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鄉村振興新藍圖

繪就鄉村振興新藍圖

專訪穆稜市馬橋河鎮鎮長李軍遠

■馬橋河鎮素有開放的邊陲重鎮、石材之鄉、產業名鎮之稱,龍江絲路帶上的一顆耀眼明珠。位於穆稜市東南部,地處綏芬河、牡丹江、雞西1小時經濟圈的“金三角”核心地帶,與俄羅斯交界,邊境線5.6公里,國道G10、G331在此交匯,原綏濱鐵路橫亙東西,是新興的沿邊開放重鎮。

繪就鄉村振興新藍圖

繪就鄉村振興新藍圖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560.1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和4個森工林場,境內耕地面積25.4萬畝,林地面積18.6萬畝,總人口3.1萬人。

■馬橋河是穆稜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清代屬寧古塔副都統管轄。1882年(清朝光緒八年),招募墾荒時設屯,以河得名,始稱馬橋河。

繪就鄉村振興新藍圖

初夏時節,滿目青山掩映下的馬橋河鎮,清澈的母親河——馬橋河穿鎮而過,給了這片土地帶來了勃勃生機。

農民的生活,在40多年間發生了一系列具有劃時代和里程碑的意義變化。一項項惠農政策,一個個生動的幸福故事,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正在這裡舒展開來。

龍穆雪鵝養殖示範園區、西河純糧陳釀、永安嘉實生態採摘、北盛秸稈顆粒等項目投產運營,年產10000噸連續玄武岩纖維、天恆飼料、嘉欣固體顆粒等項目正在有序推進,為做大鎮域經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站在新的起點,馬橋河鎮該如何抓住新的機遇,發揮自身優勢,促進馬橋河鎮各項社會事業保持健康長足發展呢?“追夢·鄉村行”報道組記者一行,走進了馬橋河鎮,採訪了鎮長李軍遠。

留住土地這個“根”

“非常感謝牡丹江新聞媒體對馬橋河鎮發展的關心、關注。”

見到李軍遠鎮長,他一邊與記者握手,一邊讓工作人員安排鄉村的採訪行程。

作為鎮長,抓農村振興,要緊緊圍繞鎮黨委制定的方針工作,心無旁騖,用“釘釘子”精神,把各項工作抓細、抓實、抓出成效。

他說,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不能離開土地,去搞高大上的產業。

事實上,馬橋河鎮建設的千畝“綏農4號”大豆品種繁育基地、幸福村高粱、紅小豆種植基地、楊木村紅高粱種植基地、石門子村甜玉米種植示範基地、戰勝村優質小麥種植基地、北盛和山東有機循環農業示範區,正是圍繞土地,農作物闖出了名。

看似“不走尋常路”的雜糧借“網”亮相,一夜之間就成了“網紅”。

曾經一度遭遇種植銷售“滑鐵盧”的大豆,也漸漸成了受人追捧的“金豆子”。

目前,馬橋河是穆稜市唯一僅存1000畝綠色小麥生產基地的鄉鎮,形成了產業鏈,銷路特別好。紅高粱基地也落地開花結果。據瞭解,楊木村是主產基地,1200畝的高粱訂單農業,不僅解決了一家酒業需求,農民也實現了增收。

採訪中,李軍遠說,能有現在的成就,是幾屆領導班子一茬接一茬,茬茬鼓勁兒,接力棒一棒接一棒,棒棒加油乾的結果。

今年,馬橋河農業種植以市場需求作為目標,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由數量優先向數量、質量、訂單和效益傾斜,著力發展高附加值、高品質綠色農產品。

特色養殖繪就鄉村新藍圖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習近平總書記為鄉村發展指明瞭方向!”李軍遠對總書記的話深有感觸。他說,保護好生態環境,才是普惠民生最大的福祉,馬橋河鎮鄉村振興建設一定因地制宜,絕不追求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盲目發展。

有這樣的發展理念和戰略,馬橋河鎮把著力點盯在了打造生態農業、發展綠色養殖產業上。

說起綠色農業,李軍遠如數家珍。

位於馬橋河鎮進步村,總投資2000萬元,基地佔地面積4.6萬平方米的16棟雪鵝養殖大棚,去年第一批鵝苗正式投入運營。待項目整體運營後,預計年出欄雪鵝可達10萬隻,同時,可安排一批土地流轉後的農民就業。

“產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養殖基地建設及產業化發展,輻射帶動了周邊群眾走上增收致富路。

“一個產業,能帶動一方經濟。”在李軍遠看來,農民有錢掙,有幸福感和獲得感,划算。

繼雪鵝養殖基地後,馬橋河鎮又積極整合10萬頭生豬養殖場資源,有序推進生豬養殖產業發展。目前,肉牛產業已經發展規模養殖戶兩戶,打造石門子村、幸福村兩個養牛專業村,計劃帶動全鎮肉牛存欄量達到8000頭。

如今,馬橋河鎮班子成員達成一個共識,即瞄準沿邊開放重點鎮、新型建材產業鎮、現代農業示範鎮、文旅融合特色鎮、環境優美園林鎮五大定位,積極拓寬當地群眾增收渠道,爭取開闢一條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補齊鄉鎮工業短板

“鄉村振興,工業是短板。”採訪中,李軍遠並不迴避這個事實。

他說:“農民的根基在土地,可也不能只守著這青山綠水,向一畝三分田要效益。”

於是,在穆稜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馬橋河鎮一個堅持產業立鎮、項目興鎮的大膽嘗試浮出水面。

李軍遠告訴記者,馬橋河鎮有玄武岩、珍珠岩、沸石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素有“石材之鄉”的美譽。現在已有建材園區及大項目落戶鎮裡,依託這兩大優勢,今年要進一步盤活資產,走外引內聯的路子,加大項目招引力度,加速形成產業集群,補上了鄉鎮工業發展的短板。

數據顯示,年產10000立方米地板基材、綠源堂小麥深加工、永安村鉛筆板等5個新開工項目已經進入預熱期。

年產10000噸連續玄武岩纖維、小麥精深加工兩個復開工項目建設正在有序推進。同時,正在跟蹤服務的有黑龍江吉安能源成品油庫、臨沂生物質鍋爐、日照鋁錠、延吉秸稈顆粒、天祥建材5個重點意向項目。

說著,李軍遠拿過手頭上的一份資料,指著上面年產60萬噸水泥項目說:“2018年,僅這一個項目,就為鎮拉動近200萬元的稅收。”

“我再給你們講講年產10000噸玄武岩纖維項目,這玄武岩是馬橋河鎮‘特產’,儲量在5億噸。或許有人會說,不就是火山岩的石頭嗎?那可就錯了。玄武岩經過深加工,產品可應用於航空航天、橋樑建築、防彈服等領域。玄一點說,項目上馬後,它的絲比鋼筋指標要好上百倍,也許還不止。將來橋樑工程、樓房建築等領域完全可取代鋼筋。這個項目得到了牡丹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

目前,年產10000噸玄武岩纖維項目完成了註冊,辦公樓、廠房改造去年就投入500萬元,前期預計上兩條生產線。

田間搞扶貧 炕頭拉家常

“鎮長,這一隻雞和一隻大鵝,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不然我給你送到你辦公室去。”說起這事,李軍遠還沉浸在感動中。

原來,董建秀是鎮上有名的困難戶,愛人去世後,她與患抑鬱症的大兒子和智力殘疾的二兒子生活,作為幫扶對象,李軍遠還真沒少費腦筋。不管逢年過節還是平常,每次和鎮工作人員來到她家,都帶來米麵油看望,每次都要坐在炕頭上幫這一家人想脫貧辦法。

後來李軍遠發現,僅靠捐助和低保解決不了一家人的根本問題。

經過與村委會商量,決定讓她一邊種地,一邊發展養殖,雞苗和鵝苗都是大家幫助湊的,沒想到一年下來,一家人的溫飽問題解決了,這讓一家人看到了希望。隨後,他又找到林業部門,給董建秀的二兒子安排到了林業管護員的崗位上。

李軍遠說,現在的百姓要求其實很簡單,你只要給他們做點兒事,哪怕針鼻大的事兒,百姓都會發自內心地感激你。

“不一定下村就能聽到農民心中的實話。”每次只要李軍遠下村回鎮上,車上有空位,他必須捎上一程,就是這麼小小的舉動,不僅拉近了幹群距離,還能聽到農民心窩兒裡的事兒。

今年,馬橋河鎮提出了全鎮32戶72人全部脫貧的目標,也提出了一個硬槓槓,那就是對脫貧戶,要緊盯不放,摘帽不摘政策,退出不退幫扶,脫貧不脫監管。堅持“扶智”“扶志”相結合,以此來鞏固脫貧成果。

“如果不坐在老百姓的炕頭上,喝著帶油性味的白開水,咋能瞭解到脫貧後的農民再想什麼?”李軍遠說,“我們已經走在全面奔小康的路上,今年還會有很大的變化,等明年你們再來,你們會用‘驚歎’一詞來形容!”

李鳳清 晨報融媒體首席記者 崔浩 記者 楊雪松 張振強 李學斌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