到掩蔽部內負隅頑抗。我捕俘組乘勝衝殺,一鼓作氣衝上敵掩蔽部,用衝鋒槍封鎖敵射孔,以打炸結合的手段,殲滅了大部敵人。

石維新趁此機會,用越語大聲喊“繳槍不殺”。有1名輕傷的越軍上等兵衛生員聽到喊話,將雙手伸出了掩蔽部,徐明全眼明手快,將敵人抓出掩蔽部。在其他戰友的協助下,迅速押俘後撤。石維新、於義等人用手榴彈殲滅了殘敵,迅速鑽進敵掩蔽部,搜繳了部分武器彈藥。

此時,九房衝方向越軍試圖增援,被我火力分隊殲滅一部,其餘回竄。捕俘成功後,按捕俘組、火力組的順序交替掩護撤退,於13時05分勝利撤至界河我方一側。

清查人數時,才發現六班長劉賢貴不在,經兩次組織尋找,才發現劉班長已犧牲在敵軍陣地上,幾經努力,終於將遺體抬回。

廖錫龍一線指揮捕俘,發現越軍軍官,急令:重機槍射擊

(三)三條經驗,三條教訓

此次襲擊捕俘戰鬥,從12時33分打響至13時05分結束,歷時33分鐘。整個戰鬥,偵察分隊打得英勇頑強,乾淨利落,圓滿完成了襲擊捕俘任務,為指揮員定下作戰決心和選擇主要突擊方向提供了有價值的情報。同時,大大鼓舞了部隊士氣,樹立了敢打必勝信心。

此外,此戰也是廖錫龍初顯鋒芒之戰。

此次作戰,經驗有三條:

一是指揮員一線指揮。此次襲擊捕俘,師、團指揮員多次研究,尹立明副師長、廖錫龍副團長與偵察分隊一起行動,現地部署,研究打法,組織火力掩護,直接指揮作戰,既對幹部戰士鼓舞很大,同時利於各分隊協同一致,密切配合。

二是戰前詳細掌握了敵人的活動規律特點。襲擊捕俘前,到現地反覆進行了觀察,準確掌握了敵人每日定時打飯、開飯時人員集中、不帶武器、思想麻痺的特點,正確地選擇了接敵方向和路線。捕俘時,從敵側後突然襲擊,出其不意,達成了戰鬥的突然性,有的敵人還未拿到槍就被擊斃。

三是戰鬥準備細緻周密。2月5日前,組織參戰人員到現地熟悉地形、敵情,發揚軍事民主,制定了行動方案。結合實際,設想了與敵遭遇、遭敵伏擊、遇到地雷、捕俘受挫等各種情況處置預案,在沙盤上反覆研究,並對方案進行了四次修改。到達指定位置後,根據新的情況調整了部署,基本上做到了情況明、任務明、打法明,保證了襲擊捕俘的順利進行。

廖錫龍一線指揮捕俘,發現越軍軍官,急令:重機槍射擊

我軍在班盆河捕俘戰中犧牲的唯一烈士劉賢貴,四川資中人,19751月入伍,犧牲時年23歲,追記二等功,安葬於金平烈士陵園北區67號。

廖錫龍一線指揮捕俘,發現越軍軍官,急令:重機槍射擊

教訓也有三條:

一是經驗不足,未充分搜身。由於師第一次執行此類捕俘任務,缺乏經驗,認為抓到俘虜就算完成了任務,所以只注意搜繳武器彈藥,忽視了蒐集文件資料。尤其是對擊斃的一名越軍中尉軍官,沒有搜身。

二是戰傷救護措施落實不夠好。

雖然戰前明確了“二人互保互救”,但六班長劉賢貴犧牲後,戰友未及時發現,最後用了一個連的兵力經兩次反覆尋找,才將烈士遺體抬回。

三是沒有配備必要的通信工具。捕俘分隊與掩護、接應分隊無法聯繫,給協同、指揮帶來許多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