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持續創新完善護航經濟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通過持續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豐富和靈活運用財政、貨幣等政策工具,增強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實踐。

形成政策體系新格局

科學有效的宏觀調控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宏觀調控持續創新和完善,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政策不斷健全和完善。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要論述。

“這一定位具有轉折性的重要里程碑意義。它標誌著財政與財稅體制已經同國家治理緊密對接,而且,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財稅體制改革已經同國家治理的現代化進程聯繫在一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說。

財政宏觀調控適應我國發展階段和國家治理要求,全面創新和完善: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特別是減稅降費,促進了經濟穩定增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經濟轉型升級;著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釋放制度紅利;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加強債務管理,防範和化解財政金融風險……

作為宏觀調控另一重要工具的貨幣政策,基本形成了有效實施逆週期調節的宏觀金融調控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貨幣政策總基調是“穩健”,同時貨幣政策強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措施,不僅為實體經濟創造了鬆緊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更有效對沖了多次外部衝擊。2017年,“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正式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

2018年以來,面對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週期性下行壓力,貨幣政策既保持戰略定力,又適時預調微調,積極加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持。作為宏觀經濟的穩定器,金融調控在維護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基本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較好地實現了金融調控預期目標。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之後陸續出臺實施了多項政策措施,以更大力度支持就業創業。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明確“就業優先政策要全面發力”。

正是堅持把認識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作為宏觀調控的大邏輯,不斷調適理念、調適政策、調適方法,加強宏觀政策組合運用,更加註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預期,宏觀調控更加科學有效,逐步形成新的政策體系。

護航經濟平穩前行

“高質量發展為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宏觀政策確立了新內涵和新目標。”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新情況新變化,宏觀調控站在新高度、尋找新定位、拓展新內涵,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強定向、相機調控,主動預調、微調,有力助推中國經濟巨輪平穩前行。

宏觀調控創新一方面是注重工具創新。貨幣政策工具體系不斷創新,為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金融資源更多流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央行初步建立了中央銀行擔保品管理框架,健全優化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制度,創新設立了中期借貸便利、常備借貸便利等貨幣政策新工具,不斷提升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宏觀調控的創新之處更在於注重寓改革於調控之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財政部部長劉昆說。比如,在實施減稅降費的同時,推進增值稅、個人所得稅及環境保護費等領域改革,完善消費稅制度,調整徵收範圍、優化稅率結構。

貨幣政策方面,2015年,在通過降準降息引導融資成本下行的同時,我國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同年10月,我國存貸款利率管制完全放開。今年8月,央行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促進貸款利率“兩軌並一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也為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升貨幣政策調控效果奠定了基礎。

宏觀政策加強逆週期調節,更好發揮政策組合效應,提高精準性和有效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為經濟穩中求進保駕護航。”劉尚希說。

穩健的貨幣政策從總量上穩住貨幣盤子,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穩定增長,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在貨幣政策守住“穩”的基礎上,財政宏觀政策加力提效,側重從結構上發力,確保對重點領域和項目的支持力度,著力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新動能,為實體經濟的“進”提供有力支撐。

財政、貨幣等政策有力支持就業優先政策。今年1月1日起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政策、新個稅法實施,為進一步促進就業、降低創業創新成本、增加收入提供有力支撐;4月1日起下調增值稅稅率,助力企業“輕裝上陣”,穩定和擴大就業效果明顯;5月1日起降低社保費率,企業負擔有效下降……

最新統計顯示,我國就業形勢持續保持總體穩定,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7萬人,基本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登記失業率均低於控制目標,穩就業各項政策措施持續發力,失業保險援企穩崗工作力度不斷加大。

創新完善精準施策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正在不斷向前推進。

今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的指導意見》。會議指出,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加快建立同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宏觀調控目標體系、政策體系、決策協調體系、監督考評體系、保障體系,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統籌兼顧、綜合平衡,注重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短期和長期、國內和國際的關係,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近期以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持續發力,在落實好已出臺政策基礎上,在重點領域關鍵問題精準施策:

出臺調整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的三大舉措,有力支撐減稅降費政策落實落細。根據地方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按規定提前下達明年專項債部分新增額度,確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見效,並擴大使用範圍;

在實施存款準備金率普降加定向降準政策組合的同時,進一步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為銀行新發放貸款提供定價參考,帶動貸款實際利率水平進一步降低;

支持企業穩定崗位,落實降低社保費率政策,推進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和運用1000億元失業保險基金結餘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等工作。

下一步,要更好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並加力提效,在穩定總需求的同時,加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持,推動解決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

“中國是一個大型經濟體,貨幣政策主要是服務國內經濟,以我為主,綜合考慮國內經濟形勢和物價走勢進行預調微調。”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目前,我國貨幣政策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適中,政策空間較大。

在就業方面,需要繼續突出就業優先政策導向,把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形成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良性循環。

當前,我國改革發展形勢正處於深刻變化之中,改革發展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記者曾金華陳果靜

原標題:宏觀調控:持續創新完善護航經濟發展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