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存在最早歷史地震滑坡 為什麼洞庭湖珍貴地質遺蹟最豐富?

洞庭湖存在最早歷史地震滑坡 為什麼洞庭湖珍貴地質遺蹟最豐富?

“陽合天書”。▶澧縣彭山古地震滑坡。

洞庭湖存在最早历史地震滑坡 为什么洞庭湖珍贵地质遗迹最丰富?

地質遺蹟是在地球歷史時期,由地質作用形成,反映了地質歷史演化過程和環境的變化。這是人類認識地質現象、推測地質環境和演變條件的重要依據,是人們恢復地質歷史的主要參數。地質遺蹟是不可再生的,破壞了就永遠不可恢復。長江流域有不少湖泊,但沒有一個湖泊地質遺蹟有洞庭湖多,且不少地質遺蹟十分稀有,具有重要的科學性和觀賞性。

文、圖/童潛明(原湖南地質研究所總工程師)

國內獨一無二的漂礫和墜石

冰川的側面和底面在運動時對岩石像刨子刨木頭一樣,這種現象稱“刨蝕作用”。冰川底部和側部會夾帶大小不等的石塊,石塊表面會留有各種磨蝕痕跡,如擦痕、磨光面、壓坑、凍裂紋等。它們隨冰川運動翻山越嶺,到冰溶化後才堆積到離冰川很遠的地方,有的可達匯水盆地周邊,這些具有各種磨蝕痕跡的石塊就是“漂礫”。攜帶石塊的冰川在季節變暖時,在冰溶水的溪河中成為浮冰,順流而下可直到匯水盆地。浮冰傾覆或溶化時,其承載的石塊或單個或多個墜落到其下的泥質沉積物中,即是“墜石”。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李四光教授對全國第四紀冰川進行調查,湖南洞庭湖周邊湖岸平原和丘崗中也被認定有漂礫。在1980年,學術界對中國東部中低山的第四紀冰川予以否定,對湖南也不例外。本世紀初的區域地質報告中認為原認定的第四紀冰川漂礫是泥石流堆積,湖南沒有第四紀冰川。筆者在收集有關資料和實地考察時,對岳陽縣陳家咀的各種磨蝕痕跡的漂礫進行了仔細觀測研究,並且首次在常德臨澧縣停弦渡和彭山發現了“墜石”,連同漂礫共有九處。並在國內地學權威雜誌《地質論評》2017年63卷2期發表了《湖南第四紀冰川證據》一文,肯定了第四紀冰川存在,發表後得到地學界認可。

第四紀冰川學是19世紀70年代才興起的一門新學科。當時法國地學家對法國和瑞士邊境的侏羅山的大小不等的具磨蝕痕跡的石塊進行研究,輪番肯定和否定,最後一致認為是第四紀冰川的漂礫。我國第四紀冰川是上世紀20年代李四光教授根據冰川地形提出的,也經過了近100年的爭論,但是在我國基本上沒有典型的漂礫和墜石論述。因此洞庭湖周邊的漂礫和墜石在國內最典型,獨一無二。

世間罕見的“陽合天書”

洞庭湖東岸的平江縣浯口鎮打石洞衝,從衝口溯溪而上約1公里,溪旁斜立一塊長約2米,厚度近1米的長條形砂質板岩。它形成於11億年前,屬冷家溪群。被溪水沖刷,其上突顯出似鑲嵌在岩石中的白色圖形,酷似斯賓塞英文字體。這是一種被廣泛用於裝飾的商務字體,我們熟悉的可口可樂就使用的這種字體。在我國,斯賓塞英文字體也被稱為“花體英文”。岩石上的“文字”有10行,排列工整,行間空白適當。中央電視臺《地理中國》欄目組對此進行了攝製,編入《天書奇潭》系列中,稱此為“陽合天書”,單成一集。

“陽合天書”不是人為雕刻的,是一種怎樣的自然力使其形成的?

筆者按側分泌理論(早起成礦學說之一),“天書”的形成有可能是岩層中的硅質物分泌出後,在地殼運動中形成石英脈體。之後在漫長的高溫、高壓環境下發生擠壓、柔流、斷裂等作用,從而產生我們現在看到的柔流構造。按其形態,柔流構造也被稱為香腸構造,或布丁構造等。柔流構造在變質岩中很常見,但“陽合天書”這樣的珍貴地質遺蹟,除了觀賞性外,對研究變質柔流構造也很有意義。

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震滑坡

新構造運動,是相對地史期間的構造運動而言的,洞庭湖區的新構造運動最晚發生在近1萬年以來的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中。洞庭湖全新統沖積層一般都是水平狀的,可是在南洞庭中可見到沉積層傾斜成為地質學上的“單斜”,在澧水下游可見褶曲。這些都是罕見的地質遺蹟,表明洞庭盆地在總體沉降中有一些劇烈運動,即常說的地震活動導致單斜和褶曲的形成。

在洞庭湖除了有地震活動導致單斜和褶曲的形成,還存在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震滑坡。

崇禎四年七月己丑(1631年8月14日),常德澧縣和臨澧(時稱安福)發生地震。《明實錄·崇禎長編》卷48記述:“湖廣常德府夜半地震,有聲從西北起,……。彭山山脈倒,河為之淤。又荊江府同日亦震壞城垣十之四,民舍十之五,壓死軍民十餘人”。

“彭山山脈倒”的彭山位於澧縣喬家河鎮與臨澧縣停弦渡鎮交界處,澧水入洞庭湖尾閭南岸。現可見該處有古滑坡,滑坡前緣寬約1800m,滑坡後緣寬約1500m,滑坡壁高約100m;滑坡的坡面與岩層層面一致,都向北以30~50度角度傾向澧水,最下的滑坡體已在澧水水體中,即“河為之淤”。

彭山滑坡是我國史書上有記載,現在比較完整保存的國內最古老的地震滑坡,對地震地質災害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形象與神韻俱佳的雨花石

雨花石是第四紀以來的河、湖沉層中的礫石。礫石種類很多,有水晶、玉髓、蛋白石、玉石等所謂高檔品種;也有脈石英、硅質岩、燧石、變質岩、花崗岩、砂岩、石灰岩等所謂中低檔品種。它們之所以成為一種礫石,或俗稱的鵝卵石,是這些岩石在原地風化破碎後經過長距離的搬運碰撞磨蝕,在異地沉積而成的礫石層。但是並非所有的礫石都是雨花石,只有高檔品種才能形成晶瑩玉潤質地美、鍾靈毓秀形態美、瑰麗璀璨色彩美、莫測變幻紋理美、匪夷所思形象美以及神韻天成意境美的雨花石。

洞庭湖區雨花石產地主要分佈在常德澧縣鹽井鎮、夢溪鎮、道河鄉,桃源縣漳江鎮等。從這些產地收集到的雨花石,以澧縣鹽井鎮崩土坎為代表,那裡出產的雨花石有三個特點:一是硬度很大;二是顏色特別豐富,紅、黃、藍、綠、橙、紫、青、黑、白、灰都有,堪稱五光十色,異彩紛呈;三是顏色對比度大,石與石之間,一石几色之間,對比鮮明,清晰醒目。

雨花石是一種觀賞石,洞庭雨花石作為觀賞石在人類歷史上最早。在距澧縣夢溪鎮魏家嘴雨花石產地約兩公里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澧縣八十壋遺址(新石器),在其文化層及墓葬中就有雨花石和雨花石飾品。這表明8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利用本地資源,開了賞石文化之先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