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學景觀塔--地域、文化與當代技術的融合

上海科技大學張江新校區87.3米高的景觀塔,是校園中最高、最特殊的構築物。它位於校前大草坪的盡端, 圖書館前人工湖畔旁,縱使在毗鄰的城市中環線高架上看也格外醒目。景觀塔是校園地理意義上的地標建築物,是城市幹道上科技大學的校園標誌,也是學校內部景觀的識別要素。除了基本的景觀功能,校方寄予景觀塔更深層次的象徵意義,希望其獨特的造型能夠體現這所新興中國頂級科技大學的文化內涵,成為學校的“精神地標”。

上海科技大學景觀塔--地域、文化與當代技術的融合

景觀塔的設計以“中國古塔的當代重構”作為概念,藉助於傳統建築的語彙,在地域、文化和當代技術之間建立聯繫,以此體現出科技大學的辦學理念。一方面,科技大學以最前沿的科技研究作為教學構架,是當代且前瞻的;另一方面,大學教育所根植的優秀的中華文明傳統,也應當在未來的科學家手中得到傳承。景觀塔以當代的、科技的手段(物質),去表現中國的、人文的傳統(精神)。

上海科技大學景觀塔--地域、文化與當代技術的融合

設計選取始建於北宋年間的松江方塔(興聖教寺塔)作為設計原型,幾個基本特徵得以提煉和繼承:九層塔的形制(包括塔基、塔身和塔剎的三段式構成關係)和平面在豎向層層收分,形成新景觀“塔”的基本語彙和大框架。同時,內核與外框在平面上的邏輯關係強化古塔“層”的特徵。內核承擔交通,內外之間的空間為觀景遠眺的平臺,腰簷(包括鋪作層)和牆面相間。

上海科技大學景觀塔--地域、文化與當代技術的融合

選擇鋼和玻璃作為主要建築材料,營造一種全新的、輕盈的“塔”的建築形式。遵循鋼結構的力學特徵,用“力”的表達引導形態的重構。塔身相鄰層間平面輪廓進行了45度的旋轉,將立面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結構外框升級為一個立體網架,併成為造型的構圖元素。

上海科技大學景觀塔--地域、文化與當代技術的融合

景觀塔在細節的設計上嘗試再現中國傳統建築形式。鱗片狀斜面的玻璃是出於對“瓦片”層疊鋪作方式的再現;外圍的坐凳和寬厚的扶手是亭臺樓閣中“美人靠”的現代版;樓梯外側間隔50毫米的鋼絲索網在繃緊內筒結構的同時,以一種類似半透明“珠簾”的方式限定出內筒的空間邊界。頂端的天線更是“塔剎”概念的延續。

上海科技大學景觀塔--地域、文化與當代技術的融合

建築師:華建集團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ECADI)

地址:上海科技大學張江新校區

主創建築師:劉彬

結構工程師:王洪軍,陳哲

照明設計師:繆海琳

建設方:上海科技大學

建築面積:630平方米

高度:87.3米

項目年份: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