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之都”青島,如何為世界造夢

歲月之河,無聲流逝。

至本月底,青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電影之都”稱號已整整兩年。2017年10月31日,青島成為聯合國創意城市網絡13個“電影之都”之一,也是中國首個。

兩年,700多天。青島這座“為電影而生的城市”,在世界電影版圖上清晰刻下自己的座標。無論在市民心中還是在業界口碑,一張影視名片正在擦得越來越亮。

然而,對標好萊塢、戛納、悉尼、釜山等城市,則會發現青島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下,作為“電影之都”的青島,正在面臨兩個問題:其一,如何在青島完美地展現整個電影世界?其二,如何用電影向世界更好地展示青島?

01

青島為世界造夢

2019年,電影作為青島一個重要的IP,在世界影壇上聲名鵲起。

今年年初,在東方影都置景拍攝的《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兩部現象級大片,累計實現票房超68億元人民幣。目前,在此已拍攝完成了《長城》《環太平洋2》《流浪地球》等影視作品數十部。

這使得全世界電影界都知道了青島。放眼全球,也幾乎沒有人可以否認,青島擁有全球最好的電影硬件設施。

青島在電影領域的領先,突出體現在工業化上,這彌補了整個中國電影業在這一方面的短板。此前,國內已有橫店影視城、上海影視樂園、中山影視城、長影世紀城、象山影視城、鎮北堡西部影視城等多個大型影視基地,還有遍佈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電影製片廠。雖然各具特色、繁複龐雜,但整體而言,工業化水平並不高,難以滿足眾多現代化電影的拍攝要求。比如,橫店突出的是仿古以及歷史感;象山注重的生態特色,鎮北堡主打古樸、原始、粗獷、荒涼、民間化特色等。

而青島的規劃和建設標準,恰好滿足了當今世界影視行業工業化升級的需要。此前,總投資500億元的青島東方影都開業運營,40個世界頂級攝影棚相繼投入使用。這裡擁有全球最大的1萬平方米單體攝影棚和全球唯一的室內外合一水下影棚。規劃建設佔地1500畝的藏馬山影視外景地,一期部分項目也已於今年6月投入使用。

眾所周知,當今的電影業尤其重視後期。青島正是注重電科技含量,在數字化後期製作上,補齊了中國電影另一大短板。東方影都建有佔地近2萬平米的數字影音中心。過去只有在《阿凡達》《猩球崛起》《頭號玩家》等國外大片中出現過虛擬拍攝,在青島已完全能夠實現,這在國內首屈一指。

就此而言,青島顯然已經具備“世界造夢工廠”的基本條件,也正在為全球電影觀眾造夢。

東方影都

不過,要想完美地展現整個電影世界,除去硬件設施和技術之外,還需要其他更多元素。最為關鍵的就是人才。無須諱言,目前青島與好萊塢、戛納、悉尼等“電影之都”相比,在人才梯隊建設上,仍存在明顯的差距。

要解決人才問題,一方面,引進更多高端人才,如此才能充分發揮高端設施的作用。假如高端人才不足,有些動輒上千萬元的設備,就可能造成閒置。比如,在今年一次論壇上,中國影視後期產業聯盟副理事長、Base FX全球總裁謝寧表示,《流浪地球》令人驚喜票房背後是人才“缺血”危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電影后期市場的可用人才少之又少,培養人才時出現的成本虛高問題,大大降低了電影利潤,出現行業不良發展反應”。

另一方面,要引進並培育國際化的人才團隊,只有成熟的國際化的人才團隊,才能為全世界的劇組提供好配套服務。比如,拍攝國際大片肯定離不開高水平的翻譯團隊,而翻譯不可能都從國外帶來,青島本土能否提供過硬的翻譯團隊,恐怕就是個問題。

另外,還需要更大規模的基礎人才,即電影藍領,這是“電影之城”這座摩天大樓的基石。山東有一座以培養技工聞名的藍翔技校,我們青島同樣需要一所乃至多所電影行業的“藍翔技校”,培養出高水平的技工人才。

當然,對於人才問題青島是有所準備的。比如,引進了北京電影學院現代創意媒體學院、上海戲劇學院青島分校,與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達成合作,成立青島電影產業學院,等等。青島西海岸新區也高校雲集。而在引進人才、培養人才的同時,更要留住人才,而非翅膀一硬就飛往北上廣,這是眼下必須正視的問題,需要各方共同面對。

02

讓世界夢見青島

說青島是“為電影而生的城市”絕非誇大。無論談氣質還是追溯歷史,這座城市與電影的契合,都是肉眼可見的。

1898年,一位德國電影攝影師在青島拍下了中國最早的紀錄片之一;中山路上的1907光影俱樂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電影院。而“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城市風貌,風格各異的各國建築,也讓青島成為一座“天然攝影棚”。

無數電影作品與青島緊密相關,《劫後桃花》《風雲兒女》《浪淘沙》等老片已影史留名。青島美景也出現在新世紀眾多的電影鏡頭中。比如,迎賓館、薛家島輪渡是電影《非誠勿擾》的取景地,葛優和舒淇在此“若即若離”;中山路國貨過街天橋、青島市博物館、仰口隧道等,電影《硬漢》曾在此取景,劉燁一路“犯二”;福山支路、利津路、臺東八路等地,是電影《海洋天堂》取景的地方,李連杰、桂綸鎂在此演繹愛心……進入21世紀,從央視電影頻道節目中心提供的資料看,每年在內地攝製的影視劇中,近三分之一在青島取過景。

此外,青島這一方水土也培育了大批影視明星,如唐國強、倪萍、宋佳、夏雨、黃曉明、黃渤、白百何,等等。

這些都是青島能夠打造“影視之城”的資本。電影早已融入了這座城市的血脈之中。

然而,有一個“尷尬”不得不提,那就是很多電影中的青島元素,往往只有青島人才能看出來,甚至有的連我們自己也只感覺似曾相識,外地人並不知曉,更遑論外國人了。換句話說,青島在眾多電影裡被“隱姓埋名”了。

在絕大多數涉及青島的電影中,青島只是被作為取景地而已,城市本身被架空。電影的故事線,並未與這座城市形成真正的交集,也沒有深入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精神生活。青島只是作為一個背景,偶爾鏡頭中會有某座地標性建築,多數只是浮光掠影。所以,觀眾看完之後,記住的永遠只是電影中人物和故事,而對城市“無感”或“陌生”。

當然,客觀而言,這並非電影方對青島“有意見”,而是業內普遍存在的一種習慣。在電影拍攝中,存在一個隱形的“城市階梯”。像國內的北上廣、香港、臺灣,國際上的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被視為“第一階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第一階梯”的城市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故事發生地,而是成為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知名度、安全感等諸多要素的集合。簡單來說,同一個故事,發生在不同的地點,就可能帶來不同的關注度。比如,電影《迷失東京》《紐約紐約》的命名。

應該說,包括青島在內的眾多國內二線城市,被視為“第二階梯”,進而被導演當成“第一階梯”城市的“後花園”,即便在電影中出現,也抹去了名字。

對此,我們可以表示理解,但不能總是被動地接受。事實上,一些“第二階梯”城市已經通過電影實現逆襲。比如,哈爾濱之於《白日焰火》,武漢之於《生活秀》,重慶之於《瘋狂的石頭》《火鍋英雄》《花椒之味》,南京之於《春風沉醉的夜晚》——甚至一些處於“第三階梯”的中小城市,也給人們留下深刻記憶,比如,鞍山之於《鋼的琴》,集安之於《縫紉機樂隊》……

這裡不得不提的是,今年春節檔的《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廣受熱捧,而這兩部科幻大片都誕生於青島東方影都。然而遺憾的是,兩部影片內容之中並無明顯的青島元素。試想,假如能事先介入的話,或許青島不難留下名字。這一點,今後也應當注意,如何在一些票房、口碑俱佳的電影中彰顯青島元素,這也是一個新課題。

作為“影視之都”的青島,應該在更多優秀影片中留下名字,讓全世界通過電影認識青島、記住青島、夢見青島。

《封神三部曲》正在東方影都拍攝製作

03

向世界講青島故事

讓青島在優秀影片中留下名字,需要有好的青島故事。

"這裡是西門町六號出口,一個什麼事情都能發生的地方。"——通過電影《六號出口》,人們可以記住傳統與現代相混雜臺北。“

"北京這麼大,為什麼就容不下一個小小的我呢!”——通過《蘋果》,能體會到“北漂一族”的艱辛與迷茫。

“如果美美沒有走,也許我們現在會像以前一樣在一起喝酒,一起在蘇州河上飄蕩,一直漂向大海,也許太陽會出來,河水會變的很清澈,我沒有撒謊,你會看見。”——在《蘇州河》裡,可以看到上海這座城市的底色。

我們顯然急需關於青島和青島人的優秀故事,需要更多瞭解青島,熱愛青島,深入生活的好編劇、好作者。在電視劇方面,《青島往事》《大染坊》都是這方面的優秀代表,以連諫為代表的編劇,也寫出了很多優秀的電視劇劇本。而在電影方面,很多年前,李連杰主演的《中華英雄》曾是一部關於青島歷史的好作品。如今,我們期待更多優秀的電影劇本出現。

需要一提的是,要讓全國、全世界的人們看到的不僅是“紅瓦綠樹”的老青島,還有新青島,現代化的青島。也不僅僅是百年青島,還有上推千年的古代青島。比如,嶗山是一座文化寶庫,有法顯、丘處機、蒲松齡等文化名人。西海岸的琅琊臺和宋金海戰、平度的“火牛陣”、即墨的五大家族、膠州的匡源和高鳳翰等,全都名垂史冊,有極大的知名度,是很好的電影題材。

當然,讓世界記住青島,不一定非要靠本土故事。很多口口相傳的故事,也可以打造成為這座城市的IP。比如,今年暑假期間,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讓人們明白,只要有好的表達方式,中國傳統故事也可以比很多外國大片更吸引人。同時,這也讓我們看到一個電影方面“火花”:“封神宇宙”未必不能像“漫威宇宙”一樣的走紅。

事實上,代表中國電影工業化水準的《封神三部曲》正在東方影都拍攝製作,這一系列影片由知名導演烏爾善執導,《指環王》三部曲製片人巴里·M.奧斯本也加入團隊中。相對於當年“借船出海”的《長城》而言,《封神三部曲》這種從傳統文化中“長”出來的電影,顯然更值得期待,希望這能成為青島電影的一個成功的IP。

04

讓青島與世界同夢

“作為現代文化建構的重要部分,電影等現代電子媒介,決定性地改變現代與傳統之間的關係,改變人們想象自我和悲象世界的方式。”寫出《全球化》一書的阿帕杜萊如是說。著名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更是直言:“媒介即人的延伸。”

在全球化的今天,電影媒介所打開的,不僅是社會生活與公共空間的那扇窗口,更將個人體驗與社會發展、生活變遷,在影像的連結中建構成一種世界通用語言。在地球上的各個角落,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們很多可能沒來過青島,但通過電影可以認識青島、瞭解青島。

讓青島與世界同夢,需要在經濟上與世界緊密連接,讓電影產業鏈與每一個人發生關係。業內人士都知道,電影投資巨大,絕大多數光靠票房是不賺錢的,但假如做好了品牌會很值錢,也只有產業鏈足夠長、足夠完整才能收到回報。

事實上,東方影都一開始就定位於“電影工業化生產+全產業鏈配套”,青島西海岸新區也越來越多地跟電影緊密相連。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也在著力引進和培育影視策劃、投資、製作、發行、放映、衍生品開發等產業鏈各環節主體。而這方面,不妨對標韓國釜山,有不少現成的經驗可學。

做好影視跟文化旅遊結合。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影視與園區、酒店、秀場、商業和水上樂園等已經聯繫在一起。只要有了自己成功的IP,就有條件嘗試迪士尼之路。

及時並持續補貼,釋放政策紅利。從2017年起,青島設立了總規模為50億元人民幣的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在青島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內完成拍攝製作的優秀影視作品給予最高40%的製作成本補貼。

要知道,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優惠的電影扶持政策。從這一大手筆的影視扶持政策中,可以看到青島對於影視產業發展的氣度和決心。而青島的全產業鏈的工業鏈條以及政策傾斜,無疑對整個世界電影行業都有很強的吸引力。

另外,多利用好包括青島在內的山東籍明星的橋樑作用。比如,黃渤、黃曉明、鞏俐等,他們不僅具有知名度,還有自己的影視公司,背後關聯著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他們每個人都是一道橋樑,大多是願意為家鄉做事的。建立在市場合作基礎上,充分利用好這些橋樑,也是更快走向影視業中心地帶的捷徑。

如今,青島正在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化大都市。應該看到,在這一戰略當中,電影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尤其是“時尚”方面,還可能是最好的突破口之一。發展好影視產業,關係到青島長遠發展的大計。

放眼當今世界,一個國家的文化是否能夠“熱”起來,主要取決於兩個基本點:一是這種文化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貢獻和現實價值;一是這個國家、民族在當前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影響。其實,城市亦然。當前,中國對於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這是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的體現。在這樣的大形勢中,隨著“影視之都”青島在世界電影行業中的位置逐步確立,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看到青島,記住青島,愛上青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