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谱发展曲 “两资”促开绚丽花

同心共谱发展曲 “两资”促开绚丽花

我市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孙振宇 摄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省两项资金(民族地区开发资金和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设立40周年,“两项资金”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 省政府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项资金,其投向几乎涵盖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近年来,“两项资金”中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在雅安市的持续投入,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为充分展示“两项资金”设立40周年,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给雅安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给少数民族群众带来的实惠,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动力。雅安日报将推出“两项资金发展成就”系列报道,陆续对“两项资金”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推动民生改善、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报道。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活力的热土,自然风光雄奇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树一帜、生态环境清新静雅、各民族群众同气连枝;这是一方团结进步发展的家园,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百姓幸福……

同心共谱发展曲 “两资”促开绚丽花

汉源县小堡藏族彝族乡解放村彝族火把节活动现场

全市8万少数民族群众、 39个民族兄弟姊妹团结奋斗、守望相助。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雅安多民族交错杂居,文化多元交融,经济相互依存,情感兴衰共荣的特有市情,也决定了民族发展进步,在雅安全局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山水之间,一条条新建的道路连接内外;一排排富有特色的新房,居住着万千群众;一所所现代化校园,书声琅琅,孩童穿梭,相映成趣;一个个大棚内各类果蔬相继成熟……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记录着雅安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

长期以来,雅安市民族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民族宗教委、省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办的大力支持下,以民族乡村民生改善为重点, 持续投入民族工作专项发展资金,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成为民族地区惠民生的“源头活水”,为雅安民族乡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稳定,民族团结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助推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起到了特殊作用,书写了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的精彩篇章。

一条路串接村民心 民族乡村发展有盼头

深秋的古路村,群山巍巍,河水滔滔。

20日8点多,阳光才从后面的山峦里亮起,地里一尺多高的蔬菜,变得光亮起来。该村地处国家地质公园大渡河大峡谷悬崖上,四面千仞绝壁,山下是蜿蜒清碧的大渡河,风景很美,但是道路之难难于上青天,“百步九折萦岩峦,猿猱欲度愁攀援”,可谓是古路村的最好写照。

这里海拔1000多米高,有400多名村民居住,83岁的申国伦(彝族)坐在自家门前,看着儿孙们忙着修建新房。对于过去几年村子的变化,一辈子都住在村里的老人感受很深:“山还是这个山,但是村子却不一样,人就更不一样了。我之前根本不敢相信,还能看到村子里用上摩托车、三轮车。”

同心共谱发展曲 “两资”促开绚丽花

汉源县片马彝族乡富银村通村公路硬化

在山顶的索道口,53岁的古路村三组村民申绍华(彝族)正和亲朋好友一起将自家建房所需的水泥砖,从货运索道上搬到三轮车上。这些材料都将通过三轮车运到一公里外。“以前是人背、用马驮,辛苦一天最多来回两趟,现在用货物索道运,到村里再用三轮车运,一次就比一个人十几天背得还多,方便得很。”村民申其友告诉记者。

在申国伦心里,以前的古路村需要通过木头梯子和藤蔓才能和外界相连。后来村里人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小路,最窄处只有几十厘米宽。这条路因为可以通行骡马,也叫“骡马道”。踏着这条骡马道,村民们一直在这里繁衍生息。村民给记者算了笔账:“一块空心砖在山下2.5元,运到山上需要开销5元,建房成本至少翻一倍。”

这些纯朴的彝家村民,在重复祖辈贫困、落后生活的同时,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摆脱贫困与落后的强烈心声。

路,关系着古路村脱贫攻坚的成败。

路,又是摆在古路村发展面前的拦路虎。

在古路村修路有“三高”:建设成本高、投资数额高、技术难度高。但在脱贫路上,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古路村不能“缺席”。

“十二五”期间,省民族宗教委、省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办于2009年、2014年两次向古路村投入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共45万元,用于改善全村群众的出行条件和安全饮水。

2009年,相关部门将20万元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划拨到古路村,用于该村4公里简易栈道加宽整治硬化,这真是乐坏了全村寨老小,大到80岁高龄,小到10多岁青年,一齐上阵,只为修路而来。在村党支部书记骆云莲的带领下,大家风风火火地开干。

拉防滑纹、切伸缩缝、灌沥青……这些修路工程中专业的词语,在山峦起伏的古路村,一下成了村民们的日常用语。

走在这条千仞绝壁,空气清新的大道上,随处可见村民铲沙、打混凝土,偶尔在清幽的山间还能听见悠扬的歌声。村民甘绍方(彝族)天生一副好嗓音,大家都喜欢他,干活累了,便有人喊:“老甘,来一个,整一段,大家乐呵乐呵……”

欢声笑语中,4公里栈道加宽整治工程40余天如期完成。这条幸福小康路已然向期盼着它的乡亲们“走”来。

2014年,相关部门又安排了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用于该村水利工程,既可完善生活用水设施,又可解决产业用水的问题。“当时全村5个组村民居住分散,项目工程要从耕地、荒林、栈道中通过,不仅增加工程难度,而且增加工程建设费用。”骆云莲告诉记者,为了保证项目资金的长期效益和按时完成建设任务,村“两委”集思广益,因地制宜采取耕地里、荒林中深埋,栈道中往岩里凿道后用水泥覆盖不影响行人安全、不占栈道路面、不影响美观、便于保洁的方式实施。

穿越山峦通往山外的一条条道路,铺设出民族群众奔小康的金光大道;点缀在山间屋后的一个个蓄水池,让民族同胞再次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而今,“古路村”的村民奔忙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村民兰绍林(彝族)成了专业种植人,核桃给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方正全(彝族)成了职业养蜂人,养蜂给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李其学(彝族)发挥自己厨艺特长,办起了特色农家乐……

奇特的地质景观以及3000亩核桃、1000亩花椒,郁郁葱葱的绿色产业,古朴的民风,每年吸引5万余人次游客观光、游览,农副产品乘空中索道、日常用品村内购置,现代气息悄悄融入百姓生活中。

在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和各项惠农政策的照耀下,在全民同心绘就中国梦的征途中,古路村正在变成人间仙境。

“卷起裤管、甩开膀子,现在古路村的老百姓正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决心为美好的未来奋斗,感恩奋进已经深深铭刻在每个人心里。”骆云莲说。

要致富,先修路。石棉县挖角彝族藏族乡勤劳村利用民族专项资金修建了一条致富路。

“有了这条路,原本要花2个多小时的山路现在只需要20多分钟。”2018年深秋一个清晨,在挖角彝族藏族乡大渡河畔一条全新的通组公路上,不少村民相互打着招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条公路连接着挖角彝族藏族乡挖角村4组与省道217线,蜿蜒曲折地盘在高山上。

该项目实施地点为省道217线至挖角村4组农户聚居地,全长1.6公里,宽3.5米,混凝土路面。总投资39万元,其中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25万元。项目于2011年10月动工,2012年2月完工。

道路通,百业兴。项目实施后,消除了因交通不便而造成的致富瓶颈问题,公路沿线发展了260多亩枇杷和40多亩黄果柑,产业管理更加轻松和便利,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到外地,勤劳村环线道路的建成促进了该村产业发展,各族群众的收入大幅增加。

“以前下雨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现在好多了。”太平村4组村民毛连富说,从去年修建勤劳村产业环线以来,通村道路得到硬化,出行状况改善,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走出家门,一睹产业环线上美丽夜色。

今年清明节,勤劳村村民李文芳忙得不亦乐乎,因为她家有7亩黄果柑。过去,大樱桃、苹果等水果上市的夏秋季节,才是她家最忙的时候,但今年春季,也是李文芳家的丰收季。

“勤劳村产业环线修到了家门口,发展旅游的机遇来了。”李文芳说,去年年初,她和家人将自家民房改造成了农家乐,走上了农旅融合发展路。

“冬天晒太阳、春天赏花、夏天避暑、秋天摘果,一年四季为游客提供不同体验。”李文芳的农家乐,观景位置好,乡间景色尽收眼底,游人送走一批,又迎来一批,这极大坚定了全家人吃“旅游饭”的信心。

同心共谱发展曲 “两资”促开绚丽花

汉源县古路村村民齐心硬化骡马道

“两项资金”撬动产业发展 石窝窝种出“金果果”

4年前,一笔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改变了一个省级贫困村的落后面貌,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催生了一个村年产值达二十万元的干果产业。这个村就是汉源县片马彝族乡然莫村。

今年盛夏,记者走进汉源县片马彝族乡然莫村,满眼都是绿色,处处散发着绿色发展的气息。

远眺然莫村,绿树成荫;近看,果实累累,微风轻扶,绿叶抖动。这里沟壑山岭被一片浓绿覆盖,一片片核桃林起伏连绵,果实累累的核桃林下,不时可听到村民的谈笑声,为这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增添了生动的喜乐氛围。

记者踩着高低不平的山路,迎着呼呼作响的山风,眼前呈现着一山又一山的核桃树,树叶间,如同乒乓球大小的核桃果,随着树叶在风中起舞,两三个一簇、四五个一枝。

记者见到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成刚时,他正在招呼村里的核桃种植户到乡政府听讲座:“赶紧走,今天晚上的讲座7点就开始了,县上的专家给我们讲核桃落叶落果的防治,迟了小心没有座位。”

同心共谱发展曲 “两资”促开绚丽花

汉源县片马彝族乡然莫村村民何德发积极发展产业

“这样的培训去年也开展过,听说核桃树长得太繁会影响挂果,去年年底村上便请来了‘土专家’帮忙剪枝。”种植户李国松告诉记者,过去他也不懂技术,通过不断学习加上农技人员的上门服务,他家的核桃挂果情况较往年逐步好转。

培训当晚,记者看到李国松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技术要领,重点地方还画了不少圈圈。“重点是防虫害和剪枝,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现在掌握了不少核桃的田间管理技术。”李国松说。

李国松在然莫村种植核桃较早,5年前,他以每亩每年100元的价格流转了本村200亩核桃园50年经营权,由于当初不懂技术,管理粗放,核桃收益不高。自从掌握了嫁接、改造和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后,一些营养不良的核桃树重新焕发生机。

“今年核桃产量已经突破2000公斤,产值4万元左右。”李国松说,他还要扩大规模,不断把核桃产业做大,带动更多农户走上致富路。

这只是然莫村“两资”项目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两资”项目的实施改变了村民的人居环境,提升了村寨的产业生产水平,拓宽了群众致富增收的渠道。

昔日然莫村耕地全是砂地,主要种植玉米、洋芋、苦荞等传统农作物。冬天耕地全裸,大风不断,沙尘满天;外出全靠一条羊肠小道;生产生活必需品全靠人背马驮,是典型的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村寨。

乡党委政府结合全乡栽种核桃的经验和然莫村起步晚、群众苦盼增收、期望见效快等情况,在产业大会战中,作出了全县率先从外地购买大树试栽的大胆决定。

购买水泥、钢管、核桃树等建设物资的资金从何而来?没有资金,一切都是空谈。

按照脱贫规划和民生需求,市、县民宗局通过调查、论证,决定把“两项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有了资金,然莫村村“两委”发动村民自带干粮,投工投劳,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在荒山上建起一个设施较为完善的标准化核桃园。

通过建设核桃园,为村民提供了核桃种植技术培训。村民从不想种到主动种,从不会种到成为种植核桃的行家里手……观念一变天地宽,昔日秃岭荒坡变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如今,村美、民富、产业旺正是该村实施“两资”项目助力脱贫攻坚的真实写照。

一个支柱产业仅靠民族资金的投入是不够的。如何发挥民族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整合其它资金的投入是关键。

近年来,我市民宗部门先后两次投入专项资金50万元,改善全村基础设施条件。资金下达后,时任村“两委”成员以为民办实事、为全村谋发展的初心和勇气,自掏腰包垫起燃油费,通过熟人租到低价费用的机具,带领村民投工投劳,完成新建、维修通村公路5公里,硬化通组公路1.1公里。民族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撬动整合交通建设资金,为该村硬化通村公路、过境公路共20余公里。

国庆节前夕,7组村民何德发和年近八旬的母亲刘秀英在灶台前忙着准备招待亲友的食物。灶炉里柴火正旺,厨房里却没有一丝烟雾。“这是节能灶,烟雾都通过排气口吸到烟囱里排出去了。”何德发说。

“2013年到2015年,然莫村修通20公里的机耕道,2016年又硬化了3.5公里的通组公路。”然莫村第一书记常学强说,“路通了,产业才好发展。后来,我市民宗等部门又先后投入120万元专项资金,硬化了全村通组公路1.2公里,建彝族特色村寨大门1座,完善饮水设施,同时发展核桃、花椒等种植项目。

何德发说,以前靠自己背肥去地里,来回一趟要跑半个多小时,现在三轮摩托车可以直接开到地里。

路通了,以前卖不出去的土豆,因为生态种植、口感好,成了外面商贩的抢手货。去年,何德发家一亩地里的土豆,就净收入3000多元。

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荒山变果林,如今的然莫村,碧绿的青菜、白菜、萝卜、豌豆、玉米、四季豆等原生态蔬菜、核桃树、花椒树、果林遍布乡间,交通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与对岸万坪村核桃产业、相邻茶林村的山林资源和高山农业、片马村的彝家风情浑然一体,绘就了一幅全县乡村观光农业产业的绝美画卷。

而今,然莫村从“精准脱贫”转入“乡村振兴奔小康”。

成效的取得与严格科学的管理分不开,多年来,我市民宗部门高度重视“两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按照“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竞争助力、效益优先,专款专户、县乡配套,公示公开、审计监管,严格标准、狠抓质量”的原则,规范项目实施,规范资金管理使用。

饮水工程暖人心 民族群众感恩党

20日中午,荥经县民建彝族乡大坪村。彝族村民李木支哈拧开水龙头,用自来水做饭。

“以前家里吃的水,卫生不敢保证,每次烧水,水垢都特别多。”荥经县民建彝族乡大坪村彝族村民李木支哈说,“安装自来水后,家里也买了洗衣机,再也不需要背着衣服到小沟里去洗了。”

“没通自来水前,一到旱季就得上山找泉眼,找到后就一担担挑水吃。”李木支哈说。

同心共谱发展曲 “两资”促开绚丽花

荥经县民建彝族乡大坪村新貌

每年降雨量虽不少,但地下水流失严重,难以蓄水,“缺水”成为制约当地老百姓生产发展和改善生活的一大瓶颈。

为破解“有水难存”“无水可蓄”的难题,当地相关部门找准“病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以水兴农,以水兴村。

得益于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等民族工作专项资金的投入,大坪山饮水工程项目于2014年7月动工,2015年3月底完工。工程验收当天,年迈的老阿婆穿着节日的盛装、手捧着清亮的山泉水,眼含激动的泪花连声说着“感恩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

“我们还争取到了修公路的资金,现在,每家基本都有摩托车,普通面包车我们村子里也有30来辆。”村民王福举说。

“这条路修好后,村民都很高兴!” 说起这条路,王福举非常开心。

如今,走进大坪村,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个新村,所带给大家的一种“民族团结、开放融合、感恩向上、和谐稳定”的社会新风尚。

富含民族特色的红顶米黄色墙身的砖瓦房,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

整洁、干净的水泥路上,迎面走来的彝族村民,身着艳丽彝族服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宽敞、明亮的民俗文化坝子上,极具民族特色的彝族歌谣唱出了幸福、喜悦和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

而这个充满幸福感的彝族新村,和“两项资金”项目的实施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两项资金”拾遗补缺 助推民族乡村经济发展

一滴水可以映射太阳的光芒。

近年来,在省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的支持、各族干部群众的矢志奋斗下,我市民族乡村不断提升速度、缩短“差距”、补齐“短板”。 市民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两资项目”,一方面聚焦其他建设资金暂时不能顾及的民生项目,另一方面注重统筹整合,精准发力,有效助推,努力做到“四两拨千斤”,最大化发挥“两项资金”的积极作用。

这是一张张充满幸福的笑脸——

宝兴县硗碛藏族乡。依托旅游业,全乡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冰箱、电视机、洗衣机成了许多家庭的“标配”。抚今追昔,村民们很是感慨:“即使是过去这里最富有的人,也没有现在的一般村民幸福。”

那是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赞扬——

同心共谱发展曲 “两资”促开绚丽花

建成后的石棉县安顺彝族乡麂子坪村一二组硬化道路

石棉县蟹螺藏族乡。“90年代,村里还不通电,不通自来水,村里的土路,骡马一过尘土飞扬。现如今政策越来越好,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家家户户通了电,通了水,柏油马路直接修到了田边上。”村民王志全说。

民族工作专项资金项目还在实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呈现……

手足相亲,团结和睦,是雅安各族父老乡亲恪守传承的民族情缘。

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是雅安各族兄弟姐妹齐声高唱的团结乐章。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