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營商環境下半場:36項新增舉措獲世界銀行採信 未來改革聚焦法治化

“最新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採信了京滬兩市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在辦理建築許可、保護中小投資者、辦理破產、跨境貿易、獲得電力、納稅、開辦企業、執行合同、登記財產等9個指標領域的36項新增改革政策。” 財政部副部長餘蔚平說。

北京時間10月24日,世界銀行正式發佈《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國營商環境在全球排名大幅提升至第31位,並連續兩年被世行評選為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全球10個經濟體之一。國務院新聞辦10月25日舉行例行吹風會,圍繞“對標國際先進經驗,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主題,解讀了近年來北京、上海兩個樣本城市在營商環境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

餘蔚平介紹,目前,財政部已經會同有關部門和參評城市政府著手研究和啟動下一輪的對標國際先進經驗、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工作,將在持續推進營商環境便利化改革的同時,大力推進營商環境法治化建設。

梳理56項主要問題制定專項改革臺賬

今年,我國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力度更大、精準度更高、節奏更快。

據餘蔚平介紹,根據去年世界銀行評估結果,國務院職能轉變協調辦、財政部會同司法部等十餘個部門和京滬兩市政府,逐項梳理了我國營商環境存在的56項主要失分點,對標國際先進、對接國際通行規則,於年初制定專項改革任務臺賬,明確改革目標、責任部門、時間節點。

“目前,除少數修法及涉及整合多部門職能和系統的任務外,已經按時保質地完成了百餘項改革舉措,在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制度改革、完善保護中小投資者監管制度等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進一步增強了我國營商環境的國際競爭力。”餘蔚平表示。

比如,京滬兩市瞄準全球最佳水平,大幅壓縮了簡易低風險建築項目的審批流程、耗時,多規合一、多圖聯審、多驗聯合,並完善了建築質量監管制度。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評估,辦理建築許可全流程耗時由去年的155個自然日壓縮至111個自然日、建築質量控制指數達到了滿分,指標排名大幅提升88名至全球第33位,為我國今年總體排名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最高人民法院以及證監會進一步完善了上市公司的相關監管規則,加強對中小投資者的權益保護,保護中小投資者指標排名顯著提升36位至第28位。

根據最新報告,今年北京被世界銀行採納的做法有35項,得分為78.2分,在去年大幅提升的基礎上,今年又提高了4.6分,超過部分歐盟國家和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水平。在獲得電力的成本和手續、辦理建築許可指標中的建築質量控制、執行合同的司法程序質量等6項子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全球前沿水平,其中4項拿到滿分。按照世行經濟體的城市排名,北京分值相當於名列28位,超過29位的日本東京。

上海的營商環境改革成效同樣顯著。據上海市常務副市長陳寅介紹,6年多來,上海自貿區在投資、貿易、金融、事中事後監管和“證照分離”改革領域探索形成了300多項可複製、可推廣經驗,推動了營商環境系統性提升。在今年世行10項測評的指標當中,上海有8個指標進入了全球前60名,5個指標進入全球前30名。

同時,部分短板指標也在不斷取得進步。例如,在納稅方面,得益於減稅降費政策效應的不斷釋放以及納稅便利化水平的持續提高,我國的納稅指標排名正處於一個穩步上升的通道,已由2016年的全球第131位上升至2019年第105位。世界銀行在今年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用大段篇幅高度肯定了中國在壓縮納稅次數、耗時,降低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率等方面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政策。

營商環境改革釋放制度紅利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會用腳投票。就全國而言,今年1-9月,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的數量達到了1766.4萬戶,日均新設市場主體是6.47萬戶,同比增長達到了13.1%。

在吸收外資方面,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9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0871家,實際使用外資683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5%。

而從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看,在吹風會上,北京市副市長王紅介紹,2017年日均設立98家,2018年日均設立200家,今年我們日均設立25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2.5萬家,實現了翻番。獨角獸企業82家,佔全國的一半,良好的營商環境為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

陳寅同時提到,今年1-9月,上海在新設外資企業項目、合同利用外資、實到外資這三個方面都實現了同步增長,分別增長了40.2%、8.9%和13%。上海到目前已經累計引進了跨國公司地區總部705家,外資研發中心452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的數量約佔全國的一半。

“隨著勞動力成本逐漸上漲,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在逐漸消退,同時包括地產等成本在上升,因此我們比較優勢在逐漸的弱化,這意味著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和新的紅利,這個紅利就來自於制度紅利,改革紅利和營商環境的紅利。”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說。

餘蔚平表示,中國有廣闊的市場、優秀的人才、便捷的基礎設施還有高水平的營商環境和一流的政府服務。“我們歡迎和期待來自全球各經濟體的企業家來華投資興業,與中國企業競爭合作,共享中國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所釋放的制度紅利,併為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

北京3.0版改革將涉及204項具體舉措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我們也深刻地體會到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就相當於跑一場馬拉松,190個經濟體同場競賽,不進則退。”王紅在吹風會上表示,北京在實施營商環境優化1.0、2.0的版本基礎之上,目前已經制定完成了優化營商環境3.0版,改革任務涉及12個方面204項具體的設施,力爭實現新的突破。

10月23日,首個國家級《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由國務院正式頒佈,並將於明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條例》首次以法律形式將近年來優化營商環境改革的經驗做法固化,並開啟了營商環境制度建設的新階段。

“這是在國家層面首次出臺優化營商環境的行政條例,進一步加強了營商環境工作的頂層設計。下一步,我們還將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全國人大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相關改革要求,配合做好相關工作,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法治化營商環境。”餘蔚平說。

據餘蔚平介紹,今年以來,最高人民法院結合審判實踐,針對辦理破產、執行合同、保護中小投資者等領域存在的制度性短板,已經出臺多項司法解釋,進一步提升債權人以及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和話語權,取得了積極的改革成效。

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王軍此前也提到,將以貫徹落實國家《條例》為契機,結合北京實際,加快研究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地方法規形式細化落實國家《條例》中的原則性規定,同時積極對標國際先進規則,率先探索一批先行先試改革措施。

而在財政部層面,餘蔚平表示,接下來將會同國家稅務總局以及有關方面,繼續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減稅降費工作的決策部署,全面落實好現有政策,並進一步完善後續政策設計,切實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

北京商報記者陶鳳 王晨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