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的天皇登基禮,敲響了舊日本的喪鐘

10月22日,日本德仁天皇的“即位禮正殿之儀”在東京皇宮宮殿內舉行。根據日本媒體先前的報道,日本政府為這次即位儀式共列出了160.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5億元)的預算,雖然相比1990年明仁天皇的登基典禮提高了三成左右,但考慮到物價和人工費上漲、外國賓客增加等不得已而追加的預算,此次日本政府已經堪稱是“節儉辦登基”了。比如,取消了在野外架設舞臺,服裝方面,除德仁天皇和皇弟秋筱宮兩對夫婦的衣服是全新的之外,其他皇族和宮內廳幹部基本上都是採用上次典禮的服飾並加以修改,甚至宴會和巡遊都縮減或延期。這樣的登基禮,在戰前的日本是難以想象的。

日本歷史上曾經舉辦過的最大登基典禮是1928年的昭和登基大典,那場登基典禮吹響了日本法西斯化的號角,同時也敲響了這個國家走向瘋狂和滅亡的喪鐘。

1926年12月25日,日本大正天皇嘉仁去世,其25歲的兒子裕仁即位,成為日本第124代天皇,名號為昭和。經過1年的服喪期後,1928年1月,裕仁正式登基,舉行了盛大的登基儀式,其規模超過了歷代任何一個天皇。

當時日本經濟正處於20世紀20年代全球大蕭條的陰影中,老百姓衣食住行都十分捉襟見肘,儘管如此,日本議會還是通過了一筆相當於當時736萬美元的慶典預算。

天皇即位慶典耗費這麼多,當然會引起不少人的抱怨。有氣憤至極的左翼人士秉筆直書:“京都喧囂的登基大典,1600萬日元,窮苦人的脊背都被壓斷了!”但對於這些民間呼聲,日本當局大搞鎮壓,任何擅自評論慶典經費的報紙都會遭到輕則停刊整頓、重則關停查封的處罰。

當時的736萬美元按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約20億人民幣,這麼一大筆錢都花在哪裡了呢?首先,在日本本土和殖民地大肆修建天皇像供奉所、忠魂碑等紀念性的工程項目500多個。其次,登基慶典分踐祚儀式、國家祭典、大嘗祭、軍隊檢閱等許多名目,分階段進行,竟然持續整整一年。

此外,日本政府還第一次使用了當時很前衛的高科技——無線電廣播。在皇室的支持下,剛剛興起的新聞傳媒充分利用這一事件進行炒作,竭盡所能地在全國大肆宣傳登基慶典和天皇的“神威”形象。很多今天還健在的日本高齡老人第一次聽到廣播就是在這一年。

當然,為顯示其“仁愛”,昭和天皇還不吝嗇於小恩小惠,花費高達幾百萬日元,800多名老人收到天皇賜品,60歲以上的給予表彰,80歲以上的賜酒杯。

可以說,昭和天皇的登基大典創造了日本歷史上的“登基大典”之最。當時剛剛遭遇經濟危機、國內外環境都十分惡劣的日本,為什麼要舉行這場規模超前、名目浩繁、耗資巨大的慶典呢?

這種大操大辦的背後,正體現了日本皇權的虛弱。日本在經歷明治天皇時代的傳奇式發展後,緊接著就遭遇了天皇的信任危機。明治天皇的兒子嘉仁(大正天皇)因為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疾病,被嘲笑為“白痴天皇”。天皇因為智力問題只能“垂拱而治”,其治下的“大正時代”被認為是日本民主政治的萌發期,當時的社會思潮井噴,社會上充斥著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現實主義、女權主義等各種思潮,天皇權威不斷被衝擊,在社會和軍隊中,對天皇的不敬事件和挑釁越來越顯著。對此深切憂慮的裕仁在當皇太子時就一再對此表達不滿,因此在登基之後,他迫不及待地進行了這場規模浩大的“秀”,以宣示自己的“現世神”的地位,因此,這場大典同時也是日本皇權再次復興的標誌。

但歷史的諷刺在於,正是這位想要“大有為”的昭和天皇一手搞砸了其祖父創下的“江山基業”。二戰之後,戰敗的昭和天皇不得不發表“人格宣言”,宣佈自己不是神而只是人。戰後的新憲法中,天皇的地位下降到“國家統合的象徵”,再也無力搞那般規模宏大的慶典了,“昭和登基”成了日本歷史上的絕唱。

與規模宏大的“昭和登基”相比,德仁天皇的這場登基典禮是寒酸的,但也是輕鬆的——已經失去實權的天皇,再也不用靠大操大辦來證明什麼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