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為什麼選擇裁員而不是降薪?

企業為什麼選擇裁員而不是降薪?

企業為什麼選擇裁員而不是降薪?

美國西部的巨杉樹,每一次火災都讓它涅磐重生,火焰的歷練讓它的生命力更加頑強,而火焰吞噬的低矮灌木,也成為它的養分,由此,它成為參天大樹。

企业为什么选择裁员而不是降薪?

貧困的陷阱

根據多個聯合國機構發佈的《全球食物保障及營養問題現狀》報告,在2018年,全球飢餓人口達8.21億人,連續3年呈現上升趨勢。這意味著,世界平均每9人中就有1人捱餓。

2019年

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埃斯特•迪弗洛在《貧窮的本質》中描述了貧窮陷阱的形成過程:

帕克·索林住在印尼萬隆省的一個小村莊,家裡有12個孩子,以給當地農民打臨時工為生,一天掙1萬印度尼西亞盾(購買力平價2美元)。然而,隨著化肥、燃料價格上漲,農民們被迫節省開支,導致帕克·索林失業。

失業後,他一直沒有找到工作。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對於年過40的帕克來說,由於飢餓,他無法從事大多數體力活兒,在一週中,他有四天每天只吃兩頓飯,剩下的三天每天只吃一頓。第二,對於那些技術含量高的工作,他缺乏經驗。第三,重新學門手藝,與年輕人競爭,為時已晚。

帕克認為,擁有土地的農民之所以決定辭退工人,而不是降低工資,原因是他們認定在糧食漲價的情況下,降低工資會讓工人吃不飽飯,從而降低他們在田間地頭的工作效率。這也是自己找不到活兒乾的原因。

企业为什么选择裁员而不是降薪?

再見,慷慨的燒錢時代

從印尼的農場回到城市的職場,2018年以來,隨著美團、京東、知乎、新浪等企業開始裁員,許多人到中年的職場人慨嘆工作不易,甲骨文、亞馬遜等外企退出中國市場似乎讓行情雪上加霜。

也許很多人有同樣的疑問,企業為什麼選擇裁員而不是降薪?為什麼有些企業明明賺錢也要裁員?

我們先來看一下水木社區網友的討論:

@goodLoveLi

同事被大量裁員,很難找到下家。選擇降薪,總是能挺一挺就過去了。裁員的話,這裡面很多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還揹負著大量貸款。

@BirdFans

你這是從員工的角度想問題,而企業裁員是從公司利益出發的。如果降薪,就留不住優秀的人才,最後的結果是留下一批平庸的混子,公司還怎麼跟別人競爭?

@quenii

裁員是一次性解決問題。降薪一方面違法,另一方面並不會大幅降低支出。

克里斯托弗·T·斯坦頓(哈佛商學院)、傑森·山特維克和內森·賽格特(猶他大學)以及理查德·薩烏馬(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合作研究發現,當一個公司降低薪水時,表現最好的那些員工將會最先離開公司,並且往往會加入競爭對手的團隊,這反而會加劇公司的財政危機。

與之相反,如果公司選擇減少員工數量,領導層就可以掌握主動權,讓工作效率低的員工離開。

2018年以來全球貿易摩擦升級,外需減弱、內需不足,產業發展前景不明朗,不管夕陽型企業還是新興企業,都不得不對一些業務部門進行“關停並轉”,以達到優化自身業務結構的目的。

例如,三星宣佈關閉中國工廠,HTC宣佈暫時退出大陸手機業務,暴風體育裁員近50%,只保留財務、IT、技術等少數人員等等。

隨著資本市場迴歸理性,穩定的、現金流充足的,持續為企業帶來效益的業務就能成為未來企業經營出發點,而那些新興的、賣概念的,沒有盈利模式的業務將被砍掉。正如在WeWork上市失敗後,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國股票策略師邁克·威爾遜所說,“為沒有實現盈利的企業提供慷慨資金的日子已經結束了。”

那怎麼看待很多企業,一邊招聘一邊裁員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 通過平薪甚至降薪的方式,招攬到更優秀的人才,實現內部人員優化。

● 業務線調整,某些業務線裁員,某些業務線招聘。

● “裁掉會說的,招來會幹的”。某些員工在一家企業呆久了成為老油條,這些人呆在舒適區不思進取,降低企業效能。這時候,企業會將這些人“一鍋端”,而招來工作熱情高、效率高、業務水平高的“三高人群”。

技術與市場,“看得見的未來”

很多人認為,大量企業裁員也會使招聘市場面臨寒冬。不一定。

根據獵聘全球職業發展中心發佈的《2019年第三季度招聘趨勢調研報告》顯示,全國大部分地區招聘企業數量呈持平趨勢,約50%-60%。其中,華南地區的擴招佔比最多(24%),華東地區最少(16%)。

企业为什么选择裁员而不是降薪?

既然還在招聘,為什麼很多職場人感覺工作變得不好找呢?

招聘趨勢平穩,不代表需求崗位與員工的匹配度高

這份報告還顯示,企業對各崗位的需求順序為:業務類(37.1%>技術類(34.7%>運營類(13.3%>市場類(9.7%>行政類(5.3%),

這可以理解為業務崗位能直接給公司帶來利潤,而技術類崗位能為業務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巧合的是,無論企業規模大小、區域在哪,對於業務類和技術類的需求都很旺盛,比例均在30%-40%左右浮動。

企业为什么选择裁员而不是降薪?企业为什么选择裁员而不是降薪?

數據來源:獵聘大數據 | 2019年第三季度招聘趨勢調研報告

另外,根據中智諮詢《2019年應屆生招聘與激勵研究報告》,在不同類型崗位的應屆生中,2019年招聘需求增加的主要是技術、產品研發/開發、軟件開發及銷售類崗位

從熱門技術類碩士生的起薪標準來看,算法最高,其次為人工智能。近年來,人工智能類緊缺人才的年薪漲幅在20%以上,尤其是稀缺的博士生,其年薪漲幅高達30%。

由此可見,技術和市場這兩個崗位是“看得見的未來”。

一些企業已經意識到這個趨勢。近日,普華永道宣佈,將在全球推行一項稱為“New world. New skills.”的計劃,為期四年,投入金額累計

30億美金,幫助員工提升數字化技能,為數字化時代到來做好準備。

也許你會問,如果我沒有技術基礎、看統計就像看天書,也沒有銷售人的巧舌如簧、八面玲瓏,應該怎麼辦?特別是當我35歲上下時,到底能幹些什麼?

企业为什么选择裁员而不是降薪?

外在的危機是內在的動力

其實,35歲即失業是無稽之談。讓我們來看一下各個年齡層在35歲正在面臨什麼情況。

1960年出生的人,1995年時35。下崗潮,是90年代的一件大事,從1993到2001年,數千萬國營企業工人下崗,大批鄉鎮企業倒閉。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馮蘭瑞曾說過“九五期間,國內失業率可能達到一個驚人的數字”。

但下崗後,大批工人南下打工,湧入深圳、東莞。1996年的深圳,集體收入超過一億元,逐漸成為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區域製造業生產基地。不過,技能仍是一部分下崗工人的短板,”人”與”崗”無法實現精準匹配,導致一些下崗工人經歷了嚴重的找工難狀況。

這一切,隨著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發生改觀,失業潮轉向用工荒。另一方面,國有中小型企業轉為民間經營,一家家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也為下崗人員提供了新的工作機會。

1970年出生的人,

2005年時35。21世紀初,第一次互聯網泡沫破滅。微軟壟斷案宣判,微軟創單日最大跌幅,宣告著互聯網泡沫破裂的開端。高科技公司的股價開始下跌,新浪、搜狐、網易股價甚至一度破發。這讓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投資機構聞風喪膽,不敢給互聯網公司投資,導致無數靠融資活著的企業破產、倒閉。

能活下來的,在日後都成為巨頭

在2015年,中國網民首次過億,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互聯網大國。在這一年,百度登陸美股,馬雲創立淘寶網,馬化騰狙擊MSN。一種新的經濟業態在全國方興未艾,“草莽創業”成為潮流。這些人,都是邊折騰邊成長

1980年出生的人,2015

35。這一年,東莞將近4000家工廠倒閉,以電子行業為首的生產製造業企業成批量倒閉——諾基亞關閉東莞工廠,寶成搬遷東南亞,富士康設廠印度等等。中國產業轉型迫在眉睫,人才更新換代加速。東莞於2015年8月發佈了《東莞市高新技術企業“育苗造林”行動計劃》,大力扶持高科技產業發展。到2017年,東莞已為高新企業減免稅額約28.03億元。一方面高科技人才湧入,一二線城市產業洗牌,另外一方面工人返鄉就業,催生下沉市場。

從1960、1970、1980年生人的35歲可以看出——危機邊上,往往有銀色的光。一些產業衰落,一些產業興起。每一次危機背後,都有一股更強的力量崛起。

就個人而言,外在的危機也可以是內在的動力。面對挫折,有些人會繞著走,但其實你在這家企業遇到的挫折,如果不改變自己的做事態度、不提高職業技能、不會圓通與人相處,可能換一家企業也無濟於事。

反之,如果把挫折當成對自己的歷練,讓更強大的自己戰勝現在的自己,繼而提高自己能量層級,起起落落間,人生的曲線也可能不斷向上,最終構建出持續競爭力。

最後給大家提供一些小tips,以應對不確定的生存環境:

1. 分清裁員和優化的區別。很多企業在年底都會裁員10%左右,年年如是,這是一種正常的人員優化。因此,不用惶恐不安,天天處在焦慮中,彷彿企業要不行了。你只管在企業好好做事做人,即使業務線調整,公司也會留下能幹的人。

2. 不要抱著僥倖心理。其實大多數企業在裁員之前,都是有徵兆的,比如企業業務發展不利,員工很長時間沒有活兒幹。企業作為盈利性組織,不可能一直養著閒人。太閒了,就說明你不重要。這個世界,忙的人更忙,閒的人更閒在,而公司不會讓一個能“忙著”的人“閒著”。

3. 別說都行。都行意味著啥都不行。一些員工也許會說“公司讓我做啥我做啥,就是別讓我飄著”。其實,不是公司讓你做啥,而是你能做啥為公司帶來收益。只有提高自身競爭力,才能讓“活”不請自來。有些活非你不可,這時候,你就站穩腳跟,成為了公司中堅力量。

4. 承認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縮招”和“裁員”是企業發展正常的規律。即使有一天,你的工作、生活不如你所願,也要保持樂觀心態。很多人都是悲觀的樂觀主義者。悲觀,是短暫的情緒宣洩;樂觀,是對自身實力的肯定

5. 關注個人發展。也許有些人會說,我要深入一門,不斷鑽營,成為專家。這種情況是在你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什麼能帶給你收益情況下的選擇。注意這裡的關鍵詞,收益。如果一份工作不能滿足你基本生存需要,那麼堅持情懷不如順應潮流。

現如今,很多行業洗牌,原行業的經驗已經無用。馬雲曾說,不要去從事“能被機器輕易替代”的工作,那些僅僅通過重複性的練習就能習得的工作技能,在未來一定會被AI所取代。這時候,你必須果斷放棄第一曲線,通過不斷學習、探索新知,去挖掘第二曲線。 (完)

1. 21世紀經濟報道:8.2億人在捱餓!聯合國:去年非洲的飢餓水平上升近20%

2. 界面新聞.作者:Rachel Layne,翻譯:魯雨涵。公司困難時期是裁員還是降薪?研究發現還是裁員比較好

3. CMKT諮詢圈:普華永道用人標準大變!斥資200億緊急培訓員工,不會這項技能或被淘汰!

4. 騰訊網:今年畢業生有860萬人,而我居然一個人都招不到

5. 獵聘人才官:獵聘大數據 | 2018年第三季度招聘趨勢調研報告

6. 投資界:第一次中國互聯網創業泡沫:第一年,每天都可能死掉,第二年,每月都可能死掉,第三年每個季度都可能死掉|《中國創投簡史》

本文由混沌創新評論出品,轉載請聯繫授權。部分圖片源自pexels.com、unsplash.com。撰稿:蔚藍的海。版式:JY.Y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