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最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幫楊振寧李政道獲獎,卻被無視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提出宇稱不守恆雙雙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很多科學家都發表言論,有一個人也應該共同站在領獎臺上。如果沒有她的實驗證明,也許楊、李二人無此殊榮,物理學的發展也不是今天的樣子。

她是最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幫楊振寧李政道獲獎,卻被無視

吳健雄(1912-1997)

這個人,就是世界著名的華人物理學家,吳健雄。她與居里夫人、邁特勒並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科學家,一生獲得了幾乎所有物理學頂級榮譽,除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做出巨大貢獻的她,為何諾貝爾獎就是不頒給她?

01

我們先來回憶下一下當時的情況。

1956年,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和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打破了物理學的定律,引發強烈震動。但這一理論缺乏實驗數據支撐,包括楊、李二人也並無十分把握。當時沒有幾個科學家願意做這樣的實驗,甚至譏笑楊、李的說法是天方夜譚。

她是最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幫楊振寧李政道獲獎,卻被無視

實驗中的吳健雄

李政道到哥倫比亞大學拜訪吳健雄後,吳健雄決定立刻做這個實驗。一方面為同胞有此成就感到高興,另一方面也想通過實驗來證實,如果成功,將是物理學的巨大突破。

她邀請了幾位頂級科學家合作。她認為把工作做好,必須全力以赴,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常常帶著麵包一週也不踏出實驗室。

在實驗中,遇到了一個個無法估計的困難,吳健雄以其謹慎和毅力,一一排除,最終於1957年1月證實了楊振寧與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結論的正確性,當時做實驗的設備複製品陳列在東南大學吳健雄紀念館中。這個著名的實驗,被李政道稱讚為“劃時代的實驗”。

她是最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幫楊振寧李政道獲獎,卻被無視

楊振寧(右)與李政道(左)

可以說,楊振寧和李政道得以站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上,吳健雄是關鍵推手。

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評委們忽略了她。

很多物理學家都在談論,她理應和楊振寧李政道一起摘冠。有人猜測,是因為當時的風氣是理論重於實驗,所以諾貝爾評委們對她“置之不理”。

楊振寧說,諾貝爾獎評選有個規定,每次最多有三個人同時獲獎,已經決定給予楊振寧和李政道。吳健雄還有一個合作者安伯勒,如果給,就是四個人了。所以,諾貝爾評委們只給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當然,這都是楊振寧的推測,並無確鑿的證據。

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認可,吳健雄的心裡不好受。在給1988年諾獎得主史坦伯格的祝賀信上,吳健雄寫道:“儘管我從來沒有為了得獎而去做研究工作,但是,當我的工作,因為某種原因而被人忽視,依然是深深地傷害了我。”

她是最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幫楊振寧李政道獲獎,卻被無視

雖然未獲諾獎,但是吳健雄卻飲譽全球物理學界。常常作為重要嘉賓被邀請到物理學頂尖研討會中,後來,她又與合作者一起,共同完成了向量流守恆理論的實驗。在國際物理學界流傳著這一句話:“只要這個實驗是吳健雄做的,它一定是對的。”

榮譽接踵而至,被授予普林斯頓榮譽博士,哥倫比亞大學正教授,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以及數不清的各種徽章……女性科學家,特別是中國女性科學家,第一次贏得了全球範圍內的極大肯定,這也給她錯失諾貝爾獎一定的安慰。

02


在哥倫比亞大學,吳健雄有個綽號“Dragonlady”,翻譯過來是“龍女強人”,在西方人眼中,她是東方強悍的女人。

她是如何成為這樣的一個人的?

1930年,成績優異的吳健雄被保送中央大學數學系,從家鄉江蘇太倉瀏河鎮走進當時國家首都南京。

她是最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幫楊振寧李政道獲獎,卻被無視

剛到大學,她每天教室、圖書館和宿舍三點一線。這個來自鄉下的小個子女生很快引起了同系學生的注意。然而,她接下來的行為更讓人不解。

大二時,轉到了物理系。物理系集中了一批名師,學術風氣濃厚,正好對吳健雄胃口。特別是歸國任教的物理學博士施士元,曾經師從居里夫人,是我國核物理學的奠基人。

吳健雄在閱讀了居里夫人的傳記後,對這位女物理學家極度敬佩,產生了向偶像學習的強烈願望,有機會就向施士元瞭解居里夫人做研究的情況。

從中央大學物理系順利畢業的吳健雄,被推薦到浙江大學做助教。她的叔叔剛從法國學習回來,便向吳健雄講起歐洲科技的發展情況。相比之下,國內太落後,如果想實現“科學救國”的願望,就儘可能出國留學。

這番話說得吳健雄眼前一亮,然而出國留學需要錢,但家裡並不寬裕,這讓她很犯難,這件事就暫且擱下。

擔任浙大助教的日子平穩度過後,她到上海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從事物理研究工作。

這是她接近“居里夫人”夢想的重要一步,在實驗室做研究讓她如魚得水,給她後來參與原子彈研製奠定了良好基礎。

03


吳健雄在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間,正值日本侵華。她目睹國家遭到蹂躪,一心要“科學救國”,在工作上盡心盡力,表現突出,但受制於實驗條件,常有苦惱。研究所負責人也會為吳健雄惋惜,假如在一個和平的國家,這個女孩子會有更大的成就,只能鼓勵她學好英語,尋找出國機會。

說到出國留學,叔叔一直是堅定的支持者。經費不足,叔叔湊錢為她解決了後顧之憂,聯繫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囑託她學成之後早點回來報效國家。

1936年8月,吳健雄乘坐輪船前往密歇根大學研究光譜學,在舊金山停留時,別人向她提起伯克利加州大學雲集了很多物理學大師,在現代物理實驗領域,比密歇根大學要強很多。吳健雄在伯克利加州大學物理系留學生的袁家騮的介紹下,興趣越發濃郁。

她是最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幫楊振寧李政道獲獎,卻被無視

袁家騮

袁家騮是誰呢?他的家族在中國赫赫有名,父親是袁克定,爺爺是袁世凱。自幼隨母親生活,擯棄了封建思想,有了“科學救國”的志向。因此,與吳健雄一見如故,積極幫忙聯繫伯克利加州大學物理系的面試機會。

結果吳健雄成為伯克利加州大學物理系僅有的幾名女生之一。

儘管成績優異,但校方總是以各種理由拒絕向中國留學生髮放獎學金。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精神以開放包容著稱,但歧視中國人成為這個國家抹不掉的汙點,本質上還是因為中國貧窮落後,看不起華人。

同樣拿不到獎學金,袁家騮只好離開伯克利,轉學到加州理工學院就讀。

吳健雄有叔叔的資助,但她也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用知識強國,為中國人爭氣。”。

她喜歡在校園中穿旗袍,展示東方女性的優雅聰慧。單薄的身體,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就像她的名字一樣,健康雄偉。


04


在吳健雄的科學之路上,遇到了三個貴人,能取得重大成就,可謂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

先是遇到了大名鼎鼎的“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這位美國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在二戰期間作為“曼哈頓計劃”負責人帶領科學家們研製成功第一顆原子彈。當吳健雄入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時,奧本海默是物理學的教授,正在進行著原子及原子核方面的理論研究。

第二位是,美國大物理學家勞倫斯。勞倫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迴旋加速器,獲得193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了吳健雄博士論文的實驗指導老師。在伯克利,她在條件頂級的輻射實驗室裡開展研究,能力和見識大幅提升。

而後師從物理學家塞格雷,他因為發現了反質子獲得了195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有了三位科學巨匠的理論教學和實驗指導,吳健雄在物理學領域的鑽研起點很高,憑藉自己的悟性和勤奮,對工作極其狂熱,最終拿到了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發表在世界知名的《物理評論》雜誌上。

1942年,經常一起交流,彼此溫暖的袁家騮和吳健雄,決定結婚。

她是最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幫楊振寧李政道獲獎,卻被無視

婚後,吳健雄到普林斯頓大學教書,袁家騮入職美國無線電公司,從事國防研究。


05


對吳健雄來講,她最喜歡的不是站在課堂上,而是埋首於實驗室搞研究。但普林斯頓大學並沒有給予她這樣的機會,讓她很是苦惱。

但二戰爆發卻給了這個中國物理學家一個嶄露頭角的機會。吳健雄被邀請到參與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中,她的實驗對“曼哈頓計劃”成功做出了貢獻。可以說,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背後有著中國人的付出。

二戰後,德國納粹進行原子彈研製計劃。美國總統羅斯福召集頂級科學家,誓要在德國成功之前先行研製出原子彈,這場軍備競賽被命名為“曼哈頓計劃”。曾經的導師勞倫斯得知這一計劃後,推薦了得意門生吳健雄。

她是最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幫楊振寧李政道獲獎,卻被無視

面對法西斯侵略,美國和中國成為同盟國,中國幫助美國進行原子彈研究,客觀上也是幫助自己的祖國早日結束戰爭。吳健雄這樣考慮後,便欣然去面試,才華打動了相關人士,破例接納了一位外籍女性科學家,很快就參與了拯救世界的“曼哈頓計劃”。

這項秘密計劃被安排在哥倫比亞大學實驗室進行,吳健雄也被分配了一間小實驗室,非常簡陋,她並不在乎。主要工作是發展γ射線探測器,在實驗裡確定兩種放射性惰性氣體氙的半衰期、放射數量和同位素數量,並且因為自己的一篇論文解決了原子核連鎖反應無法延續的問題,可以說她的到來,為原子彈研製成功做出了關鍵貢獻。

1945年7月16日,世界第一顆原子彈爆破成功,隨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同盟國取得了軍備競賽的勝利,二戰迅速結束。

吳健雄和袁家騮計劃啟程歸國。但內戰旋即爆發,回國的事情又被耽擱,只好在美國生下兒子,邊工作邊觀察中國的局勢。

由於出色表現,吳健雄被留在哥倫比亞大學繼續做研究,她把課題聚焦在原子核的β衰變上。隨後幾年, 她和合作者連續發現了幾種不同形式的β衰變譜線,觀測出三種不同的禁戒譜,取得了β衰變理論的進一步成功,奠定了自己在β衰變領域的權威地位。

相關論文被各大頂級物理學雜誌刊發和轉載,吳健雄這個東方女性已經躋身於世界頂級物理學家之列。

她是最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幫楊振寧李政道獲獎,卻被無視

但是,她在哥倫比亞大學還是研究員,物理系同仁多次替她申請教席不成功,就因為她是女性。她同樣與諾貝爾獎無緣,瑞典科學院的評委們對她的成就視而不見。

1954年,為了工作方便,吳健雄和丈夫袁家騮加入美國國籍,但她仍然不放棄回國的一切可能。老朋友貝聿銘說:“中國人還是中國人,只是有了世界的眼光。”

直至1958年,吳健雄才被評為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第一位女教授。


06


細心的讀者一定發現了,從1936年吳健雄離開家鄉赴美留學,如今已經幾十年過去了。中間幾度想回國,但被幾場戰爭阻斷,後來又忙於各類重要實驗,時局動盪讓她的回家之路充滿坎坷。在正式場合,吳健雄總是以一襲旗袍示人,表達對祖國和親人的思念。

新中國成立後,她重燃歸國夢想。但美國國內盛行“麥卡錫主義”,仇視新興的共產主義國家,華人科學家歸國被強力阻攔。

1964年,她得知楊振寧在香港與父母姐妹成功相聚,給她很大的信心。當時她的父母和哥哥早已不在人世,她迅速聯絡在國內的親人,叔叔和弟弟辦妥赴港探親手續。終於在1965年夏天,分離幾十年的親人在香港九龍飯店聚首,潸然淚下。本想約好來年再次相見,但國內動亂讓叔叔和弟弟相繼死去,成為永遠的遺憾。

“乒乓外交”讓中美之間嗅到改善關係的可能,1973年,吳健雄也乘著中美建交的東風回到了中國。她受到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並利用自己身為美國物理學會會長的身份促成中美物理學家的交流。

37年後,吳健雄再次踏上祖國的土地,這是她當年沒有想過的。

有了第一次,之後的路便通暢起來。吳健雄和袁家騮多次歸國,在全國多所大學介紹國際前沿科學動態,加快中國科學家與美國科學家之間的交流學習,為祖國的科技發展獻計獻策。

吳健雄十分關心中國下一代教育,拿出個人積蓄在家鄉先後建立起教育基金會,激勵學子成才,“身在國外,心懷中華”。

她是最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幫楊振寧李政道獲獎,卻被無視

1997年2月17日,吳健雄因中風去世,享年85歲。

丈夫袁家騮將她的骨灰埋葬在她的家鄉江蘇太倉瀏河鎮明德學校,實現她生前落葉歸根的夙願,

隨之而來的,是再次捐獻給學校的200多萬元,用於建設教室,這也是吳健雄的意願。她的父親當年建設了明德學校,她學成歸來發展了明德學校,這是父女二人“綠葉對根的情意”。

“以居里夫人為榜樣”的信念,貫穿並影響了吳健雄的一生,她的勤奮和成就,也足以配得上“東方居里夫人”這個稱謂。

對於自己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而造成諾貝爾獎歷史上較大的爭議,她說“我做實驗不是為了拿獎,一個科學家總想著名和利,就完了。”

如果一直對於沒有得諾貝爾獎耿耿於懷,吳健雄可能也無法心態平和的繼續後面的實驗,進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明德學校那顆紫薇樹旁,她的墓碑上刻著“她是一個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個永遠的中國人”,這是對她最好的註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