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士兵衣服上有的寫著“兵”有的寫著“勇”二者有什麼區別


大辮子清朝劇一直都是霸佔著熒屏,裡面當然也少不了清朝士兵的出現,很多細心的人發現,在這些士兵的衣服上,有的寫著“兵”字,有的寫著“勇”字,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先來說說“兵”,“兵”是清朝的常備武裝力量,包含了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最初全部是由滿人組成的,隨著後來隨著地盤的擴大,慢慢也招一些蒙古的僱傭兵和漢人。由此組成了大清帝國最基本的軍事力量。後來為了彌補八旗軍的不足就建立了漢人組成的軍隊,他們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所以被稱為綠營兵。

這兩大部隊的都是為了保家衛國,但是八旗軍更加朝廷倚重。一般來說,戍守京師的八旗軍,他們是國家的精銳部位,維護著京師的安全;而綠營兵確實遍佈全國各地,數量要比八旗軍多得多。一般來說我們在影視劇裡看到的浩浩蕩蕩討伐敵人的大軍都是綠營兵。


順治以後,綠營兵的地位開始漸漸的上升,到了康熙年間,講究以和為貴,於是軍備廢弛,萎靡不振,很多八旗士兵開始養花逗鳥,甚至抽上了大煙,走進了青樓。結果到了三潘起事時臨陣磨槍,但卻難振軍偉和武力,其實平定三藩之亂的頭功要歸為綠營軍。

“勇”也是兵的一種,在 雍正和乾隆年間,發生戰事如果八旗兵和綠營兵不夠用,就會“就地取材”臨時徵兵,等戰爭結束這些軍隊就會集散,其實“勇”並不是國家正式的士兵。一直到了太平天國時,曾國藩才將非正式的鄉勇該為練勇,這就是後來的湘軍,並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從那以後“勇”上位取代了“兵”成為國家正規軍的主力。

勇營雖然是拿著國家餉糧,但是他們確實私募武裝,屬於“兵為將有”,這些士兵和軍官只忠於自己的長官,並不會直接效忠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