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美的鄉村:曾因爆紅惹村民不滿,如今村民熱情歡迎遊客


中國人對於土地是有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感,旅遊業發展至今,生態農業也孕育而生。而在中國各地的農業旅遊觀光裡,目前發展比較成熟的當屬臺灣省,最成功的便屬臺灣的花東縱谷。

上個世紀80年代臺灣的旅遊業還未十分凸顯,這時的花東縱谷主要是以農畜牧為主的農業縣城。由於降水豐沛,其種植的水稻、鳳梨等農作物為臺灣一絕。

進入21世紀前的最後幾年,隨著互聯網社交逐漸發達,偶然間人們拍到的花東縱谷充滿著鄉土氣息。都市煩躁的生活,對鄉情的思念,讓許多臺灣年輕男女把目光盯向了臺東、花蓮,一時之間花東縱谷成為了人們嚮往的網紅地。

池上鄉的伯朗大道,舊東里的火車站,臺灣最長的193縣道,客城橋的花海火車,都吸引著無數的遊客到訪打卡。面對爆紅後的花東縱谷,村民並沒有做好準備,也並沒有意識到未來的機遇,相反由於遊客踩踏農田,破壞水果令村民十分不滿。

隨著生態農業開發,道路交通改善,現在的花東縱谷已被列成為以農業生態觀光為主題的旅遊區。其中最熱門的便要屬發展最早的池上鄉。

僅一個池上鄉就分出了不同的主題旅遊,春季春耕野餐,夏季劃竹筏捕魚季,秋季金黃稻田收割節,冬季藝術展。許多臺灣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夠近距離體驗鄉村風情,每個季節都會帶著孩子到池上鄉過一個愉快的親子週末。

那麼花東縱谷是如何成功地轉型到農業觀光?花東縱谷的優勢又是什麼?花東縱谷的模式又有哪些可取之處?在我們看來,若從硬件優勢來看,花東縱谷的生態環境,地理優勢其實都並凸顯,類似這樣的地區,大陸許多農業縣城都要比花東縱谷好太多。

在我們看來,花東縱谷轉型成功最大的秘密就是保留傳統的鄉土氣息。當地在開發過程中,並沒有耗費大量的資金修建景點。

許多田間只留下一條供遊客騎行的鄉間水泥路,農場裡也並沒有留下荷蘭風車等“水土不服”的外來景觀。另外一些其它開發,比如製造一些網紅景點也主要以農業為主。

鄉村畫面乾淨、簡單,充滿了兒時的記憶,這就是人們喜歡花東縱谷的原因,也是遊客希望離開都市能夠與自然相處的理想環境。

地是用來種糧食的,保持著對土地的敬畏,是在開發農業過程中理應堅守的一種態度,這是中國人幾千年的耕種精神,也是人們不忘的鄉土情感。

但遺憾的是,在我們發展美麗鄉村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這種鄉土情感,其實最“土”的鄉村,反而是人們希望看到的模樣,正如同兒歌《捉泥鰍》裡描繪的畫面。【圖片為攝影師Werner,獨家授權去驢行,版權歸其所有,禁止轉載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