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第二大海灣探索省域一體化發展新路 三門灣做大“金銀灘”

從三門縣蛇蟠鄉政府出發,約摸兩公里,就到達沿海高速入口。自這條高速公路開通,蛇蟠島南下北上的脈絡便被打通。在10月18日舉行的三門縣蛇蟠島首屆旅遊風情節上,1萬多名遊客湧入蛇蟠島,堪比國慶黃金週。

浙東沿海的三門灣,是我省僅次於杭州灣的第二大海灣,連接著三門、象山、寧海三縣,隨著沿海高速的貫通,原本隔海相望的三門灣沿岸,交通更為便捷了。

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相通、產業相融,這片土地從此承載著一個更大的期盼:甬臺合作的橋頭堡。

喜人的變化正不斷髮生,一個高質量發展的三門灣地區雛形已現,它的一系列探索正為浙江省域一體化發展貢獻著經驗。近日,記者走進這片熱土。

一本證

營業執照跨區域通辦

10月19日。對於三門灣的群眾來說,這一天意義非凡。

上午,三門沃博會計服務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陳琛拿到了三門灣跨區通辦的首張營業執照。“沒想到在三門就能辦好寧海分公司的營業執照。”“滾燙”的營業執照到手,陳琛感嘆連連。

當天開幕的首屆三門灣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上,寧波寧海、象山和台州三門兩市三縣簽署了政務服務三地通辦協議,公安戶籍管理、社保醫保服務、企業商事登記等領域共100項審批服務事項實現了跨區域一體化通辦。

在三門縣行政服務中心,記者在多個窗口看到了“三門灣區域通辦專窗”的牌子,在服務中心大廳門口的顯眼位置,也放置了100項跨區域一體化通辦事項的名錄。其中48項為市場監管部門負責的企業商事登記等涉企事項,50項為公安部門的戶籍管理等事項,還有2項為醫療保障部門負責的醫保參保有關事項。“這100項都是涉及企業、群眾辦事的高頻事項。”三門縣行政服務中心常務副主任陳巧雲說。

同一天,寧海、象山、三門三地建立公共交通一體化、漁業資源聯合保護、旅遊合作及精品旅遊路線推薦、教育發展聯盟等一批跨區域合作機制,簽約了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等一批科技領域合作項目,形成一批灣區開發研究成果。

對於三門灣沿岸的三門、寧海、象山三縣來說,企業和老百姓辦事更方便了。

這背後,是8月份以來,三地公安、市場監管、人力社保、醫療保障、衛生保健等多個部門的多輪溝通、協商、交流,有效解決了多個一體化辦證中各類區域審批差異問題。

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三門縣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林方鈃介紹,首批48項企業辦事事項和52項個人辦事事項實現線上“一地認證、全網通辦”,線下“收受分離、異地可辦”。他認為,打破三縣區域障礙,三門灣跨區域一體化通辦要開更多“連鎖店”,每個縣的行政服務中心都是群眾辦事的“連鎖店”,未來要實現更大範圍的數據打通,實現更多事項跨區域通辦。

一條路 打開產業合作大通道

“不再繞路,也不用等輪渡,現在我們到象山才40多分鐘。”沿海高速開通不到一年,但帶來的變化非常明顯。蛇蟠鄉黨委書記陳紅琴對此深有感觸。她說,如今蛇蟠迎來更多的人流,三地旅遊融合更加緊密。

浙江蛇蟠島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楊俊健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日遊、兩日遊、三日遊,目前三門、寧海、象山旅遊融合的項目就有16個,幾乎涵蓋三地所有旅遊景點。我們粗略統計,沿海高速通車後,特別是從象山來的遊客多了許多。”採訪中,記者偶遇來蛇蟠島自駕遊的象山人許先生一家。“現在太方便了,早上出發,吃完晚飯就可以回家。”

攤開地圖,在浙江沿海中部,三門灣鑲嵌在甬臺之間,位於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和甬臺溫臨港產業帶的交匯地帶。三門灣是山海兼備的黃金寶地,有著得天獨厚的港口、灘塗、淺海、漁業、溼地等資源。在這裡,不僅有著充裕的土地灘塗資源,更擁有大陸岸線和島嶼岸線1285公里的獨特港口岸線資源,生態資源富集、區位優勢明顯。要把這些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變為發展的動力,離不開交通的助力。

這幾年三門灣畔的交通格局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甬臺溫鐵路、甬臺溫高速、沿海高速等穿境而過,滬嘉甬高鐵南延、228國道三門園裡至寧海一市段、健跳港口岸開放等項目加快推進,對外航線緊臨國際主航道。

交通更便利了,有利於三門灣沿岸地區更好地通過區域產業分工推動區域合作。據悉,眼下三縣正在推動共建三門灣產業協作園。“寧波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去年獲國家兩部委批覆,其中主體區在象山。”象山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示範區的加快建設對三門灣區域產業振興、區域合作、對外開放都會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必將助推三門灣區域合作與發展達到新的高度。

記者在三門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採訪時,一家寧海企業的負責人正好過來商議投資事宜。這家企業位於寧海三門交界處,隨著交通的便利,企業負責人看上了三門的投資環境,打算來投資。這位企業負責人笑著說:“寧海企業來三門投資,下班後可以天天回家,很方便。”

“現在我們已經打通了多條道路,還有部分道路在規劃和建設中。”三門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王都旺用激光筆照著他熟悉的地圖,“沿海高速的開通對三門來說多了一條快速通道,人流、物流更加便捷,我們希望三門灣區域建成更多的道路,只有人員、物資充分流動起來,才會更有發展生機。”

一張圖 期待更高層次一體化

“三門灣,金銀灘。”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三門灣如何實現區域統籌協調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金銀灘”?

“我們希望有一個三門灣區域的總體規劃。”採訪中不少人對統一規劃提出建議。在首屆三門灣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上,也有主旨發言的嘉賓提到,未來應有統一的三門灣區域規劃,再有沿岸各地區在統一規劃下的各自規劃。記者在三門灣採訪時發現,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各自為戰的情形,未來“同一張藍圖”發展成為三縣的期待。

事實上,這張大的藍圖早在2014年就有所擘畫。省發改委副主任翁建榮介紹,2014年省政府發佈了《三門灣區域統籌發展規劃》,規劃結合三門灣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發展潛力等現實與可能,把三門灣區域統籌發展戰略定位為“一灣四區”,即浙江區域統籌發展示範區、浙江海洋生態保護示範區、浙江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先行區、浙臺合作交流先行區,提出把三門灣區域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生態友好型、濱海風情型、產城融合型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麗海灣。

此後,2016年國家發改委、住建部聯合發佈《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寧波、台州、舟山三地共建寧波都市圈;2018年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加快建設象山灣、三門灣、台州灣、樂清灣。

三門灣作為台州接軌寧波的橋頭堡、浙江大灣區聯動發展的重要樞紐、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重要一翼,其區位、交通、土地、生態等優勢進一步放大,迎來了承接區域產業轉移、加快培育海洋經濟、推進港產城灣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寧海、象山、三門都倍感振奮,一致認為三縣發展的最大機遇在灣區,最大優勢也在灣區。

記者從相關部門瞭解到,甬臺兩市先後出臺《寧波三門灣區域發展規劃》《台州市推進三門灣合作開發行動計劃》等文件,併成立寧波南灣新區指揮部、台州北部灣區管委會,全力推進灣區經濟發展。目前,三地聯絡機制和磋商機制已初步建立,環三門灣發展基因已被激活。

“深化區域發展合作、構建三門灣共同體,不單是再造自身經濟‘增長極’、加速追趕跨越的必然之舉,更是打造兼具活力和競爭力灣區、共同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寧海縣委負責人表示。

眼下,一系列合作已在緊鑼密鼓推進中:共同建立三門灣合作開發推進委員會,編制三門灣區域合作開發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謀劃一批重大戰略、重大項目列入省市“十四五”規劃;加快推動滬嘉甬高鐵南延前期工作,謀劃打通東西向象山至寧海、南北向寧海至三門幹線公路,共建環三門灣“半小時交通圈”……

“共繪一張圖、共治一灣水、共建一張網”,三地正在更高層次的一體化上提速發力,一個高質量發展的三門灣令人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