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壞更可怕的是蠢,比蠢更具體的,是你低估了人心的複雜

比壞更可怕的是蠢,比蠢更具體的,是你低估了人心的複雜

“每次我剛找到生命的意義,他們就把意思改了。”

完了,人家人生都不按劇本演下去啊

文攝:羅西

問:在外面吃飯要怎麼催促,上菜的速度才會快點?

點贊最多的一條是:“還沒做好的話就不要了!”

確實,通常他們會說“已經在炒了”“魚已經殺了”……並且很快上菜。

不過,也有例外啦,就好像一個女生與男生吵架,每次都威脅說“算了,分手”,每次男友都是妥協,哄著。有一次,那“作”慣的女生再嚷著“分手”,想不到的一幕出現了,男友愉快堅定地回一句“好的。”

劇情反轉。

所以,在酒樓裡催人家快點上菜,“還沒做好的話就不要了”這條經驗,慎用。

有一次我也這麼催菜,結果服務員善解人意順水推舟地說“那就幫您退了吧”。

完了!沒有按劇本發展,問題是我還遠遠沒吃飽呢。

比壞更可怕的是蠢,比蠢更具體的,是你低估了人心的複雜

生活裡,很多時候,故事情節不會按我們預想的劇本發展下去。故事變事故。

什麼“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天有不測風雲”“時不與我”“換領導了”“朝令夕改”“因不可抗力”……於是你得另起一行或者從頭再來。

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拍了一部電影,完了,說,不能上映。這就是絕望,就是新劇情。

“每次我剛找到生命的意義,他們就把意思改了。”

是的,有一種“無常”是主題變奏曲,說好是“好”的,突然天一黑,好的瞬間成“壞”的。措手不及,左右為難。

翻臉如翻書。

好東西還真的容易變壞,比如蛋白質類的蛋啊、肉啊、海鮮啊,放一會兒就臭了。

所以,所謂成熟,就是學會適應與變通,得習慣任何事的乍暖還寒,得準備接受任何新答案與規矩,還得看淡任何人的漸行漸遠……

比壞更可怕的是蠢,比蠢更具體的,是你低估了人心的複雜

當然,有些“世事無常”,是“規律”是“潮流”,你無法抗拒與迴避,你得有智商應變,還有胸懷悅納:後果自負,自認倒黴,能屈能伸,接受現實,擁抱挑戰……

比如刻舟求劍,那明顯是你傻了。好吧。

比如互聯網時代,你的實體店受衝擊甚至垮了,還真的不要太自責。大潤發創始人揮淚離場:“我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保羅·鮑爾斯的《遮蔽的天空》裡有一段話:在這鄉間漫步像是人生旅程的某種縮影。你從不曾花時間咀嚼所有細節,你總說改天再來,但其實誰都知道,每一天都是獨特的,它總是一去不返,你根本不可能換個時間再回到這裡。

每一天都儘量過好,說不定明天就不一樣了。

昨天我架好機位準備拍落日,第二天,太陽就偏了我的機位。

比壞更可怕的是蠢,比蠢更具體的,是你低估了人心的複雜

比壞更可怕的是蠢,比蠢更具體的,是你低估了人心的複雜、生活的殘酷、世事的無常。

“易如反掌”,也可能成了“翻雲覆雨”;“肝膽相照”,也可能變成“狼狽為奸”……

人生如感情戲,跌宕起伏。

​你期待已久的告白會和下午6點的落日一起浪漫嗎?你精心準備的燭光晚餐會和心儀的人一起朦朧嗎?你畫好的唇,他會嘗一口嗎?你準備一月的那條薄薄易撕的內內,他會心有靈犀地用力一撕嗎?

“陪我到可可西里看一看海,不要未來,只要你來。”此刻的“來”還是“不來”才是真實的,“未來”不定。

好多尷尬與失望,都是人家不按牌理出牌,像王家衛拍電影,拍到哪裡算哪裡,從不預設劇本,好像挺隨意的,其實是挺符合邏輯與人性的。

哪有一成不變的的鐵律?哪有心想事成的老路?

比壞更可怕的是蠢,比蠢更具體的,是你低估了人心的複雜

一“北漂”的過來人說,日子越來越“忙盲茫”,“主要原因是原來人生規劃幾乎全部失靈,以前的人生目標很清晰:上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考研……現在,你即使考研,也不一定找到工作。還有,什麼是好工作,也越來越難定義。”

那時我們有夢,關於遠方、理想、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自由自在……“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王建國說:“于謙老師說喜劇演員不能長得太好看,我覺得我……完了!”

人生常常不按劇本來推演的,劇本基本套路是:好人是不死的。我算是好人啊,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