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過於進取時,容易流於功利,也就是容易在乎結果

治國、治心、治身的關鍵是什麼呢?

是“令有所屬”,也就是讓心屬於你自己。我專門出過一本小冊子,叫《讓心屬於你自己》,講的都是“令有所屬”。因為,無論大手印還是道家,修的都是心的自主性。讓心清醒、明白,人才有可能自由、安然、快樂。所以,我所說的“讓心屬於自己”,就是老子所說的“令有所屬”。老子認為,“令有所屬”必須做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和“絕學無憂”。

“樸”是不加雕刻的木頭;“素”是沒有任何顏色的衣服;“抱朴”是遠離流行的、遠離華而不實。“見素抱樸”就是不要追求華麗,不要追求外表,不要追求流行,不要裝腔作勢,不要有過多的修飾,不要被流行價值觀汙染,不要動太多的心機,也不要太有目的,要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要像未經雕刻的木頭,和沒有顏色的布衣一樣,乾乾淨淨,簡簡單單,樸素得像剛出生的孩子。誰都喜歡孩子,誰都向往單純和乾淨,每當我們看到嬰兒的笑容,我們都會像融化在陽光裡一樣,非常溫馨。所以,我們自己也要這樣活——像陽光一樣,溫暖、光明、清澈、自由地活著。

然後,還要“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寡”是少的意思。就是說,要減少私心,減少慾望,不去學那些投機取巧的東西,這樣反而會無憂無慮。

當一個人過於進取時,容易流於功利,也就是容易在乎結果

我有個學生很有意思,她過去不學投機的東西,很開心、很快樂,後來,她參加了很多培訓班,學了很多東西,反而非常煩惱。其實,她的生活已經很好了,年薪幾十萬,但越來越痛苦。有一天,她和老公發生衝突,就跟我告狀,說她老公不好。我告訴她,如果你和老公意見不合,你最好聽他的,他肯定是對的。為什麼我這麼說?因為,她是個非常進取的人,她老公卻知足常樂。當一個人過於進取時,容易流於功利,也就是容易在乎結果,無論如何都要做成一件事、達成某個結果。這時,她的智慧就會被一種東西遮蔽。相反,她老公沒有那麼多執著,看問題肯定比她清楚。他至少知道一點:生活已經很好了,不用過於追求更多的利益,不如讓自己活得從容一些。因為這麼想,她老公就不會花生命去學理財,去學投機,去鑽營各種能帶來利益的手段。這就是絕學無憂,不去學那麼多烏七八糟的東西,反而沒有憂慮。

為什麼沒有憂慮?因為他沒受多少汙染,沒有那麼多概念、慾望和分別心。如果你知道哪些房子升值潛力大,你就有可能想投資房地產,還有可能羨慕那些搞房地產賺錢的人;如果你知道怎麼理財,你就會去了解理財產品,它們就有可能干擾你的心;如果你知道太多的潛規則,你每走一步,都會小心翼翼、如坐針氈……如果你不知道這些,只管做好自己,你的心就不會亂。

民心不亂,社會就不亂,所以,老子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看,覺得必須讓老百姓能自主心靈,讓老百姓的心屬於他們自己。否則,老百姓的心一亂,也會把國家給搞亂。無論對政府還是老百姓自己,迴歸到樸素、不受汙染的生活之中,都是最好的。在這一點上,儒釋道也有相通之處。

當一個人過於進取時,容易流於功利,也就是容易在乎結果

比如,孔子老是誇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就是說,顏回真是賢人啊,他只要吃一點點飯,喝一點點水,哪怕住在非常簡陋的小巷裡,人人都擔心他的將來,他也活得悠然自得。所以,孔子老是誇顏回的德行好。孔子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也就是君子在乎道義、小人在乎利益,那麼顏回就是典型的君子了。顏回這個人確實非常好,他雖然是孔子的學生,但他在許多方面都超過了孔子。他是儒家安貧樂道思想的典範。

莊子也是安貧樂道思想的典型。莊子只做過宋國某地的漆園吏。什麼叫漆園吏?就是管理漆樹園子的官吏,相當於護林員,而且也沒當多久。他大部分時間都在編草鞋,每天編上幾隻草鞋,然後到街上賣掉,有時肚子也會很餓,就去別人那兒借些錢。看起來很潦倒,但他很快樂。

莊子寧願挨窮也不做官,一次,楚威王派人送了很多禮物給他,想請他到楚國為相,但他不收禮物也不肯做官,還對送禮的人說:“禮物很重,相位也很尊貴。但你難道沒見過祭祀用的牛嗎?人們餵養它好幾年,最後給它披上有花紋的錦繡,把它牽到祭祀祖先的太廟裡,讓它去做祭品,那個時候,它就算只想做一隻瘦瘦的小豬,免受宰割,也做不到了。你還是趕快走吧,不要拿禮物來侮辱我了。我寧願像烏龜一樣,在汙泥裡自在地游來游去,也不願受國君的約束。”莊子寧願當一隻曳尾於泥中的烏龜,也不願當供臺上的標本。所以,他安貧樂道。老子也是這樣,他們都不追求榮華富貴的仕途生活。

當然,富貴是不是一定不好?說不清。中國文化老是說“安貧樂道”“為富不仁”,在民間故事裡,要是有個漂亮的富小姐同時有兩個追求者,一個是窮書生,一個是富員外,她大多會選擇窮書生。好像但凡富公子都一定很壞。事實上是不是這樣?不一定。根據我們現在的經驗,有錢人可能更有教養。

當一個人過於進取時,容易流於功利,也就是容易在乎結果

大家想一想,在現在的城市裡,什麼樣的人普遍有教養,什麼樣的人普遍沒有教養?前者是知識分子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後者可能是一些剛進城、生活還沒有著落的人。因為,後者有時候連生存都很難。他必須想盡辦法地賺錢養家、供孩子讀書,所以,他可能明知擺地攤犯法,也還是會擺地攤,日復一日地過著一見城管就跑的日子。生活所迫,很多窮人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中國古代也是這樣,莊子雖然生活貧困,但他受過很好的教育。但中國的民間故事不這麼認為,談到富貴人家,它一般都會加以嘲弄;談到貧窮書生,可能會大加讚揚,說他人品高尚、很受人尊重。這代表了中國的一種傳統思維——安貧樂道。它不提倡富貴,老是嘲弄有錢人,比如石崇比富的故事等等。當然,既富有,人品又高尚的人很多,不一定為富就必然不仁。那是一種偏見。

孔子就認為富貴又有教養就很好。

孔子是不提倡過窮日子的。他的弟子子貢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商人。所以,孔子出行時坐的車子很好,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寶馬。孔子不算窮。而且,孔子開了培訓學校,搞培訓,來聽他講課的弟子要交學費,比如臘肉和乾肉。孔子的日子過得比較滋潤。


選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

雪漠XUEM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