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爾夫人與王安石相通之處

撒切爾夫人與王安石相通之處

撒切爾夫人與王安石相通之處

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一般稱為撒切爾夫人,英語: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1925年10月13日生於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市。她是英國保守黨第一位女領袖,也是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連任三屆,任期11年。若只以連續而單一的任期計算,則是自19世紀初葉利物浦伯爵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英國首相2013年4月8日,撒切爾夫人因中風逝世,享年87歲[1]。撒切爾夫人的葬禮於2013年4月17日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舉行。1979年至1990年的11年執政生涯,為她贏得了政壇“鐵娘子”的稱號。

2002年,在英國廣播公司(BBC)舉辦的“100名最偉大的英國人”評選中,她名列第16位——排在她前面的包括邱吉爾、黛安娜和莎士比亞。僅僅一年後,英國電視臺Channel 4舉辦了一場“你最痛恨的100個最壞的英國人”的民意調查。參選條件是“目前還活著而且沒有關在監獄中或者正被起訴的人”。撒切爾夫人榮登探花——排在她前面的是時任首相布萊爾和以胸大出名的豔星喬丹。2004年,在MORI的一個調查中,撒切爾的評價在20世紀英國首相中位列第四。

 1979年5月,撒切爾夫人當選為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並連任兩屆,執政時間長達11年。撒切爾夫人上臺之初,大英帝國已經逐漸喪失了舊日的光榮與夢想,英國的GDP降到了西方國家中最低的水平,執政的工黨被迫像發展中國家那樣遵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規定以得到貸款,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失業增多,英國被譏諷為“歐洲病夫”。 她上臺後,撒切爾夫人以毫不妥協的態度,為英國的沉痾開出處方:限制工會力量、推行私有化。並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削弱工會組織的影響,對國有企業進行大規模私有化。這些政策後來構成了所謂的“撒切爾主義”。這一系列改革措施雖然導致了經濟和社會的一系列不平等,在英國廣受詬病,但其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英國經濟果然有了起色,但是用英國《獨立報》撰稿人約翰·雷圖的話說:“在那些年裡,英國的貧富差距急劇加大。有些人生活的確得到很大改善,但英國社會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犯罪率上升,社區破裂和分化。”

其實,撒切爾夫人帶來的不僅是英國社會階層的分裂,還有人們思想觀念的分裂。她離開唐寧街10號時的眼淚在英國民眾中掀起一場軒然大波:支持者認為她帶領英國走出了經濟困境、提高了英國的國際地位;反對者認為她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獨裁者、自大狂,幾乎毀掉了英國的福利制度。

公元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為指導變法的實施,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物色了一批擁護變法的官員參與制訂新法。 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法,開始大規模的改革變法運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威武雄壯的社會變革運動。

事實上,南宋以後人們對靖康之難進行了深刻的總結,並且基本認定其禍首就是—王安石。宋朝的衰敗始於王安石。他的“三不足”主義: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王安石的“三不足”徹底打破了來自天理(即民意)、憲政制度和言論自由對於皇權的制約,從而使皇帝的個人意志和權力超越了社會公權力,按照宋朝的權力制約設計,皇帝、臺諫、文官形成三足鼎立的制約態勢,相當穩固。但是新黨人士為了自身利益,無原則的和皇帝合作,壓倒了反對勢力,形成了制約很小的權力陣營。最大的弊端即在於,它使得政府自己變成了最大的利益集團。北宋面臨嚴峻的國際形勢,西有西夏,北有女真、契丹等與北宋勢均力敵的國家出現,宋朝急需“富國強兵”。但是,當王安石的改革變成過於斂財,以富國強兵為口號的改革導致失去民心,甚至為了改革而限制言論、統一思想,當財富向政府高度集中的時候,“富國強兵”也只能成為紙上談兵。

在政治體制上,宋初確立的文明體制雖有侷限性(例如事權分散、效率低下),但仍有其合理性(分權制衡、權力制約等),變法改革卻在某種程度上發展了局限性而遏制了合理性。例如,變法中君權反而強化,元豐改制以《唐六典》為藍本,則是退到唐代文明體制上去,不僅看不到宋代開國體制中蘊涵的合理性因素,官員素質的“劣化效應”反而進一步制度化、合法化。而保甲法的負面影響也確實深遠,直到近現代還被專制政府奉為至寶。

在經濟政策上,主要表現為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強制干預(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輸法),以強化官營禁榷搜刮民財為特徵,打擊與限制了民間商品經濟的發展,“看得見的腳”踩住了“看不見的手”,阻礙了客觀經濟規律的正常作用。

逝者已去,印證千年。不論撒切爾夫人的“限制工會力量、推行私有化”,還是王安石的變法,從分權制衡、權力制約到君權反而強化。二者有相通的啟示,通過變法,政府自己變成了最大的利益集團。這樣做的後果是,英國的貧富差距急劇加大。有些人生活的確得到很大改善,但英國社會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犯罪率上升,社區破裂和分化。而千年前的北宋更為可嘆,幾十年後,宋帝國卻是在經濟、軍事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主動崩盤,走向偏安一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