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前陣子,《殺人回憶》的兇手原型被抓的消息震驚全網。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30年,10起姦殺案。

當年負責追查案件的警察,對比了570組DNA,40116枚指紋,但是直到警察離任、訴訟期失效,也沒能用手銬揪出兇手。

離任前,警察在給兇手寫的信中說到:“請務必不要比我先死。我們必定會會晤的,對吧?”

我們知道他正在世界上的某一處看著我們,卻找不到他。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抓不到的兇手“消失”得越久,越讓人心中不甘。

相比兇手自己躲藏起來,另一種被“消失”的兇手更讓人絕望——

一個少女被侵害了,報警後居然沒有人相信。

少女知道那個兇手正在世界上的某一處看著自己,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去找他。

他和他犯下的惡都“被消失”了。

為什麼?

《難以置信》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9.3分,又一個真實案件改編。

11年前,18歲少女瑪麗在自己家被陌生男性入室強姦。

案發後,瑪麗報了警。

《難以置信》講述的就是這麼一起強姦案。

如果說《殺人回憶》是站在警察視角重述案件的難以偵破,那麼《難以置信》就是站在受害者的視角,回憶強姦帶來的痛苦與傷害。

或許,更準確的形容應該是:

它記錄了一個18歲少女的無數次死亡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少女的第一次死亡——

週末,瑪麗一個人在家,她熬了個夜,和朋友煲電話粥聊到凌晨四點,終於扛不住睏意睡著了。

剛剛陷入夢境,混沌中她感覺到似乎有人在靠近。

她驚醒了,還沒叫出聲,就被一把刀威脅著閉了嘴,是她放在廚房的小刀,被一個戴著頭套的男人握在手裡。

“你敢大叫,我就殺了你。”

這是他們見面後的第一句話。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那個陌生男人火速矇住了她的眼睛,堵住她的嘴,把她手腳都捆了起來。

一片黑暗裡,侵犯開始了。

她才18歲,好好地睡在家裡,她不知道為什麼會有一個男人突然出現,她反抗不了,也沒有人來救她。

她流著淚,感覺自己正在慢慢死亡。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少女的第二次死亡——

那個男人走了。

臨走前從她的包裡翻找出了她的學習駕照,打開證件擺在她的肚子上。

“咔嚓”,蒙著眼也能感覺到閃光燈突然亮起的驚悚。

“如果你敢告訴任何人,我就公佈照片。”她聽到男人說了這麼一句,然後收拾東西走了。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等到四周寂靜無聲,瑪麗終於敢動彈起來,第一反應是先去關好男人進來的後門。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然後才割開繩子,找到手機,開始給家人和朋友打電話。

天不知不覺就亮了,警察來了,家裡出現了很多很多陌生人,許久不見的養母也急匆匆趕來安慰她。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茱蒂絲養母,瑪麗第N個寄養家庭女主人,算是瑪麗漫長的被收養生涯中對她比較好的一位了。

瑪麗被安排坐在客廳沙發上,裹著安撫作用的毯子,茫然地看著這些人走來走去。

終於,一個高大的男警察過來了,他蹲下來,問瑪麗:“你能把事發經過告訴我嗎?你記得的所有細節。”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這句問話像一個開關,重啟了瑪麗拼命想忘記的痛苦回憶。

那些她好不容易忽略的記憶,裹挾著被矇住眼睛的恐慌、被束縛的掙扎、被強迫的絕望,一股腦向她襲來。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瑪麗閉了閉眼,緩緩講述起昨晚發生的一切。

時間、地點、陌生男人,矇住的雙眼、熟悉的小刀、捆住她的鞋帶……

瑪麗的敘述儘可能平靜,回答詢問也儘可能詳細,直到警察打斷她:

“他是用xx還是手指插入你的?”

直白到帶有攻擊性的問句,讓瑪麗一瞬間感覺到了屈辱。

平靜再也偽裝不住。

那種窒息的瀕死感又一次席捲了她。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少女的第三次死亡——

終於捱過年輕男警官的細緻審問,瑪麗鬆了口氣,以為噩夢結束了。

哪知道,這還只是個開始。

男警官把口供交給了長官,長官轉身就說,“我得問你幾個事發經過的問題。”

前面倒還善解人意地加了句“我知道這很難”。

當然,我們都知道,領導說這種話的潛臺詞就是:

難,你也得做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瑪麗迷惑了,不是剛剛才問完嗎?怎麼又要問?

同樣的問題再來一遍?

她委屈、無助又困惑,報警以後,她沒有看到兇手被抓,反而被當成犯人一樣,一遍遍被審問、被質疑。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而這種讓人迷惑的重複審問,原因不過是出自“因為我是負責人”。

那剛剛的年輕男警官又是幹啥要多此一舉?

不知道。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於是瑪麗不得不跟隨長官的詢問,再次強迫自己回顧昨晚的細節,把剛剛結好的痂血淋淋地剝開。

噩夢再一次降臨。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少女的第四次死亡——

和一般的案件不同的是,強姦的判定很複雜。

於是,在審問過後,瑪麗很快被派往醫院,儘快保存證據。

很多人可能並不瞭解這種證據保存的流程:

全身拍照、尿液採集、體內窺視……跟隨瑪麗一項項默默經歷完,彷彿自己的羞恥心也被緩慢蹂躪。

漸漸地,瑪麗的表情也變得麻木。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經歷了一次次的心理“死亡”,瑪麗已經不再會為此感到傷心和難過了。

她學會了用冷漠包裹自己,面無表情被各種人傷害。

類似的情節,其他電影也有過展現。

《嘉年華》裡,同樣的強姦案,同樣的身體檢查,少女小文躺在病床上高架雙腿,看著一個又一個醫生經過她,觀察她,又離開她。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檢查結束後,小文也是和瑪麗同樣的面無表情,坐在床邊。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如果說侵犯發生時被剝光傷害是種突如其來的慘烈,那麼侵犯發生後,各種陌生人冷漠地強迫她們,把剛剛穿上的衣服再一件件脫下來,就像鈍刀子割肉。

她們不再是在回顧當初的記憶,而是真實重溫那一夜的恐懼和恥辱。

被一次次殺死後的麻木和麵無表情,只是因為絕望。

曾經以為痛苦只是一場噩夢,醒來發現,現實也和噩夢一樣黑暗。

當黑暗來得太快,人們也就不再期待光明。

少女的第N次死亡——

看完這些,我以為經歷過瑪麗會變得刀槍不入。

難道還會更糟嗎?

事實證明,每當你以為這就是人生最低谷的時候,上天總會給你更大的驚喜。

隨著時間推移,警察收穫了越來越厚的問詢口供,也有越來越多人得知了瑪麗的遭遇。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一開始,大家安慰她。

漸漸地,大家厭煩了她。

最後,大家開始懷疑她。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瑪麗沒有像祥林嫂一樣,每日以淚洗面,見人就重複自己遭遇的苦難,為什麼也會被嫌棄呢?

原因正是她沒有以淚洗面

作為年輕的受害者,她太冷靜了,甚至可以說是冷漠。自己身上發生這麼大的悲劇,居然沒過幾天就不哭不鬧了?

這不對勁。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懷疑的種子從她的養母開始發散,一傳十,十傳百,人人都覺得她不哭不正常。

瞧瞧,當祥林嫂要被嘲笑,不當祥林嫂要被懷疑,古今中外,或許永遠不存在人們心中的

「完美受害者」

連警察也開始重新審視,對比每次口供的細節出入,逼問瑪麗是不是在撒謊。

各種誘導性問詢,用語言的力量強迫瑪麗承認自己是為了博得關注才撒下彌天大謊。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我們抓不到犯人,但是我們可以讓案件不存在呀!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被輪番折磨的瑪麗,一開始還試圖解釋,想讓警察相信她。

但,人只會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

如果案件是真的,犯人真的存在,那麼警察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抓捕一個他們沒有把握抓到的罪犯。

可如果案件是假的,那一切麻煩就都迎刃而解了。

犧牲她一人,造福全社會。

瑪麗屈服了。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她委屈過,掙扎過,最後又迴歸了平靜,哀莫大於心死。

之前安慰她的親朋好友們陡然變臉,咒罵她,離開她,嘲諷她。

法院給她寄了傳票,因為報假警被控告。

媒體爭相報道,所有人稱她為“大騙子”,曾經最好的朋友專門為她建立了辱罵網站。

熬過了侵犯的瑪麗,在報警一週後,經歷了一場更徹底的社會性死亡。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一起不被人相信的案件。

一個被所有人聯手“殺死”的女孩。

事情的反轉發生在十個月後,另一個州的女警官們破了連環強姦案,在抓到的兇手家裡找到了更多受害者的照片。

28位受害者,上至65歲的

寡婦,下至剛成年的年輕女孩,其中就有瑪麗的照片。

在瑪麗被當成大騙子身敗名裂十個月後,才終於有人為她平反。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有數據顯示,在現實中只有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強姦案,受害者會選擇報警,而在報警的人中,還有部分受害者不願意提供證詞,這為案件的破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受害者對警方的不信任。

他們不相信警察會盡心盡力抓捕犯人,所以寧願不報警、不配合調查,也不想再一次受到傷害。

而這種不信任,正是因為有無數個瑪麗曾經被傷害過。

受害者的證詞有時會有出入,是因為人在經歷嚴重的創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會出現一定的精神障礙,即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會自動迴避與創傷經歷有關的情境或人和事,甚至會篡改、抹去部分細節記憶。

回想一下你最痛苦的經歷,是清晰得彷彿就在眼前,還是已經模糊不清?

審問過程中,警察不斷向瑪麗施加壓力,本就已經瀕臨崩潰的受害者,怎麼扛得住這樣的誘導性審問?

從警察要求瑪麗一遍遍重複那個夜晚開始,瑪麗的悲劇就已經註定。

這個故事最讓我喜歡的部分是在結尾,犯人被抓後,有人去採訪瑪麗,問她後不後悔當初報警。

瑪麗說:“不後悔,這樣就再也不會有人被傷害了。”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豆瓣9.3,邊哭邊罵娘才看完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