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不斷,銷量下滑,綠地苦追4000億

負面不斷,銷量下滑,綠地苦追4000億

武漢業主維權,湖南被傳強制員工買房,綠地的下半年風波不斷,4000億的目標在如此形勢下也顯得有些遙遠。

01

喜憂參半

10月25日,綠地控股(600606.SH)發佈2019年三季報,成績喜憂參半。

1-9月,綠地實現合同銷售金額2345.53億元,同比減少12.1%。其中,第三季度合同銷售金額668.68億元,同比更是暴跌35.8%。

2018年,綠地控股銷售額定格在3875億元,距離董事長、總裁張玉良的4000億目標差了臨門一腳。而後,張玉良又立下2019年增長15%-20%的目標,如果以此考量銷售額,則前三季度只完成了50%。即便以去年4000億的目標要求,餘下的三個月平均每月銷售額仍須達到551億元。

前三季度,綠地控股銷售額不增反減,不過回款和利潤表現尚可。

回款方面,綠地前三季度實現回款2045億元,回款率87%,同比提升5個百分點;同期,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940億元,同比增長26%;

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達到118億元,同比增長33%,並超過2018全年的114億元

業績指標和回款壓力讓這家老牌龍頭房企顯得有些焦慮,連續的醜聞進一步把這份焦慮暴露在大眾視野之下。

02

風波不斷

前幾日,一張綠地湖南事業部技術研發中心的微信群截圖流出。綠地湖南事業部要求部門內所有員工(包括試用期員工)必須在月底前購買一套綠地湖南的房產(也可以找親戚或朋友來購買),“不完成者將被除名”。

儘管綠地湖南事業部相關負責人回應,內部購房系“員工福利”,不存在不購房就會被開除的情況,發通知的部門負責人傳達會議精神有誤,並稱:“綠地湖南有600多名員工,我們這次拿出來的房源只有60套,難道全部要開除嗎?”

但據《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稱,“強制買房要求”確有其事,且是緊急通知。

另有多家媒體報道,2019年,綠地湖南事業部定下了200億的銷售目標,比去年的實際銷售額增加近7成。賣房壓力陡增從而發動員工內部購房的情況,在房企中並不新鮮。

比這件事影響更廣的是一個月前武漢綠地精裝修“貨不對板“事件,拼命賣房之下,綠地的交房質量引發爭議。

一位武漢業主收房時的痛哭視頻在網絡流傳,引發全網關注。早前武漢綠地僱人毆打記者的負面新聞也被挖出。

綠地子公司武漢九派鑫谷置業隨後發佈聲明稱,社交網絡上出現了“不實言論”,網上流傳的圖片“雖大部分屬實,但均為極個別現象,涉嫌惡意誹謗”,並要求“當事人立即停止違法行為,刪除不法言論”。

一位武漢地產業內人士告訴風雲地產界,綠地的房子在武漢賣得很好,部分樓盤甚至需要另交“茶水費“才能買到。

接連出現的多宗負面,綠地都予以否認,但正如第一部分所述,今年業績壓力大是不爭的事實,四季度爆發的“老傳統”能否奏效值得關注。

《第一財經》有文章顯示,綠地為了四季度衝擊銷售規模,在整個集團拿出5000萬作為營銷獎勵,下放給各個事業部。比如綠地在上海的事業一部就開始節流,營銷部所有人薪酬打八折,提高獎金比例,進一步激勵團隊完成業績目標。

4000億這個數字,綠地似乎很是在意。

03

多元化業務

而投資者更加在意的,或許是綠地控股2019三季報裡,依舊不小的償債壓力。

前九個月,綠地控股財務費用支出39.57億元,而去年同期只有24.4億元,原因之一是其大力開展的基建業務——“基建板塊利息支出增加及房地產項目費用化利息增加”。

財報顯示,基建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389億元(內部抵消後),同比增長38%。前三季度,綠地控股在基建產業累計新籤合同金額2726億元,同比增長28%;獲得利潤總額31億元,同比增長78%。

在合同金額相仿的情況下,基建產業能提供的利潤遠不及地產,並會帶來大量的應收賬款。

如此背景下,截至9月30日,綠地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和短期借款合計896.4億元,較去年末的938億元,下降了4.6%。但同期公司現金及等價物餘額只有675.5億元。

立足基建、房地產的同時,綠地同樣把目光瞄準了眾多龍頭青睞的科技領域。財報中提到,“深化與華為、阿里、中興等頭部科技企業的合作,並推動“地產+科技”成果在上海董家渡、哈爾濱東北亞國際貿易中心等重大項目中落地,推進健康宅、科技宅的落地應用。”

公佈三季報後的第一個交易日,綠地控股報7.06元/股,下跌2.75%。

綠地的股價,也正是張玉良一直不滿的地方,多次直言“被低估”。

而作為綠地第一大股東,張玉良掌舵的上海格林蘭投資企業有近八成股份處於質押狀態,質押部分佔總髮行股本的23%。

去年11月,張玉良以62歲高齡連任綠地控股董事長總裁,曾經的國內第一房企,在努力尋回昔日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