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劉易斯輕機槍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著名的加特林機槍、諾登菲爾特機槍和馬克沁機槍就已經聲名鵲起,尤其是馬克沁機槍,在英國多起殖民地戰爭、美西戰爭和日俄戰爭中已經展現出巨大的威力。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機槍的大量使用改變了戰爭形態,防守塹壕的一方能夠依靠笨重的機槍射殺數十倍於己的敵軍。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系列基於馬克沁機槍發展而來的槍械,包括德國的MG08機槍、英國的維克斯MkⅠ中型機槍和奧地利的施瓦茨羅斯機槍等,法國人也別出心裁地研發了氣冷式的哈奇開斯重機槍。這些機槍十分笨重,需要三名以上的士兵佈設和攜行槍身、支架、冷卻水套和彈藥,戰壕防禦尚能勝任,為進攻提供火力支援就比較吃力了。


顯然,部隊進攻時需要一款重量更輕的機槍。德國人率先生產了MG08/15,該槍是MG08馬克沁機槍的瘦身版,雖然繼承了前者強大的火力,但由於繼續採用水冷式槍管,整槍重量依然超過25千克,不利於單兵作戰和攜行,在進攻作戰中效能大打折扣。與此相對應的,法國人研製了重量較輕的紹沙輕機槍,但該槍的可靠性令人大跌眼鏡。20世紀初期,英國人別出心裁地採用了一款由美國軍人伊薩克·劉易斯設計的新式機槍,該槍幾經波折來到歐洲, 憑藉其氣冷式設計,輕質材料的使用,良好的可靠性與便攜性,較充足的備彈量,獲得了英聯邦國家和比利時軍隊的青睞。


世界名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劉易斯輕機槍


世界名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劉易斯輕機槍

一名英軍軍械部隊的測試軍官正在對一挺M1913型劉易斯輕機槍進行測試



劉易斯機槍的大量列裝逐漸改變了英軍的步兵戰術和部隊編制:在1916年,英軍每個步兵排只配備一挺劉易斯機槍,到1918年年底,這一數量增加到兩挺。與此同時,由於劉易斯機槍輕便、可靠且便於維護,也被安裝到英軍的早期坦克、裝甲車以及軍用飛機上。德國人也對劉易斯機槍持肯定態度,戰場上繳獲的劉易斯輕機槍都被裝備到德軍步兵中,他們甚至將其口徑改為8毫米以便發射毛瑟步槍彈。美國海軍與海軍陸戰隊在一戰中亦裝備了劉易斯機槍。出於某種原因,美國陸軍與劉易斯機槍擦肩而過,不得不使用質量低劣的法國紹沙輕機槍加入歐洲戰場,直到勃朗寧自動步槍(BAR)列裝,才逐漸擺脫了這種窘境。

1858年10月12日,劉易斯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新塞勒姆市,幼年時隨父母遷徙至美國西部定居。1880年,年僅21歲的劉易斯考入堪薩斯州的美國軍事學院,畢業後晉升為岸防炮兵二級少尉,駐守紐約港的岸炮基地。1898年,劉易斯被選調至美國陸軍軍械局任書記軍官,送至歐洲進行考察學習。他回國後改良、發明了一系列炮兵測距儀和岸炮的機械和電控裝置。從1904年至1911年,劉易斯曾一度調任美國岸防炮兵學院擔任教官,1907年晉升為少校,4年後軍銜至中校。在此期間,劉易斯接受了布法羅自動武器公司邀請,參與其機槍的設計改良工作。

1913年9月,已經晉升為上校的劉易斯遞交辭呈從陸軍退伍,前往比利時專職推銷他的輕機槍。

劉易斯帶著4挺樣槍來到歐洲尋找市場,受到了熱情的款待。第一站是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他在那裡向各國武官團進行了展示,英國、比利時等國的武官都表現出了興趣,比利時政府最終決定採用劉易斯機槍。

世界名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劉易斯輕機槍

劉易斯輕機槍M1914型(左)與M1916型(右)右側機匣對比圖



劉易斯機槍早期型全部由BSA公司生產,除了最初的5挺機槍採用了比利時陸軍的7.65毫米口徑之外,之後生產的劉易斯輕機槍(包括15挺樣槍)均採用了英軍標準的7.7毫米口徑,被命名為M1914型,大量提供給比利時軍隊。英國政府在劉易斯機槍的採購問題上起初仍然持謹慎態度,直到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才訂購了45挺用於測試,後來訂單進一步追加至200挺。

1914年9月,劉易斯機槍最先裝備到英國和法國的軍用飛機上,直到1915年10 月15日,步兵用劉易斯輕機槍才被英國陸軍正式採用。戰爭期間,比利時兵工廠沒有批量生產劉易斯輕機槍,其全部生產轉由BSA負責。由於該公司產能有限,起初只能維持每週150挺的生產速度,隨著新工廠建成和投產,直到1915年底,BSA的生產能力才勉強達到每週500挺。因此,美國的史蒂文·薩維奇武器公司隨後也加入了劉易斯機槍的生產行列。1916年8月,伯明翰輕武器公司的產量已經提高到每週800挺,到年底時更達到了每週1000挺。

值得注意的是,大戰初期,由於英軍裝備的水冷式維克斯中型機槍同樣產量不足,早期生產的劉易斯機槍被改裝為中型機槍樣式,並採用了維克斯機槍的Mk Ⅳ型機槍架,抵肩槍托也被改裝為鐵鍬樣式的機槍握把,部分機槍用400發的大彈筒取代了47發彈盤。改裝後的劉易斯機槍失去了作為輕機槍使用的便捷性,由於英軍當時缺乏與輕機槍相適應的戰術思想,該槍輕便以及射擊姿勢低矮的優點並沒有被髮揮出來,只是簡單地作為維克斯機槍的替代品使用。不過,英軍機槍部隊經常抱怨該槍不能提供像維克斯機槍那樣的持續火力,野戰部署時也不夠結實耐用。

劉易斯機槍的樣槍造價為175英鎊,隨著訂單的擴大而逐步下降。1915年軍方採購7000挺機槍時,劉易斯機槍的單價已經降到140英鎊,截止1917年,單槍價格已經低至85英鎊。由於英國政府投資興建了大量工廠設施,造價已經被顯著降低,但英國軍需部仍然認為其造價過高。1918年, 在軍需部的努力下,劉易斯機槍的造價進一步降至30英鎊,1918年7月,步兵用劉易斯機槍的造價已經降至25英鎊,而劉易斯航空機槍由於省去了散熱用鋁製套筒,成本更是降至24英鎊10先令。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戰爭之初維克斯機槍的造價為每挺175英鎊,戰爭結束時,由於產量增加和政府壓價,才降低至80英鎊,這還不包括三腳架30英鎊的成本,而當年英國熟練技術工人的年薪也不過100英鎊。

世界名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劉易斯輕機槍

(上圖)一戰戰場上的英軍輕機槍小組,劉易斯機槍可以由一人攜行,另一人作為彈藥手提供彈藥,該槍重量較輕,且性能可靠,贏得了英軍和英聯邦部隊的廣泛讚譽。


一戰後,英軍和英聯邦部隊仍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裝備劉易斯機槍,並將其用於中東、非洲以及俄國等多個戰場上,直到著名的“布倫”輕機槍誕生,劉易斯機槍才逐漸退居二線,提供給次要戰場的二線部隊或本土的國民警衛隊使用。不過在二戰中,依然可以看到英軍、澳軍和新西蘭部隊手持該槍作戰。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一戰後也保留了劉易斯機槍,並將其投入到對中美洲地區的干涉行動中;二戰爆發時裝備數量依然不少,部分槍械甚至根據租借法案提供給窘迫的英國人使用。荷蘭和日本等國在一戰後也列裝了各自改進的劉易斯機槍,荷蘭陸軍在二戰爆發時大量裝備著劉易斯機槍,日本海軍則將該槍裝備到海軍特種登陸部隊,並作為航空機槍使用。


世界名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劉易斯輕機槍


一戰結束後,很多國家的軍隊裝備了劉易斯機槍作為制式武器,上圖為裝備劉易斯機槍的葡萄牙陸軍士兵。


從一戰爆發至1946年停產,劉易斯輕機槍的總產量為178550挺,其中英國伯明翰輕武器公司生產了145000挺。

本文選自《單兵裝備007》


世界名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劉易斯輕機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