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富人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你可能覺得應該是這樣:

隨心所欲地買買買,

隨心所欲地吃吃吃,

隨心所欲地遊遊遊,

隨心所欲地玩玩玩。

一句話總結就是:

他們應該過著無比休閒的生活,

他們應該過著無比奢華的生活,

他們應該過著無比享受的生活。

是這樣嗎?

並不是。

億萬富翁和精英階層的生活,

跟我們想象的其實很不一樣。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2

你知道億萬富翁幾點起床嗎?

蘋果公司CEO庫克,

每天早上3點45分起床。

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

每天早上4點起床。

聯想創始人柳傳志,

每天早上5點起床。

萬達董事長王健林,

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

是每天早上6點起床。

《經濟學人》在做一個調查時,

發現了一個非常反常的現象:

中產階級和貧困階層的工作時間,

在最近30年出現了大幅下降,

而富人和精英階層的工作時間,

卻在最近30年出現了大幅提升。

“50%的億萬富翁和頂級精英,每週工作時間超過了65個小時。”

“蘋果CEO庫克,經常第一個到辦公室,最後一個離開。”

“臉書CEO扎克伯格,經常熬夜到早上6點。”

窮人正變得越來越休閒,

而富人卻變得越來越忙碌。

為什麼富人比窮人更熱愛工作呢?

在展開說這個問題之前,

我先談一個名詞——心流。

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

一直專注於研究“人何時最幸福”,

通過對大量人群的反覆測試,

他提出了一個概念——心流。

當心流發生時,我們會感到:

●完全陶醉於正在做的事情當中

●內心感覺無比純淨

●內心會有一種寧靜感

●會獲得極大的喜悅感、滿足感

●甚至超越了自己,忘記了自身的存在

工作和休閒,哪個狀態更容易產生心流?

很多人肯定覺得:當然是休閒了。

其實恰恰相反,米哈里研究發現:

“心流大多出現在工作的時候,絕少在休閒時發生。”

為什麼現在富人很喜歡工作?

因為工作會讓他們感到更快樂。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那為什麼工作沒讓我變得更快樂?”

米哈里說:“因為你沒有讓工作變得富有挑戰性。”

米哈里舉了一個例子:

麥德林是一個生產線工人,

他的工作就是組裝零件,

每天重複操作600次。

一開始,麥德林覺得工作超級無聊,

每天回到家就向老婆抱怨。

但後來,他只是改變了一點點態度,

就讓工作變得快樂起來,

“我開始琢磨怎麼打破組裝記錄。”

於是在一次次打破記錄中,

他獲得了巨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為什麼現在富人比窮人更喜歡工作?

原因就在於此:

“他們把外部驅動的忙,

變成了自我驅動的忙,

從一個個挑戰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當我們想從忙碌階層變成休閒階層時,

富人卻正從休閒階層變成了忙碌階層。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3

有記者問海爾老總張瑞敏:

“你平時有什麼娛樂愛好。”

張瑞敏說:“學習和讀書。”

彭劍鋒在《海爾:能否重生》中說道:

“張瑞敏幾乎不去任何娛樂場所,他的娛樂生活完全被書填滿。”

張瑞敏平均一週會看兩本書,

在2016年內部演講中,

張瑞敏至少提及了51本書。

中國建材集團老總宋志平也一樣,

他的閒暇娛樂方式也是讀書:

“我床頭有個書筐,

筐裡大概有20、30本新書,

差不多一個月左右換一筐。”

很多人都以為:

富人和頂級精英的娛樂方式,

就是花天酒地、紙醉金迷。

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哈佛商學院做過一個調查,

結果發現了一個反差極大的現象:

越是富人越是精英階層,

他們的閒暇娛樂,

越喜歡採用補充型方式,

比如交流、閱讀、學習。

而越是窮人越是底層的人,

他們的閒暇娛樂,

越喜歡採用消耗型方式,

比如打牌、打遊戲、看肥皂劇。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

年輕人千萬不能碰哪些東西?

有一個回答很有意思:

“於我看來,總結起來不過一類:

不能沉迷於只能帶來短期愉悅感,

但對於一個人的長期成長有負面效應的東西。”

這句話真是說到點子上了。

對於自控力差的人來說,

能獲得短期快感的東西簡直就是災難。

比如打遊戲、刷抖音,

“你會不自覺地深陷其中,

動動手指就能獲得極大的快感,

全然不知時間已經慢慢流逝。

但這種消耗型娛樂,

對於你的長期成長來說,

其實一點用處都沒有。”

但這個世界就是這麼搞笑:

越是處於社會階層底層的人,

越是會用消耗型方式來尋求快樂。

越是處於社會階層高層的人,

越是會用補充型方式來尋求快樂。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4

1982年秋天,33歲的村上春樹,

萌生了一個想法:“我要當小說家。”

自從誕生這個想法後,

他就為自己設定了一個雷打不動的寫稿模式:

早上四點起床,泡咖啡,吃點心。

吃完就寫稿,寫稿十頁,四小時。

寫好十頁還想寫怎麼辦?

不寫了,堅決不寫。

寫了七頁寫不下去了怎麼辦?

不寫了,堅決不寫。

然後開始跑步,跑10公里。

跑完休息一會,做翻譯。

下午兩點,結束工作,

然後隨心所欲地安排時間:看書,看電影……

晚上九點,上床睡覺。

這個寫稿模式一堅持就是35年。

33歲之前,因為吸菸和熬夜,

村上春樹的身體已經胖成了一個球。

但當他立下當小說家的志向後,

他知道這種生活習慣是不可能實現夢想的,

只有改變生活習慣才能達到目的。

“當你做一項長期工作時,身體健康才是最大的資本。”

正因如此,村上春樹成功了。

友邦保險和21世紀傳媒,

最近做了一個關於精英群體的調查,

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

相比於中產階級和貧困階層,

精英階層更喜歡運動和健身,

更善於控制飲食、控制體重,

也擁有更健康的生活習慣。

就身體鍛鍊頻率而言,

67%的精英階層每週鍛鍊超過三次,

24%的精英階層幾乎每天都會鍛鍊。

比如王健林,即便工作再忙,

他每天起床之後,

也要花半個小時鍛鍊身體。

比如馬雲,即便工作再忙,

他也要抽時間打打太極拳。

“你的體重就是你社會等級的宣言。

一百年前,肥胖是成功的標誌。

但那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今天,肥胖是中下階層的標誌。

在《財富》500強公司首席執行官中,

你是找不到一個胖子的。”

在我們大吃大喝、靜坐不動時,

為什麼精英階層卻在控制飲食和揮汗如雨?

因為他們懂得和堅信一點:

“時間才是真正的Big boss。”

再有才華的人,最後拼的也是身體。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5

一個朋友講過一個李嘉誠的故事。

“飯桌上,李先生講了一個故事。

講之前,他對兒子李澤鉅說:

Victor,你要聽好了。

古代一位將軍,帶兵和敵人打仗,

結果被打敗了,兵敗如山倒。

為了掩護大部人馬安全撤離,

將軍帶領一小隊人馬阻擊敵人。

當他回到自己的營寨時,

部下問他為何遲遲才回來。

他拍打了一下自己的馬,罵道:

畜生,跑得這麼慢,差點丟了我性命。”

這個故事的主題很明顯,

誰都聽得出,就是“不要居功”。

李嘉誠就是這樣,

每時每刻都不忘教育兒子。

講完故事,朋友說了這樣一句話:

“在香港,大家都很羨慕李嘉誠。

但羨慕的主要不是他的財富,

而是他教育有方,教出了兩個出色的兒子。”

《紐約時報》去年做過一個調查,

這個調查結果非常震撼人心:

從2007到2017這10年期間,

中產家庭的教育開銷幾乎沒變化,大概佔家庭年收入的1%。

而最富裕的1%精英階層,教育開銷卻增加了3.5倍,佔了家庭年收入的6%。

現在很多中產階級和貧困階層,

對子女的教育不是很在意,

“孩子教育是學校的事情。”

“我這麼忙,哪有時間管孩子。”

而精英階層卻恰恰相反,

他們再忙再累,

也要抽時間教育和陪伴孩子。

《經濟學人》做過一個調查,

發現精英階層一般是這麼做家長的:

●捨得為孩子花錢

●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經常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精英階層喜歡給孩子做榜樣:

“我很努力,我希望你也要努力。”

而中下層階層的大多數父母,

則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我沒實現的夢想,你要幫我實現。

我偷的懶,你要幫我補回來。

我輸了,你要贏。”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6

北京大學副教授劉雲杉做過一個統計:

80年代,北大學生三成出自寒門。

90年代,寒門比例開始逐漸下滑。

2000年後,寒門比例僅佔一成多。

也就是說: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了。

為什麼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

為什麼窮人和富人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

看看上面這四個方面就知道了。

我們變得越來越休閒,

而富人和精英階層則變得越來越忙碌。

我們喜歡消耗式娛樂,

而富人和精英階層則喜歡補充式娛樂。

我們喜歡大吃大喝、靜坐不動,

而富人和精英階層則喜歡控制節食和堅持鍛鍊。

我們喜歡人浮於事的教育,

而富人和精英階層則喜歡以身作則的教育。

正是這四大“不一樣”,

致使我們和精英階層間的鴻溝越來越大。

我們都覺得“階層固化”不公平,

其實換一個角度看,

這在某種程度上恰好體現了一種公平,

因為它代表著——越努力,越幸運。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

寫過一篇《相信奮鬥的力量》。

文中講了他的一段經歷:

高中時,他的老師對全班同學說:

“你們在座的,沒有一個能考上大學,以後一定都是農民。”

很多同學就這樣相信了。

不是中途退學,

就是考一次就放棄了。

但是俞敏洪不甘心,

考了一次不成,他就考第二次。

考了二次不成,他就考第三次。

最後,他終於考上了北大,

貧苦的人生從此柳暗花明。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說“階層固化”,

其實自古以來,

每個朝代都有階層固化。

但無論階層怎麼固化,

總有5%的窮人可以像俞敏洪一樣突圍而出。

“想和什麼樣的人做朋友,

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就要付出和他們一樣的努力,

做和他們一樣的事情,

甚至要比他們更加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