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為什麼越來越長?超級長片的發展簡史

電影為什麼越來越長?超級長片的發展簡史

現代電影有一個趨勢,就是變得越來越長。不管是爆米花電影還是藝術片,動輒3個小時起步,電影的超級長片化,讓狂熱粉絲直呼過癮,但普通觀眾卻叫苦不迭。比如此前上映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時長竟然達到3小時,獲得全球影迷褒貶不一的評價。為什麼電影越來越長,出現“返祖”現象?要弄明白這其中的道理,我們得從商業片、藝術片和超級長片的關係說起。

電影為什麼越來越長?超級長片的發展簡史

商業電影的時間尺度

不管是漫威還是DC,它們旗下的超級英雄電影都十分成功,這種成功讓同類型電影成為新世紀以來最重要的電影類型之一。超級英雄本身蘊含的巨大商業能量以及娛樂特性,使得可樂、爆米花,以及“不準討論劇情、不準劇透”的三合一觀影方式,自然而然形成了屬於此種電影特有的觀影文化。

然而,超過3小時的片長似乎不在一般觀眾的觀影習慣當中,乃至《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一上映,瞬間引起驚呼:這部電影似乎“返祖”了!迴歸到了原始電影緩慢而冗長的形態中。

電影為什麼越來越長?超級長片的發展簡史

商業片時長不斷增加,不僅爆米花電影愛好者覺得新鮮,對於藝術電影忠實觀眾來說也是個有趣的事,後者似乎看到了爆米花電影與貝拉·塔爾(Béla Tarr,擅長超長藝術片的匈牙利導演)電影破天荒的重合。

其實,不管影片長也好,短也罷,都要遵循它自己的特點,正如懸疑電影大師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所說:最適宜的電影長度應該和觀眾膀胱的容量成正比。唯有這樣,看電影就不用瞻前顧後,陷入兩難境地:既不需要強忍內急,把自己按在座位上,只因為捨不得銀幕上的悲歡離合,也不必步履匆匆,行走如風,生怕自己錯過承前啟後的劇情節點。

電影為什麼越來越長?超級長片的發展簡史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

如今的電影消費市場,沒有人會懷疑“藝術片”和“商業片”已經一刀兩斷,距離那個全民看電影,大部分電影作品都追求藝術與娛樂兼備的“古典審美年代”,已經相當遙遠了。

在新世紀的語境中,一般所謂的“商業片”,時長大多在100分鐘上下,有的投入成本高、場面大、特效多的鴻篇鉅製,可能會增加到兩個小時,大約130分鐘左右,最長大概160分鐘,這就差不多是極致了。類似《指環王》(Lord of the Ring)三部曲各長達190分鐘、《阿凡達》(Avatar)長達170分鐘的超級長片,在近年的商業電影的範疇裡,真的是難得一見。

電影為什麼越來越長?超級長片的發展簡史

《指環王》(Lord of the Ring)

超級長片少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當前商業電影觀眾不太習慣時間很長的電影,很多觀眾甚至因為時長而對一部好電影望而卻步。

超級長片和藝術片的關係

與商業片相比,藝術片領域的超級長片就常見多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前文所說的貝拉·塔爾導演,他的電影風格高度統一,就是十分長,其代表作《撒旦的探戈》(Sátántangó),全長約480分鐘,放映時不得不被分成了三個部分。此外,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鉅作《芬妮與亞歷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也以時長著名,這部以電影規模拍攝而成的電視劇集,電視版超過5小時,濃縮成電影版也超過3小時。

電影為什麼越來越長?超級長片的發展簡史

《撒旦的探戈》(Sátántangó)

2018年,阿根廷還誕生了一部長達14小時的電影《花》(La Flor),這是導演馬里亞諾·伊納斯(Mariano Llinás)費時17年的嘔心力作,號稱是阿根廷史上最長的劇情電影,這部電影不僅正片長度令人震驚,就連片尾字幕也長達40分鐘。《花》嚴格地說可以分成三部超級長片,其實可以當做一部連續劇來看。製片方在電影發佈時,還饒有趣味地向鐵桿影迷們喊話:如果是電影痴人,就來挑戰自己!

電影為什麼越來越長?超級長片的發展簡史

《花》(La Flor)

超級長片的出現與路演

對於當代的電影觀眾而言,並不想在看電影的時候挑戰自己的耐力極限,為了迎合大眾化觀影心理,當代電影市場的確越來越少見片長在3、4小時左右,並且雅俗共賞的作品。但在20年前,這類長片還是頗受歡迎的。比如《泰坦尼克號》(Titanic)《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時長都在3小時左右,再早一點,30年前還有2小時40分左右的《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和《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電影為什麼越來越長?超級長片的發展簡史

《泰坦尼克號》(Titanic)

再往前回溯,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差不多20多年的時間,正是好萊塢超級巨片氾濫的年代。尤其自20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電影產業為了取代劇場綜藝,並與新興電視產業一較高低,特別主打豪華彩色寬幕超級鉅製,而且特別以“路演”(roadshow)的方式呈現。

電影圈所謂的“路演”,事實上來自百老匯這樣的老劇場,早年在綜藝節目大行其道的年代,市民晚上的娛樂活動就是走進劇場觀賞綜藝節目。

電影為什麼越來越長?超級長片的發展簡史

百老匯

綜藝節目多半由各種各樣的段子組成,每個段子獨立成篇,段子有自己的創作團隊、演員和經紀人。經紀人想盡辦法跟各大戲院處好關係,爭取得到排節目主管的青睞,如此來往各城市一站一站串連成線,就是“road”“show”,簡而言之就是“巡迴演出”

劇場的路演很常見,小段的摺子戲可以巡演,完整的豪華舞劇也可以巡演;樂團演奏可以巡演,古典音樂藝術家也可以巡演。觀眾買了票走進劇場,就是要看到一整場幾個小時的演出。

電影為什麼越來越長?超級長片的發展簡史

電影作為取代劇場綜藝的新興娛樂形式,必然會向“老前輩”學習成功經驗,電影在借鑑劇院路演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自己的長片文化。

超級長片的發展與路演的諸多講究

20世紀60年代的超級長片代替了綜藝節目,當豪華劇場的紅絲絨大幕打開,觀眾看到的不是真人加道具的演出,而是彩色豪華寬幕特級電影。

這一類路演電影通常都豪華、氣派、雍容華貴,更有甚者,為了突出史詩氣質,它們在將電影呈現給觀眾的時候,還有對電影院的諸多要求。電影公司會獨立製作一套放映規則,指導影院經理和放映師一同學習,協助電影公司打造出最完美的觀影氛圍。

電影為什麼越來越長?超級長片的發展簡史

超級長片的代表《賓虛》

這樣的講究和規矩,在電影界被稱之為“表演技巧”(showmanship),是對電影製作者的一種讚譽,類似中國傳統曲藝中的“懂規矩”。比如精心設計的宣傳噱頭、惹人叫好的菜單、高超的電影敘事技巧,都是showmanship的一部份。

路演的超級長片,一般從大都市開始,最初只在一個電影院獨家上映,幾個月後其他一線城市加入聯映,一年半載之後再有二線、三線城市開始展映,原本的路演至此也轉換成為所謂的公開發行了。路演時最講究的儀式感、豪華感,到了一般聯映時就省去了很多細枝末節,大眾化電影就從這裡誕生。

電影為什麼越來越長?超級長片的發展簡史

超級長片的代表《賓虛》

一部路演電影,會刻意模彷戲劇演出,在正片之前加上暖場序曲,片長較長的,還會在影片裡設計中場休息的環節,如此一來,上半場結束時會自然形成一個戲劇走勢上的爆發點,下半場開始前同樣有暖場序曲,劇終之後還有散場音樂。經過這一通“折騰”,才算一套完整的路演電影。

一般來說超級長片都有路演的階段,而到了聯映的時刻,因為沖印電影拷貝的關係,中場休息時間一般會被省略,原本分上下半場的電影最終會成為3至4小時的完整電影。好萊塢有兩部比較知名的作品:《巨人》(Giant)時長3小時21分,《納瓦隆大炮》(The Guns of Navarone)時長2小時38分,電影公司從一開始就否決了路演的呈現方式,直接用聯映的方式發行了影片,至今沒有人知道原因,這兩部電影也就誤打誤撞成為電影史上難得的“異類”。

電影為什麼越來越長?超級長片的發展簡史

《納瓦隆大炮》(The Guns of Navarone)

然而,也正是從它們開始,電影時間逐漸縮短,再加上電影技術的進步,敘事節奏的加快,電影時長從動輒2、3個小時的超級長片變成了100分鐘左右的“普通片”。

電影由長變短,再由短變長的原因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電影作為取代劇場綜藝的“新勢力”,肯定要先沿著劇場綜藝的老路走上一段,俗話說學會了走才能跑,電影不能操之過急。劇場節目作為綜藝大秀,必須滿足購票觀眾一晚上的娛樂需要,勢必要演夠3、4個小時,電影為了“擊敗”劇場綜藝,取而代之,肯定要顯得誠意滿滿,乾貨十足,於是超級長片和路演模式就應運而生了。

電影為什麼越來越長?超級長片的發展簡史

貝拉·塔爾(Béla Tarr)這樣的導演畢竟是少數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電影的敘事節奏也不斷加快,說清楚一個故事不需要長篇大論,100分鐘足矣,於是電影主動“瘦身”,將“身材”固定在一個半小時左右。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從來沒有人規定電影必須是100分鐘,這個時間長度只不過恰好處在“說完故事”和觀眾耐心的平衡點上,故而成為慣例。

電影為什麼越來越長?超級長片的發展簡史

類似《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這樣的電影恢復了超級長片的規模,並不是說現代電影“返祖”了,以後電影都會有樣學樣,不斷加長,而是導演認為講明白這個故事必須要3個小時,所以電影就擴容到了3個小時。商業片的加長只是個例,並不具有普遍性。現代電影不會迴歸超級長片的時代,電影時長也沒有刻板的規定,一部電影到底多長合適?那得由說故事的人和看故事的人共同決定。

參考文獻:

《On the History of Film Style》David Bordwell

《Theories of Cinema,1945–1995》 Francesco Casetti

《The Oxford History of World Cinema》Geoffrey Nowell-Smith

《The Oxford Guide to Film Studies》Pamela Churc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