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動畫的女主是機器人,只剩下九年的壽命,但故事並不傷感

許多年前,國內知名ACG雜誌《漫友》在介紹《魔力女管家》這部經典作品時,曾有這麼一句評價:"真正的悲傷不是離別時的淚雨滂沱,而是看著心愛的人一步步走向已知的死亡。"

當《可塑性記憶》第一話播出時,相信那些曾經瞭解過《魔力女管家》的觀眾都有一種熟悉的感覺,並且馬上對劇情走向猜了個八九不離十,順便給了《可塑性記憶》一個"新瓶裝舊酒"的評價。

只不過新瓶裝的舊酒也分兩種,一種叫俗套,一種叫王道。

這部動畫的女主是機器人,只剩下九年的壽命,但故事並不傷感

《可塑性記憶》是一部以近未來為背景的科幻作品,主角水柿司在因病高考失利後,靠著父親的關係進入知名企業SAI工作,就職於邊緣部門Terminal Service(終端服務),負責回收達到運行年限的"Giftia"。

Giftia的詞源是Gift(禮物),是一種由SAI開發的高智能機器人,又或者說是仿生人,除了人格記憶容量所限制的81920小時運行壽命,其他地方與人類並無二致。而Terminal被翻譯為終端,但實際上是終點與末期的意思,所以Terminal Service就是為Giftia提供臨終服務的部門。

當售出的Giftia運行時間即將達到九年四個月的時候,回收並重置他們的人格記憶就是水柿司的工作,而女主角艾拉是這麼形容這份工作的——"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摧毀別人留下的回憶,絕對不會得到什麼回報"。

每一個觀眾都早早猜到,艾拉肯定已經時日無多。

這部動畫的女主是機器人,只剩下九年的壽命,但故事並不傷感

作為一部全13話的季番動畫,《可塑性記憶》確實有缺乏打磨的地方,Terminal Service這個部門裡人類和Gifita組隊工作的規定顯然是為作品服務,使得劇情的走勢一目瞭然,剩下的就只是看製作組具體如何發揮。

因此也有人評價,《可塑性記憶》實際上講述的就是一個很平凡的故事,因為Giftia可以等價於只有九年壽命的人類,智能機器人的設定無非只是披上了一個"外皮",區別只在於人類平均有八十多年的壽命,而Giftia只有九年罷了。

這種評價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正確的,畢竟文章開頭也提到,《可塑性記憶》就是一部舊瓶裝新酒的作品,但王道之所以是王道,必然有它的獨到之處。

這部動畫的女主是機器人,只剩下九年的壽命,但故事並不傷感

機器人的設定真的單純就是一種掛著科幻頭銜的"外皮"嗎?其實並不然。正如當年《漫友》中給出的評價一樣,機器人其實是這種"已知的死亡"的最好載體,畢竟對於悲劇的明確預知是情感渲染的關鍵所在。如果將機器人等價於人類,那麼作品的題材很可能就從科幻變成魔幻,相較之下科幻類型的作品還是更加貼近日常生活的。如果同樣都是有情感的,那麼1000小時壽命的機器人,和1000小時壽命的人類有什麼區別?

另一方面,機器人在設定上能夠以失去記憶的形式製造離別,無論在作品中是否有提及,人們對於機器人總有一種先入為主的"產品"觀念,而可以量產的產品本身不會帶有和人類一樣的唯一性,所以記憶就會成為承載起它們唯一性的要素。對於作品而言,這一點十分有利於悲情色彩的渲染。

一如作品的標題《Plastic Memories》,Giftia或許不是唯一的,但它們的記憶是唯一的,所以記憶才能成為它們存在的本身。

這部動畫的女主是機器人,只剩下九年的壽命,但故事並不傷感

這部動畫的女主是機器人,只剩下九年的壽命,但故事並不傷感

這部動畫的女主是機器人,只剩下九年的壽命,但故事並不傷感

這部動畫的女主是機器人,只剩下九年的壽命,但故事並不傷感

在劇情編排上,《可塑性記憶》對於"先給顆糖再割一刀"這種約定俗成的做法也把控得相當到位,除了第五集詳細表現Giftia的設定顯得過猶不及之外,剩下的都是一些沒有必要吹毛求疵的邏輯問題。作為一部從開頭就大字寫明"催淚警告"的作品,《可塑性記憶》在劇情分配上算是糖多刀子少的類型,絲毫不吝嗇描繪日常喜劇的筆墨,使得它在同類題材中屬於是比較溫和的一派。

在劇情走向上,《可塑性記憶》既沒有將悲情渲染到極致,也沒有用奇蹟挽回結局,這種中庸的走向雖然讓整部作品從佳作下降到了一般佳作的水平,但也在最大限度滿足了艾拉的願望,又或者說觀眾的願望——悲傷,但沒有遺憾的離別。

最終一切都化作艾拉的一句話:"願你終有一日,能與最愛之人再度相逢。"

這部動畫的女主是機器人,只剩下九年的壽命,但故事並不傷感

在這個所有觀眾都心知肚明的結局過後,製作組又以並不直接的方式"明示"觀眾,重置記憶後的艾拉回到了司的身邊。對於這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追加片段,大部分觀眾還是願意相信最愛之人終於是再次相逢。當出國研修歸來的司,能夠笑臉相迎失去記憶的艾拉時,《可塑性記憶》就迎來了一個平凡而美滿的結局。

也許是因為《可塑性記憶》的編劇林直孝還製作過《命運石之門》這種堪稱神作的劇本,使得奔著這個名頭去的觀眾對《可塑性記憶》產生了一點期待落差。但平心而論,在《可塑性記憶》開播的2015年,日本動畫業界已經進入廣告化、爽文化時代,某種意義上這些越發稀少的原創TV動畫才是真正在"做動畫",它們不一定完美,但往往都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