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簡介----梅州

梅州,廣東省省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部與福建省龍巖市和漳州市接壤,南部與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市毗鄰,西部與河源市接壤,北部與江西省贛州市相連。

城市簡介----梅州

梅州是粵閩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廣東文化旅遊特色區、也是廣東省的重要電力基地之一。梅州地勢北高南低,兼有臺地、丘陵、山地、階地和平原五大類地貌類型,面積15876.06平方公里,下轄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2區1市5縣,2018年末戶籍人口為543.79萬人。同時也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達700多萬。 也是港澳臺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而臺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2013年10月13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中國國內唯一的移民紀念項目——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在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正式落成。同時,世界客僑移民展覽館也開館迎客。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 ,被譽為“世界客都”,同時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自駕遊最佳目的地、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誌城市、廣東首個宜居城鄉示範城市。

城市簡介----梅州

歷史沿革

古代屬海陽縣,南齊永明元年(483年)析海陽縣設程鄉縣,隋 唐屬潮陽郡。

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亦即後晉開運二年,程鄉升為敬州,領程鄉縣。這是梅州州治設立的起始。”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梅州”的名稱即始於此 。

宋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以程鄉縣隸潮州;元豐五年(1082),梅州復置,仍理程鄉縣,屬廣南東路;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潮州;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理程鄉縣,屬廣南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梅州為“梅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為梅州,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慰使司;元貞元年(1295),隸屬潮州路;延佑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使司,均只領一程鄉縣。

城市簡介----梅州

明洪武二年(1369),廢州為程鄉縣,隸潮州。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為“嘉應州”,隸屬廣東省。轄地包括程鄉、平遠、鎮平及以前為惠州府所統的興寧、長樂五縣,稱為“嘉應五屬”。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複名梅州。

民國3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

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1月26日,設置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轄今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共7區(市/縣);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劃分為惠陽、汕頭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3月,原梅縣所轄之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梅縣地區轄7縣1市;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併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現在代碼:441400

),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轄今梅江區、梅縣區、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代管興寧市(縣級) 。[5]

城市簡介----梅州

2013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同意梅州市撤銷梅縣,從此梅縣結束了縣治,設立梅州市梅縣區。 梅州市轄今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2區1市5縣。

行政區劃

至2018年梅州市轄2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地理環境

境域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粵東北部地區,東部與福建省武平縣、上杭縣、永定縣、平和縣交界,南部與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和饒平縣、揭陽市揭東區和揭西縣、汕尾市陸河縣毗鄰,西部與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和紫金縣接壤,北部與江西省尋烏縣相連。介於東經115°18′至116°56′,北緯23°23′至24°56′之間。市中心為於東經116度6分,北緯24度33分。全市行政面積1.5925萬平方公里 。

城市簡介----梅州

地質

梅州市地質構造比較複雜,主要由花崗岩、噴出巖、變質岩、砂頁岩、紅色巖和灰巖六大岩石構成臺地、丘陵、山地、階地和平原五大類地貌類型。全市山地面積佔24.3%;丘陵及臺地、階地面積佔56.6%;平原面積佔13.7%;河流和水庫等水面積佔5.4% 。

地貌

山脈

梅州市境地處五嶺山脈以南,地勢北高南低,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脈、蓮花山脈、鳳凰山脈等三列山脈組成。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140多座,其中位於豐順縣的銅鼓嶂海拔1560米,是梅州第一高峰 。

盆地

梅州境內主要盆地有興寧盆地,面積約400平方公里; 梅江盆地,面積110平方公里;蕉嶺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湯坑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 。

氣候

城市簡介----梅州

梅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氣候區的過渡地帶。以大埔縣茶陽經梅縣區鬆口、蕉嶺縣蕉城、平遠縣石正、興寧市崗背為分界線,平遠縣、蕉嶺縣、梅縣區北部為中亞熱帶氣候區,五華縣、興寧市、大埔縣和平遠縣、蕉嶺縣、梅縣區南部為南亞熱帶區 。

2018年梅州市各縣(市、區)年平均氣溫在21.2~22.3℃之間,全市平均為21.7℃,比歷年平均(指1971-2000年平均值,下同)偏高0.7℃,較上年上升0.7℃。年內2、5、8、9、10月平均氣溫比歷史同期偏高,1、11月偏低,其餘各月屬正常。其中2月氣溫特高,比歷史同期偏高6.5℃,刷新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9月各縣(市、區)的氣溫也明顯偏高,興寧、大埔等站的月平均氣溫也打破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2018年全市的極端最低氣溫為:-2.4℃(1月11日平遠測得);極端最高氣溫為:39.6℃(8月2日大埔測得)。年總日照時數在1789.0~2043.9毫米之間,全市平均為1946.1毫米,與多年平均持平。2018年,梅州市降水時空分佈不均勻,雨量相對集中,旱澇交替出現。3月、6月、8月、11月、12月降水偏多,其餘月份降水偏少,其中2月、10月降水稀少,特別是10月,一半站滴雨未下,全市大部分縣(市、區)有中度氣象乾旱出現。年降雨量在1016.3~1712.5毫米之間,全市平均為1289.3毫米,比多年平均偏少21% 。

梅州地處低緯,近臨南海,受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響,夏日長,冬日短,全年氣溫高、冷熱懸殊、光照充足、氣流閉塞、雨水豐盈且集中,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

水文

城市簡介----梅州

梅州市境內主要河流有韓江,全長470公里(梅州境內長343公里),流域面積30112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4691平方公里);梅江,全長307公里(梅州境內長271公里),流域面積14061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0888平方公里);汀江,全長323公里(梅州境內55公里),流域面積11802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333平方公里);同時還有琴江、五華河、寧江、程江、石窟河、梅潭河、松源河、豐良河等。此外,東江亦沿市境西北的興寧市邊境流過,在梅州境內河段長24.8公里,流域面積260平方公里 。

城市簡介----梅州

梅州市水資源豐富,境內多年平均降雨總量251.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28.7億立方米,過境客水量127億立方米。全市人均擁有本地水資源量2579立方米。境內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31.37萬千瓦。地下熱水資源豐富、水溫高、水質好、流量大。如豐順湯坑鄧屋溫泉,水溫高82-91℃,流量為4459公升/秒 。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城市簡介----梅州

梅州市礦藏點多面廣,開發前景廣闊。已探明的有煤、鐵、銅、錳、鉛、鋅、銀、銻、稀土、石灰石、花崗岩、大理石等48種,530多處礦床。其中煤儲量2.7億噸,佔全省第二位;錳、鐵儲量分別佔全省的20%和30%。五華縣的稀土、梅縣區的銅、蕉嶺縣的石灰石、大埔縣的瓷土、興寧市的煤、平遠縣的鐵,以其儲量豐富、品位高而頗負盛名。但由於2005年8月7日,在興寧市黃槐鎮一煤礦發生“8.7礦難”,造成至少123名礦工遇難,廣東的全部煤礦已經被封閉。也給當地經濟造成一定損失,特別是興寧市。

生物

至2018年,梅州市動植物種類繁多,經濟價值較大的主要獸類和鳥類有200多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有100多種 。

城市簡介----梅州

至2018年,梅州市境內有2000多種高等植物,經考察採集和記載的有1084種,隸屬於182個科、598屬。其中蕨類植物19科、29屬、41種;果子植物7科、11屬、14種;雙子葉植物134科、471屬、908種;單子葉植物22科、87屬、121種。按樹種分類有:材用植物,藥用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纖維植物,澱粉植物,果類植物,蜜源植物,鞣料植物,還有屬於花卉、觀賞和庭園綠化類的野生植物 。

人口民族

梅州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是客家人南遷的最後一個落腳點和衍播四海的出發地之一,粵東與贛南,閩西等並稱閩粵贛邊區客家大本營。 作為客家大本營之一的梅州,更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同時也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梅州海外僑胞人數多、分佈廣、實力強,對故鄉貢獻極大,旅外華人華僑達700多萬人 ,分佈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港澳臺同胞也達200多萬人 ,而臺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

城市簡介----梅州

2018年末常住人口434.0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7.45萬人,城鎮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47.79%。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2.45‰,死亡率為5.65‰,自然增長率為6.8‰。年末戶籍人口為543.79萬人。

經濟概況

梅州市擁有6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廣東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 、東莞塘廈(平遠)產業轉移工業園 、廣州番禺(五華)產業轉移工業園 、廣州海珠(豐順)產業轉移工業園 、蕉華工業園。梅州市2018年GDP總量為1110.21億元,全省排名第十七位;GDP增速2.4%,全省排名第二十一位。梅州市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3.12億元,增速1.3%。

城市簡介----梅州

第一產業

特色主導產業基地:水果、茶葉、油茶等,梅州被確立為“廣東省韓江上游油茶、茶葉產業帶”,興寧市被評為“中國油茶之鄉”,平遠縣被列為“油茶豐產林國家標準化示範區” 。

農業龍頭企業:新大地、西巖集團等 。

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結構:水泥、陶瓷等,豐順縣電聲產業成為梅州市首個“省產業集群示範區”,超華科技上市 。

六大支柱產業:菸草、電力、建材、電子信息、機電製造、礦業加工 。

城市簡介----梅州

第三產業

旅遊業

梅州市擁有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旅遊產業園”,實施國民旅遊休閒計劃,舉辦重走客家遷徙古道、廣東自駕遊日暨梅州精彩客都自駕旅遊周等系列活動,梅州被評為廣東“最受車友歡迎目的地”、“最佳休閒城市”,雁南飛通過國家5A級評估,興寧神光山、豐順龍鯨河漂流、蕉嶺長潭等5家旅遊景區被評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全市共有4A級旅遊景點4個 。

梅州市境內有不少名山古寺,文物古蹟,名人故居,溫泉瀑布,秀麗湖山。境內主要旅遊區(點)有:千年古剎陰那山靈光寺,葉劍英紀念園(國家4A級景區),客家公園(包括客都文化廣場、中國客家博物館、黃遵憲紀念館、客家風情遊覽活動場、客家民俗文化展覽等30多個景點),有位於梅州市區梅江二路的明末清初古客家宗祠壽山公祠,清末愛國詩人、政治家黃遵憲故居人境廬,千佛塔,泮坑瀑布,客天下旅遊產業園(國家4A級景區),歸讀公園,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雁南飛茶田旅遊度假村(國家5A級景區)、雁鳴湖旅遊度假村(國家4A級景區)、梅州陰那山天文科普園省級風景區(國家4A級景區)、聯芳樓、洞天湖旅遊度假區,梅州市梅縣區松源鎮王壽山,興寧合水湖山、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石馬鎮民國開國元老何子淵故居——光裕廬,五華益塘水庫、五華縣的湯湖熱礦泥山莊(國家3A級景區),平遠的世界第一天然臥佛——南臺山天然臥佛(石正鎮),五指石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3A級景區),明、清時期粵贛閩著名“鹽道”要衝,龍文——黃田省級自然保護區,蕉嶺縣的長潭旅遊度假區(4A),丘逢甲故居、釋迦文化中心,大埔豐溪自然保護區,豐順湯坑溫泉、龍歸寨瀑布、龍鯨河漂流等。大埔縣的客家土圍樓-花萼樓,大埔三河鎮旅遊景區等。其中,大埔三河鎮在2008年9月被確認為廣東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城市簡介----梅州

社會事業

科技創新

2018年末縣及縣以上科研機構15個。年末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自然和社會科學專業技術人員90026人。全市獲市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44項。2013年,全市專利申請量1686件,比上年增長47.6%。其中發明122件,比上年下降2.4%。專利授權量1257件,比上年增長38.3%。其中發明41件,比上年下降25.5%。

環境保護

2018年末,全市共有環境監測站9個,共有生活汙水處理廠8座,城市汙水處理能力達到17.0萬噸/日,城市汙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9.43%,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全市環境質量保持穩定良好,梅州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100%。主要江河水質達到功能區水質要求,水質達標率為100%。區域噪聲、道路交通噪聲保持穩定,城市聲環境質量較好,聲環境監測等效聲級平均值達標率為100%。全市設立縣級以上自然保護區48個,面積164428公頃。

社會保障

城市簡介----梅州

2018年末,全市已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含企業離退休人員)有91.79萬人,比上年末增長6.6%;參加工傷保險的有24.77萬人,增長9.2%;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有38.93萬人,增長1.1%;參加職工失業保險的有23.5萬人,增長2.5%;參加生育保險的有24.71萬人,增長14.5%。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有166.69萬人,增長1.6%;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有437.47萬人,增長4.0%;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覆蓋率100%。全市(職工)五大險種社會保險費(徵繳)收入29.62億元,比上年增收2.7億元,增長11.3%。

全市各類社會福利單位收養人數4251人,其中111間敬老院入院人數2605人,社會福利院床位4211個。全年城鄉各種社會救濟對象得到各級政府救濟人數259722人次。全市享受低保救濟的困難群眾210309人,其中城鎮13711人,農村196598人。社會服務設施1966個。全市各鎮(街道)已建立了農村社會保障網絡。

城市簡介----梅州

教育

客家人是漢族的一個民系,一般認為這個民系始於宋朝。據載:至南宋時候,寄居在福建汀、漳、寧化一帶的客人,大量徙入梅州,到宋神宗時主戶為5820戶,客戶為6548戶,由此客家民系開始形成,並逐步發展壯大。客家民系是高文化層次的民系,客家人祖居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中原,為客家祖先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梅州的客家先民,從中原“衣冠南遷”而來,大都出身於書香門第,長久以來延續著“耕讀傳家”的傳統,歷來文風鼎盛,崇文重教,英才輩出。

城市簡介----梅州

文化之鄉的“文化”代表了客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包括精神、思想、居住、建築、服飾、飲食、語言、文藝、教育、信仰、習俗等方面,其中最被推崇的當屬教育:一是倡辦教育;二是送子上學堂;三是英才輩出。

據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載:“方漸知梅州,嘗謂:梅人無植產,特以為生者,讀書一事耳。”方漸是福建莆田縣人,進士出身,於宋高宗紹興年間來梅任州官。可見早在宋代,梅州人就喜歡讀書,且因“無植產”,靠讀書而謀生,這種風氣一直流傳下來。《乾隆嘉應州志》亦有記載:“士喜讀書,多舌耕,雖窮困至老,不肯輟業。”俗稱不識字為“瞎眼”,故激勵人們都想讀書。梅州科舉最末一科進士楊沅著的《梅諺匯箋》裡有一首極為流行的兒歌:“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冇老婆。”人們認為不讀書是沒有出息的。連貧家寡婦,也千辛萬苦,積資供兒女讀書。

倡辦教育歷史悠久

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地方教育組織。由最初的民辦學館,逐步變為由朝廷賜敕額、書籍,並委派教官、調撥田畝和經費等半民半官性質。宋代以來,廣東梅州書院林立、文風鼎盛,東山書院、藍田書院、桂嶺書院、興寧墨池書院等均見證著梅州“文化之鄉”的歷史地位。

城市簡介----梅州

梅城最早的教育當追溯到900年前。梅州書院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年間。據南宋地理學家王象之的《輿地紀勝》記載,北宋梅州知州滕元發創立州學,開培育人才風氣之先。《宋史》記載:劉安世謫居梅州,在州城中創建了第一所書院(後世稱之為元城書院),招徒講學,開建了梅州書院之先河。自清順治至光緒五年(1879)止,梅城境內共有書院9間,分別為先賢書院、立誠書院、周溪書院、培風書院、義學書院、東山書院、培南書院、梅東書院、崇實書院,其中以東山書院最為稱著。光緒年間,梅城第一所新式小學於道前街創辦;黃遵憲等人設立嘉應新學會議所,大力倡辦新學;梁春在附城“耕耘小築”創辦女校;女詩人葉璧華創辦懿德女校。據不完全統計,至清末廢科舉前,梅州有書院24所、義學14所、社學20所、官學4所,私塾遍及城鄉。

此外,其它各區縣均在較早時期廣泛辦學興學,書院、學宮、學校等教育機構遍地開花。較著名的學宮有:梅州學宮,興寧學宮,長樂學宮,鎮平學宮,大埔學宮等。

據史志記載,梅州地區南宋時即塾學遍佈,明清時科甲興盛,蜚聲海內外。據194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報告全國教育普查情況,梅縣學校總數、學生人數名列全國兩千多個縣中的第二位。改革開放以來,高考升學率穩居全省前列。

西學東漸風薰染、新學遍佈梅水間

城市簡介----梅州

1866年,瑞士巴色傳教會在長樂長布源坑開辦梅州第一間西式小學,此後興辦新學漸成風氣。黃遵憲、何子淵、丘逢甲、溫仲和等名流皆熱衷於家鄉教育事業。何子淵創辦雨南洞小學、同仁學校,廣招四方學子。黃遵憲闢人境廬為課堂,親自講授新學功課。他創立嘉應興學會議所,發表《敬告同鄉諸君子》書。各縣有識之士紛紛響應,何子淵、蕭惠長、羅師揚等人創辦興民學堂,丘逢甲創辦鎮平縣立中學堂。梅城務本、五華長樂、大埔樂群中學也相繼開辦。

辛亥革命後,梅州形成了官方、民間和教會三家辦學局面。1913年爆發了反對將梅州中學收歸省辦的“一。三”學潮,原校長葉則愚、學生葉劍英等創辦私立東山中學。1923年美國人汲平如和地方人士黃慕羅等,創辦了梅州歷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嘉應大學。1933年,陶行知派潘一塵到大埔百侯中學任校長,建立了“生活教育”園地。張偉烈於1936年創辦了百侯幼兒園,是我國最早的兩所鄉村幼兒園之一。抗日戰爭後期,隨著省政府東遷平遠,國立中山大學、省立文理學院、私立廣州大學、中華文化學院等大專院校先後遷來,梅州一時高校雲集。

城市簡介----梅州

民國初在梅州傳經20餘年的法國天主教神父賴理查斯在《客法詞典》中驚歎:“全境有六七百個村落,也就有六七百個學校,這真是一個駭人聽聞的事實,按人口比例來說,不但全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較,就是較之歐美各國也毫不遜色。”1935年,廣東省教育廳考查全省國民教育,梅縣列居第一。194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報告全國普及教育情況,江蘇武進名列第一,梅縣位居第二。

嘉應學院

嘉應學院是一所經教育部批准的公辦全日制本科大學,是經廣東省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學士學位授予單位。學校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梅州市區。因梅州在清朝時稱為嘉應州,並於1924~1927年期間興辦了廣東第一所地方大學——嘉應大學,學校故名嘉應學院。學校設江北校區、江南校區、梅州師範分院校區和醫學院校區。

歷史文化

城市簡介----梅州

概況

梅州的文化是典型的客家文化。在區內有很多古樸的客家民居,包括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土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最有特色和最為著名。而當地的特產也以客家文化為特色,包括有炮彈芋頭、梅州金柚、梅菜乾、梅州鹽焗雞、客家娘酒、釀豆腐、麥芽糖等。

客家文風經久不衰,代代發揚光大,並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還創造出極具客家特色的“梅州客家山歌”、廣東漢劇、廣東漢樂、“客家童謠”、“客家諺語”,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作出重大貢獻。此外,梅州還具有豐富的客家文物、獨特的客家民居、濃郁的客家民間藝術和民俗風情。

梅州市有七個省級藝術之鄉。其中有3個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即梅州市梅縣區客家山歌藝術之鄉、大埔縣茶陽鎮花環龍藝術之鄉、豐順縣埔寨鎮火龍藝術之鄉。此外,山歌大師湯明哲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優秀民間藝術師”。

語言

城市簡介----梅州

梅州市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境內除豐順縣的湯南、留隍、東留(東留鎮已併入留隍鎮)等3個鎮約11萬人使用潮州話外,客家話是以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為標準代表性語言,梅州地區大部分人都使用客家語。

圍龍屋

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遍佈於全市 ,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曆史。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從建築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被眾多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築奇葩、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且開始啟動客家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飲食

在梅州,可以吃到有很多客家美食,如: 客家鹽焗雞、客家釀豆腐、梅菜扣肉、客家紅燜肉、客家燒鯉、客家娘酒雞、客家娘酒、梅州醃面、梅州鹽焗雞爪、客家豬肚包雞、客家魚丸、客家牛肉丸、五華長樂燒酒、梅縣區麥芽糖、平遠慈橙、青欖、梅乾菜、米粄、黃粄、雞頸板、珍珠紅酒、菊花糕、三及第湯、客家鹽滷鴨掌、大田果合柿餅、棉洋桃駁李、大埔豆腐乾、百侯芒果、大田果合柿餅,等等。

城市簡介----梅州

文物古蹟

據考古發現和近幾年的文物普查統計,梅州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遺物點398處。

旅遊攻略

景點概況

簡介

梅州市隸屬中國廣東省,是中國著名的四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客家之鄉”,同時還享山歌之鄉、金柚之鄉等美稱。梅州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是全世界客家華僑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園。同時,梅州市自然景觀和人文景點眾多,包括千佛塔、人境廬、歸讀公園、葉劍英紀念園、中國客家博物館等景點吸引力全世界的客家人及遊人的到來。

城市簡介----梅州

最佳旅行時間

四季皆宜,需避開雨季

當地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