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就算哭出聲,也沒人留意,這就是《少年的你》

這是一部沒加太多糖的青春類電影

很多人不是沒有在十七八歲嘗過辛辣的味道,只是選擇了去遺忘,當我們現在看這部周冬雨、易烊千璽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彷彿就會喚醒曾經那段埋藏在腦海深處的記憶。

一個普通不能在普通的女孩陳念(周冬雨 飾),不善於交友,完全沉浸在學習中,冷漠、憂鬱。

別怕,就算哭出聲,也沒人留意,這就是《少年的你》

一個天生放浪不羈的小混混小北(易烊千璽 飾),很善於交狐朋狗友,孤單,迷茫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別怕,就算哭出聲,也沒人留意,這就是《少年的你》

一次偶然事件,小北被欺負,僅僅的路過的陳念選擇了報警,他們素不相識,在成人的世界,能夠做出這樣的選擇在正常不過了,坦白講,記得我十七八歲的時候,如果看到路邊有個不認識的人被欺負,第一反應就是繞開走。

小北能夠選擇報警有兩個誘因,其一是家庭因素,單親家庭媽媽對她的關心也不過浮於表面,她不得不尋找更有效的方式保護自己,其二便是她在學校親眼目睹了一個女孩跳樓,這個女孩跳樓的原因就是被他人欺負,也就是所說的校園霸凌。

別怕,就算哭出聲,也沒人留意,這就是《少年的你》

兩個原因讓她有了給陌生人報警的做法,她不想在看見有人以這種方式受傷。

一個普通的好學生,一個常年混跡的社會上的小男孩,在很多人的眼裡,看完這部電影想當然的認為他們之間產生的是愛情,其實我很誠實地想說,這就是男女間的純友誼,在十七八歲孩子之間產生的友誼。

如果這是愛情,李念最後就會選擇等待而不是和小北一起承擔罪責,可能我也是以一個成人的眼光看待他們吧,才會有這樣的結論。

電影充斥了霸凌,反抗,懸疑的色彩,《少年的你》像一個多面體結構,它總有你符合的你口味的一面。

別怕,就算哭出聲,也沒人留意,這就是《少年的你》

那麼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什麼呢?(有劇透)

說起來很簡單,細想卻很複雜

其實就是陳念念目睹了身邊的同學被欺負後自殺跳樓,自己也被牽連,進而認識了小北,在人生這片汪洋大海中,兩片孤單的葉子彼此遇見,各取所需,陳念希望有個人在身後保護她,小北渴望有一個人真正會關心他,他們在度過了一段相對開心的時光。

別怕,就算哭出聲,也沒人留意,這就是《少年的你》

轉折點就是陳念失手殺了魏萊,小北為了幫助陳念能夠順利高考,他選擇了用自己的方式頂罪,這與電影《嫌疑人×的獻身》使用的技巧基本有九成相似,只不過那個是大人的世界觀,而這個是孩子的世界。

最後謊言被識破,兩人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電影中有兩段劇情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我幫你搞定視頻,你答應不報警,這樣大家都可以放下了,就當什麼都沒發生過,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嘛”

這是魏萊當晚和陳念說的最後一句話,而這劇話卻也激起了她的憤怒,在十七八歲孩子的世界,認為一切都可以交易,這不是七八歲的時候,兩個孩子今天吵架明天和好的時候,人總是要變也會成長,當一個人以高姿態教育對方活在當下的時候,這莫名的炫耀只會帶來更多的仇恨。

別怕,就算哭出聲,也沒人留意,這就是《少年的你》

我還沒有成年,不會判得太重,等你大學畢業,我應該就出來了”

這是小北被抓走之前告訴陳唸的一句話

聽完這句話真是細極思恐,知道他們“殺人了”,因為一句還沒有成年好像這一切就沒有什麼事了,只要沒有成年,就不會把他們變得很糟。

我承認電影中魏萊等人對陳唸的存在校園霸凌的,但是最後魏萊之死不也是另一種校園霸凌嗎?為什麼校園霸凌有恃無恐,歸根到底就是這句臺詞“我沒有成年”。

別怕,就算哭出聲,也沒人留意,這就是《少年的你》

別怕,就算哭出聲,也沒人留意,這就是《少年的你》

電影很壓抑,看到最後也讓我分不清楚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回想自己的過往,從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親眼看見過無數次校園門口有霸凌行為,好像這就是孩子表達不滿和憤怒的唯一方式,不計後果與得失,有的想要劫錢有的卻要顯示出自己所謂的地位,歸根到底,校園霸凌有時候就是大魚吃小魚,人多欺負人少。

看完電影想想曾經經歷的校園霸凌事件,誰都會後怕,但是時至今日,想象那個時候,就算我們在害怕,害怕到哭喊出聲音,也沒人注意,那些熟悉的陌生人也只會等你哭完,繼續“活在當下”了,著不就是“少年的你”嗎?

別怕,就算哭出聲,也沒人留意,這就是《少年的你》

現在回想起來沒有被校園霸凌改變人生走向,也是真的很幸運。

在電影院看完這部電影也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現場的觀眾沒有笑聲,也沒有對電影中情節的討論,稍微吵鬧的進場,悄無聲息地離場,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全場幾乎沒有其他聲響,《少牛的你》充斥的壓抑讓人沒有辦法和別人分享,就算曾經我們目睹或親身經歷過和電影中人物一樣的事件,也很不情願去回想。

別怕,就算哭出聲,也沒人留意,這就是《少年的你》

那些曾經的傷疤好了真想把疼也忘掉,回憶那些傷疤的時候感覺自己真的很帥,但是夜晚做噩夢的自己卻很狼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