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笛膜及膜孔談竹笛音色

從笛膜及膜孔談竹笛音色

一、笛膜

(一)笛膜的採集

作為竹笛演奏者,最好能夠掌握製作笛膜採集這個技術。笛膜的來源主要是蘆葦內壁的蘆衣,在我國生長蘆葦的地方很多,當然笛膜的質量跟蘆葦的生產地、氣候等條件也有一定的關係。笛膜的採集,每年在小滿前後一週內進行,這是採集的好時期,選用墨綠色節長的優質蘆葦,中部及以上較嫩的部分,這個部分發出的聲音清脆,共鳴性較好。

採膜方法:取回的蘆葦按節斷開,用鋒利的小刀(最好用美工刀)切蘆葦一端成為空心管狀,再削蘆葦的另一端,順著外圍一點一點斜著削,以露出蘆葦內壁的內膜且不破損為成功,大約露出蘆衣約1cm左右,將手輕輕捻成封頭,要嚴實不能漏氣,再用一根竹籤(只要粗細均勻,長短合適的小棒子都可以)慢慢地向蘆葦另一端捅進去,直至另一端露出一定的部分,用手將慢慢地拉,待快要拉出管時,抽出竹籤,從開口的一頭用嘴向內吹入空氣,並用手將開口捻成封頭拉出,使空氣不能跑掉,再用柔軟的布將笛膜外面的小白膜衣輕輕抹去,放陰涼處,待乾燥後用紙片包裝,或放置用竹製的小桶內即可。

 

從笛膜及膜孔談竹笛音色


(二)笛膜的貼法

好的笛膜貼不好也會影響笛子的音色。目前粘笛膜用的較多的是:阿膠、白芨,這兩味中藥在中醫店都有賣的,首先用小刀把選好的笛膜截斷,大小適中,從中間剖開,展開後為長方形。選膜也有講究,根據笛子的不同也要選不同的笛膜,梆笛一般選用韌性較好的笛膜,中音笛要選笛膜較亮的笛膜,低音笛要選用較薄較嫩的笛膜。貼法現在都採用順貼法,就是笛膜的紋路和笛子纖維紋路要平行。兩手拇指食指輕輕拉一下笛膜,讓其出現一些紋路,這個很重要,需要長期的個人經驗來把握,將阿膠蘸清水(有時我也用唾液,效果也很好)在膜孔邊緣均勻的塗抹,並將抹到膜孔內的阿膠輕輕的擦掉,然後先將笛膜一側粘上,再慢慢的粘上另一側,當然也可以兩側同時來粘,兩側的拉力適中,我覺得這是個人的經驗,粘上之後停留幾秒鐘,讓其固定。如果遇到笛膜的質地較厚,可以將它輕輕揉成一個小團,再慢慢展開,拉出均勻細密的紋路,增強笛膜的振動。貼好後先吹上一會兒,如果偏松,用嘴對著拇指呵氣,使手指有一點潮溼,向兩邊輕拉,如笛膜偏緊,就用潮溼的手指微微向膜孔內方向輕按,慢慢調試,直到音色好起來為止。關於笛膜的粘貼與調試,我覺得主要是看個人的經驗了,經驗豐富演奏家會針對不同的笛膜,不同的笛子,不同的溫度等客觀條件作出相應的辦法。

 

從笛膜及膜孔談竹笛音色

 

二、膜孔

(一)膜孔的形狀

竹笛的音色與靈敏度跟膜孔的形狀、大小有著直接的關係,當前市面上銷售的笛子膜孔有橢圓形的、圓形的,通過調查研究,不同的制笛師對膜孔的製作也是不同,有的老師做出的膜孔偏小,那麼貼膜的話就需要很嫩的笛膜;有的老師做出的笛子膜孔偏大,而且是圓的,貼膜就需要選較韌性一點的笛膜,膜孔的形狀對貼膜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形狀不科學,就無法統一性的把握貼膜技術,所以,經驗對演奏家來說十分的重要。

我有幸認識一位制笛子的師傅,就膜孔這一問題,我們做了一些嘗試,開六種膜孔:圓孔、橢圓孔,偏大圓孔、偏小圓孔、偏大橢圓孔、偏小橢圓孔。膜孔開大,容易形成音色不集中,高音不好上,發音不靈敏,音色易有沙啞聲;膜孔開小了,音量減小,容易音色不沉,容易飄;圓膜孔使笛膜振動面加大,然而這樣很容易使笛膜勞損,音色在演奏一會兒之後發生改變,最後我們覺得開成橢圓形的膜孔,音色較好,因為它能在滿足音量所需較大面積振動的同時,減少笛膜振動變質,也能滿足高音易發,音色淳厚的要求。當然,師傅告訴我,膜孔開的位置也很重要,如果膜孔開的位置靠上,則笛膜振動幅度加大,音色散,易有噪音;如果開的位置靠下,則音色偏暗,不透亮。假設需要某種特殊效果的,這樣也無償不可,恰到好處是原則。

(二)膜孔的邊緣和內壁

膜孔的邊緣應該是光滑的,膜孔左右及上下應是對稱的,否則,貼笛膜時容易使笛膜拉力不均勻,影響笛膜振動的頻率,不光滑還容易使笛膜破損,而且內壁也是如此,內壁的傾斜度太大,內壁太粗糙,都會影響氣息帶給笛膜的振動,從而影響笛子的音色。

從以上笛膜、膜孔兩個方面,可以充分說明兩者對竹笛音色的重要影響,當然影響竹笛音色的還有其他的因素,但作為一個演奏者,能夠很好的瞭解客觀因素對笛子音色的影響至關重要。在此,希望能夠與各位同仁一起研究有關竹笛的一些問題,限於篇幅和水平,敬請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