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金廂觀音嶺,追尋歷史記憶

圖文|童曉燕

這世上總有一個讓你魂牽夢繞的地方。可能是因為那裡的人或景,於我,金廂的觀音嶺便是這樣一個地方,那裡的自然景觀和周恩來總理渡海事蹟構成了一幅極美的畫卷,吸引著我多次滿懷心赤誠奔赴她的美好。

觀音嶺因海嶺邊的觀音禪淙堂(水月宮)而得名。水月宮建於明代,稱“觀音袢庵”,清道光二十一年重建。從庵前可見波瀾壯闊的大海。一邊是梵音,一邊是濤聲。駐足在這樣幽靜環境中,浮躁的心自然沉澱下來。

遊金廂觀音嶺,追尋歷史記憶

從水月宮下到海灘處,有一條100多米的明清古管道。蜿蜒的古管道在一片墨綠中若隱若現,青石板鋪建的石路破損得有些高低不平,夾縫生有苔蘚和其他細長的蕨類,伴有零星小花。夾道枝椏低垂,時不時得貓著身子穿過。古官道兩邊的樹叢伴隨著官道生長,從繁華到沒落。官道曲徑清幽,幾百年的歷史變換中,已不見當年的軍隊、商賈、布衣,他們或許挑著擔,或許牽著馬,從這條石板路上一步一個臺階走過……

人聲鼎沸的情景,只能與銀幕上歷史畫面尋找。我踏在崎嶇的古道,迴響的跫音,古樸蒼桑,彷彿歷史的風雲仍在長滿苔蘚的石板上駐足。心中亦是感慨萬千,歷史的步履不停,才有今天美好的生活。登臨記錄人生的旅途,古道保留歷史的痕跡。這一條古官道,是明清時期的一段鮮活的歷史見證。

遊金廂觀音嶺,追尋歷史記憶

古官道的盡頭便是粵東黃金海灘“金廂銀灘”了,是汕尾八景之一。光腳走在細軟的沙灘上,浪花雪白,連綿成片,一圈一圈向著海灘湧過來,略過腳踝又緩緩退下,時光就在這充滿了詩意的起落浪潮中流淌。海水清波盈盈,粼粼微光,顏色帶有難以名狀的美,比藍色更藍,比青色更甚。瞭望大海,海天相接的地方,一大片的陽光瀉在那裡,碎銀一樣地鋪滿了瞳孔,這是天上的寶石降落人間,沒有人能夠拒絕這讓人著迷的美,動態的,靜態的,展現給我們的是一種神話裡蓬萊仙島的海水才有的顏色。此時語言是多餘的,你需要的是走進它,感受它,足以讓你心甘情願放下一切繁雜,去追隨這“夕陽無限好”,霞光瑰麗的海天一色的勝景。

遊金廂觀音嶺,追尋歷史記憶

金廂海灘除了沙柔水澄之外更大的特點是岸邊奇石星羅棋佈,它們摩肩接踵,如疊如砥,似禽似獸,見動見靜,千姿百態。其中最出眾當屬“鎮海石”和“龍石”了。相傳北宋名將楊文廣帶兵征伐到此,恰遇潮漲淹沒道路,楊文廣拔劍插地,揚威止水,後劍化為石。明神宗萬曆年間,朝廷為緬懷楊文廣功績,欽命參將成大猷巡守碣石衛,題刻“鎮海石”。“揚威止水”則是明萬曆庚子年胡國卿題刻;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鎮碣使者鄧萬林、黃如山等人分別題“刻永鎮安瀾”、“天水一色”、“天水相與永”。

遊金廂觀音嶺,追尋歷史記憶

“龍石”則是紀念1927年南昌起義後周恩來、葉挺、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挺進潮汕地區,周恩來同志在這裡乘船渡海往香港的史實。書法家賴少其賦詩刻於龍石上。詩云:“洲渚夜如釜,遙天一砥柱。搶渡碣石灣,猛如下山虎。”如今,周恩來當年乘船出海的地方建有紀念亭。紀念碑鐫刻王首道所題“周恩來總理渡海處”。站在摩崖石刻底下,莊嚴之感更甚,這不僅是石刻,更是一段歷史。

遊金廂觀音嶺,追尋歷史記憶

環顧四周,青山綠水,草木葳蕤。觀音嶺的線條婀娜而莊嚴,如橫臥的女子環抱著海灘,它的情調更是無法捕捉,天真的、大方的、嫵媚的,溫婉的,慵懶的、自由的。若你站在不同的方位,看山讀海,其模樣便多幾分不同的景觀,這裡的山與大海是相依的,永遠以相伴的形式出現,人移景動的情趣,都能成為記憶裡的美麗風景,細細體悟,方知觀音嶺上也有“佳木秀而繁陰”,“野芳發而幽香”,大海礁石竦峙,激情澎湃之壯觀,明瞭我對她的心神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