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山大堤,鄱陽湖的“水上長城”

康山,位於鄱陽湖東南岸、餘干縣西北部,包括河湖、島嶼、草洲、水上林木、蘆葦蕩、田園、堤岸。早年有康姓漁郎居住,故名康郎山,簡稱康山。又因其屹立於鄱陽湖中,能抗風抵浪,亦稱抗浪山,有“鄱陽湖行船,康山為岸”之說。


康山大堤,鄱陽湖的“水上長城”


在餘干縣西北的鄱陽湖東南岸,有一條雄偉的湖上“長城”,叫康山大堤。康山大堤始建於1966年,西起梅溪糯米咀,經鑼鼓山、大湖口、落腳湖、甘泉洲至石口鎮院前彭家,全長33.9公里,高23米,圩面寬8米左右,堤頂路面於2000年全部硬化成水泥路面,連通迎康公路。


康山大堤,鄱陽湖的“水上長城”


康山大堤可抵禦21米高的洪水,保護堤內37萬畝水田,是餘干縣最大的水利建設工程。大堤護掮種油菜花,護坡綠草如茵,草叢中四季野花不絕,又是一道觀賞鄱陽湖區自然和人文的景觀堤。

康山大堤,鄱陽湖的“水上長城”


在康山大堤中段內側,原有一片面積4萬多畝的荒灘草洲,築堤後被改造成“井”字型的“田見方、渠成網路相通、意大利楊樹成行(構成“水中森林”)”的現代田園,現已發展為現代休閒觀光農業。此地,因元末朱元璋水軍船隊在此避風歇腳而得名“落腳湖”。


康山大堤,鄱陽湖的“水上長城”


在落腳湖以西的康山大堤內側,有一個面積為13萬多畝的內湖,湖水清澈,大魚小蝦可見,叫大湖。湖中有一面積為2平方公里的草洲,洲上蘆草叢生,元末朱元璋與勁敵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時,曾在此插滿戰旗迷惑陳軍,因此叫插旗洲。現已成為全省最大的河蟹養殖基地和珍貴候鳥越冬棲息地(康山候鳥自然保護區)。


康山大堤,鄱陽湖的“水上長城”


在康山大堤北段臨鄱陽湖,有一座面積為0.03平方公里的小山,相傳朱元璋戰陳友諒時曾在此設臺擂鼓鳴金指揮作戰,因而叫鑼鼓山。鑼鼓山,是瞭望鄱陽湖和候鳥的景觀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