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貓兒石


記憶中的貓兒石


歷史上的貓兒石老照片


—饒學鋒

貓兒石,原來的貓兒石小學大門旁的一塊貌似貓兒的巨石而得名。站在貓兒石正街方向,遠望那塊巨石,酷似一隻很大的貓,在那裡靜靜地趴著,栩栩如生,讓人難以忘懷。

這裡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給我的童年、少年留下來難以磨滅的印象。隨著時代的變遷,年齡的增長,萌發了寫寫《記憶中的貓兒石》,回憶半個多世紀以前貓兒石的境況。

我家原來在市中區住,日本侵華在重慶大轟炸時,才遷移到江北貓兒石許家灣。1951年我在貓兒石許家灣出生了。我在那兒長大,所以對貓兒石的樣子還記得很清楚。

我們家住在許家灣羅家院子,裡面是自家修的一幢一樓一底的竹蔑塊夾壁房,面積約100平方米。8個姊妹和父母親共10人居住也還算可以。


記憶中的貓兒石


羅家院子外面有一個花園。花園的四周長滿茂密的玫瑰花,花園裡還有月季花、水仙花、木金花和很多不知名的花草。一年四季都能見到盛開的鮮花,尤其是春天,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鮮花都爭先綻放,真是美不勝收。後來這個花園四周的堡坎石頭被政府派人來拆了(說是解放前地主修的)運去修了段上消防隊那幢平房。慢慢的這個花園也就敗落了。

我家院子四周,以前樹木繁多,彷彿一片森林。長得最多的是桉樹,以前大家都稱為藥樹。方圓幾華里內全是樹木。1958年全國上下大鍊鋼鐵,這些樹木被全部坎光。說是拿去當鍊鋼的燃料,但到底煉出鋼沒有,可能只有天知道了。


記憶中的貓兒石


小時候常跟著母親或哥哥姐姐到貓兒石街上去。那個時候福民麵粉廠居住的人也和我們一樣,屬於貓兒石管轄,同樣要到貓兒石街上買東西。那個年代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只有貓兒石街上才能買到。福民廠的人到貓兒石街上,要比我們多走一華里路,他們走貓兒石街上要從我家院子門前經過。

我長到10多歲時,我的哥哥姐姐因讀書、參軍或工作,相繼離開了貓兒石。買米、挑煤等一些重活也理所應當的成為了我的任務了。

從我家到貓兒石街上首先要經過許家灣堰塘,它是我們的天然游泳池。我們這些孩子都是在那裡學會的游泳。一到夏天這裡就是最鬧熱的地方了。


記憶中的貓兒石


在許家灣堰塘相隔一溝水田的地方,大概是1957年修建了一所學校,叫嘉陵中學。在學校的下方有一個寺廟,叫觀音廟,裡面有很多菩薩。另外有一口特別大的鑄鐵古鐘。後來古鐘被大鍊鋼鐵時砸爛拿去鍊鋼去了。所有菩薩文革時破四舊被紅衛兵銷燬。後來廟裡就居住了一些人家。我記得有個推豆腐賣豆腐的人叫李明山的,也在廟裡住。他家生了好幾個閨女,每個都很漂亮。我想和他們住在廟上有關係吧,那裡肯定風水好。

過了許家灣堰塘,經過一條蜿蜒的石板路,就到了李家坪(以前叫河嘴)那裡也有個堰塘。李家坪有一排平房,第一間房是油辣鋪。中間是消防隊,實際上只有幾件消防用具。沒有專職的消防人員。這個房子的主要功能是居民開會用,相當於現在的社區,不過那時的居民委員辦事都是義務的,分文不取。不像現在的社區工作人員,人多並且工資也還高,看起這些人還洋崴崴的,像正南齊北的國家幹部一樣。


記憶中的貓兒石


平房的那端是合作商店的館子(現在才知道同學張素英的父母在裡面工作)二兩糧票8分錢就可以吃一碗香噴噴的小面。不過那時二兩糧票8分錢也不是個簡單的事。

在館子的側面就是李家坪的居民食堂。從大躍進到三年饑荒那幾年,政府都要求吃大鍋飯,不準自行開伙。想起那時候在食堂打飯時,都巴心不得炊事員舀飯的時候木飯瓢上巴的飯粒多掉幾顆在自己的碗裡,舀面塊時也想炊事員給自己多添點麵湯。因為那個年代大家都在飢餓中度時光。那時食堂的饅頭有小手臂那麼粗,40—50公分長,稱之為槓子饅頭,買2兩饅頭就有近2寸長的一小截。

有一次食堂的槓子饅頭被強盜偷了幾根,當時公安局還來了些人,還用了警犬,最終還是沒有逮到那個強盜。說實話當時我內心好羨慕那個強盜,至少他那幾天不會捱餓了。

順著館子往前走,兩邊都是一些平房,有搬運站的宿舍和其它居民的住房。經過一段小下坡左邊就是貓兒石小學了。貓兒石小學大概是1936年開辦的私立小學(誰辦的,不詳)解放後自然就是國家的正式小學了。我是1958年進入貓兒石小學的,1964年畢業。當時我們已是22屆畢業生了。整個學校6個年級,每個年級2—4個班,學生教師都保持在1000人左右。

順著到貓兒石街上路的右邊,也就是貓小的對面,原來是一遍墳地。這裡的墳和其它地方的墳不同,每個墳都是3米長2米長寬,只有一尺來高。修得都很精緻並且所有的墳墓都排列得很整齊,具體是哪個朝代的也不得而知。後來這些墳墓全部銷燬了,修了天原廠的9幢2層樓的家屬宿舍。大家稱其為新工房。

順著學校往下走,向左一拐彎就看到了像貓一樣的那塊巨石。居民鄭二孃在貓小方向修了一間平房遮擋了巨石的一小部分。


記憶中的貓兒石


再往下走全是石梯坎。這段路好長,兩邊依稀有些平房。拐了好幾個彎才到達一個小平壩子。然後要過一座木橋,這座木橋橋身約1.5米寬,10來米高,近30米長。橋下是從任家坡、鴻恩寺那座山上流下來的山水和天原廠排放的汙水,再加上居住在四周的,上萬人的生活汚水彙集一起,洶湧澎湃,傾瀉而下,直入嘉陵江。那巨大的流水聲還真有些嚇人。

過了木橋,這個地方就是人們所說的鹽酸壩兒了。這是天原廠生產的鹽酸和三氯化鐵的最後一道工序,就是把這兩個成品灌進一個個陶瓷罈子裡。這兩種化學品氣味極大並冒著濃濃的黃煙。所以長年這個鹽酸壩兒都是煙霧繚繞,臭氣熏天。任何人經過這段路都會捂著鼻子,奔跑而過,不敢停留。當然那裡工作的工人自然辛苦囉。但還好,他們都穿著呢子衣服,戴著防毒面具在那裡上班。

過了鹽酸壩兒,路過一排木結構的穿鬥房子,是街上的一些居民住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個老尼姑(她的左臉有一塊大約直徑5公分大小的黑記)住在那裡,長年穿著灰色的尼姑服裝(有少數時間也穿醬黃色約尼姑服裝)戴著尼姑的帽子,穿著大圓口鞋子,只有那布襪子是白色的。最引人矚目的是她脖子上戴著那串烏紅髮亮的佛珠。每顆珠子都有桂園那麼大,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老尼姑平常在她家門口賣一些小吃東西有:糖果、瓜子、麻花、花生等。如果當時有2分錢就能得到一小包花生,還是可以享受好一陣的。

過了這排木結構的民房,要通過天原廠纜車軌道下的一個通道,往下走20來米就是滾滾的嘉陵江了。江邊有幾條廠礦的囤船,停靠得更多的是上下行駛的過往商船,基本上每條船都是柏木建造。因為貓兒石以前在重慶還算是有名的水碼頭。


記憶中的貓兒石


在離河邊很近的地方,有一個很大的暗溝,大量的白泡子從暗溝裡流入嘉陵江,在江面上形成一塊一塊,一團一團的大泡沫。一直流到朝天門都沒有消失。後來才知道是造紙廠排放的汙水。

再往上走就是貓兒石正街了。這裡通3個方向,有3條街。正面是一條100多米長10來米寬的石梯坎,也是貓兒石的主街。向右是一條封閉的街,向左是一條約7—8米寬的街。先說向右這條封閉的街吧。因為這條街不寬,頂上都蓋了瓦的(進街這一段)所以稱為封閉的街。剛進街口右邊就是一個理髮店,同學朱忠橋、裴畗英的父親,都是理髮店著名的理髮師。理髮店生意常年都很好,每次去理髮都要排很長的隊。

街道的兩邊是一些商鋪和住家戶。 往裡走一點就是有名的貓兒石茶舘。茶舘生意一直都好,就是冬天早上天不亮,就有好多老者披著棉襖,拖著兩片鞋子就去喝早茶。那時通訊不發達,消息閉塞,但茶舘是個很活躍的地方,只要常去聽那裡擺龍門陣,天南地北的事情都會知曉。川劇鑼鼓和唱的川劇時而也能聽到。偶爾也有說書人來講評書。茶鋪裡流行打川牌,但沒有人打麻將。

茶舘的隔壁就是當時的貓兒石肉店,雖然割肉要票,但每天殺的豬少,肉還是不夠賣。所以凌晨3—4點鐘肉店門口就排起了長隊。那時肉很便宜,6角8分一斤。

肉店隔壁是一家館子。記得那個館子的餈粑塊又大、又厚、又香、又脆,5分錢一塊。現在就是吃一頓宴席也不如吃一塊那時的餈粑塊香。 今天早上我在小區門口吃了2塊餈粑塊,用了4元錢。感覺餈粑塊很乾癟,又小又薄,還不香,一句話兩個字:難吃!說不定還是地溝油炸出來的呢。

封閉的這條街,最裡面就是貓兒石街上以前唯一的公共廁所。在那個時代還算是修得好的。


記憶中的貓兒石


左邊街雖然只有7—8米寬,但地面全是鋪的石板。進入這條街不遠就有個食店,當地人稱為餘自明館子。這個館子生意異常火爆。除了路人,這裡離河邊很近,上下行船的客商都聚集在這裡吃飯,非常鬧熱。兒時的我,每當從館子門前路過時,都有意放慢腳步,聞聞館子裡飄出來的香噴噴的味道。

再往前走20米,也就是館子的斜對面就是貓兒石聯合診所。到了那裡,兒時的我都會自然加快腳步。因為診所的醫生每學期都要到學校給我們種牛痘、打預防針。那時膽小怕痛,所以見了醫生就有害怕的感覺。其實那個時候貓兒石的人基本上都在那裡看病。那個時代也沒聽說什麼癌症之類的。可能是診所醫生的醫術精湛,花1—2元錢一般的毛病都能治好。

一直往裡走,除了一些住家戶就是貓兒石煤店。煤店有2臺打煤球的機器,聲音很大。雖然要憑煤票但買煤的人多,總要排長長的隊。我以前每月要來這裡買煤,那個時候年輕有點力氣挑煤還不覺得好惱火,可現在不行了,擔不起了。

煤店旁有一條上坡的支路,上面就是貓兒石派出所。我只進去過一次,就是69年初下鄉當知青時在那裡辦戶口。當時為我辦戶口的是位年輕的戶籍帥哥(後來知道他的名字叫:劉述凡,好多年以後他調到了我們廠裡,我們又成了好朋友)。

煤店的前面就是貓兒石糧店,大家稱為:水庫糧店。因緊靠造紙廠的蓄水池而得名。當然糧店是所有人最熟悉的地方。買米要糧票,1角1分4釐1斤。

記得一個冬天的下午,我戴了雙白色的線手套,左手拿著米口袋,右手緊握5元錢和20斤糧票。到了糧店一看傻眼了,手中緊握的錢和糧票都不翼而飛,天哪! 急得我渾身冒汗。我還算個堅強的人,那時都流出了眼淚。現在就是掉1萬元錢也不會那樣心痛。

糧店往前走,就有一坡整齊的石梯坎下到河邊。輪渡的囤船就在那裡。河對面是化龍橋。過河票價是4分,(現在輪渡不存在了)當時站在貓兒石這邊,化龍橋那邊的錯落不齊的房屋和公路都看得十分清楚。斧頭巖上流下來的那道瀑布也能看見,整個化龍橋地區也盡收眼底。就連半山腰著名的紅巖村也依稀可見。


記憶中的貓兒石


貓兒石最寬闊的一條街就是100來米長,寬10米左右的正街。往上走,右邊是筆直的石壁,上面是天原廠的廠房。左邊是許多商鋪,其中也夾雜著幾家住戶。商鋪中有:裁縫鋪、鐵匠鋪、雜貨鋪等,還有幾個食店。最出名的食店叫:俊華食店。

整個貓兒石几條街上的路人、過往客商和給一些單位搬運貨物的人,長年都絡繹不絕。尤其是那石梯主街更是車水馬龍、人來人紅往,川流不息。各個店鋪,過路行人發出的聲音和搬運重物的號子聲彙集一起,真是人聲鼎沸。整個貓兒石都是一片繁忙,到處都呈現出勃勃生機的繁榮景象。

爬上了正街那坡石梯,上面就比較平坦了。右邊是天原廠和廠後門。左邊有一幢磚房,門頭上有著“中國人民銀行” 6個大字。以前我想銀行只有單位才去辦理業務,所以我從來都沒有進去過。

往前走一點,右邊是造紙廠的圍牆,左邊是貓兒石百貨公司。裡面布匹、衣服、和很多日常生活用品都只有那裡才能買到。但許多商品憑票供應。那個時候這個百貨公司在貓兒石就相當於解放碑的重百大樓了。

和百貨公司相鄰的就是貓兒石郵局,那裡我常去,我家大姐二姐寄來的生活費匯款單都要到郵局去取。

整個貓兒石街道的情況就是這樣了。

以前貓兒石地區的工業比較發達,有:天原廠、造紙廠和通用機械廠。後來通用廠搬走後,重慶鑄管廠又搬到了那裡。這些工廠以前都很紅火,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這些廠和全國的很多國有企業一樣,有的垮了,有的搬遷了。在這裡不復存在了。

以前慣穿著這幾個廠的街道,如:宜家村、皂角樹、黃家石壩、鵝項井等也都不存在了。這幾個廠的後面幾幢三角房子,遠看起還有點壯觀。現在也消失了。山上的鴻恩寺、任家坡,以前還有個廖家果園,佔地面積很大,全是種的各種桃樹。每當3月桃花開放的時候,粉紅粉紅的桃花遠遠看去,彷彿一片美麗的朝霞,好看極了。許許多多的人都上山觀花。當桃子成熟的時候,兒時的我們就常去任家坡玩,有膽大的娃兒就去偷摘幾個桃子來大家分享,每個孩子都吃得津津有味。

離開了貓兒石几十年了,前不久又去了一趟那裡,感覺就是甚麼都沒有了,就連我出生的地方也不認識了。


記憶中的貓兒石


嘉陵江上修了嘉華大橋。嘉陵江邊修了濱江路。嘉陵中學、貓兒石小學也不見了。整個貓兒石不見了,看到的是:很多高樓和洋房。山清水秀的任家坡現在除了一些樓房外,修建了鴻恩寺公園。還修了鴻恩寺寺廟,外觀看起很壯觀。裡面沒有塑菩薩,當然和尚、尼姑就更沒有了。


記憶中的貓兒石


鴻恩寺公園內修了幾座亭子,也修了好幾條象樣的路,種植了許多植物。尤其是桂花樹和銀杏樹,很大一株一株的,有的直徑超過1米,不知是從哪裡弄來的? 公園裡還種植了各種顏色的花草,到處都是。站在高處看陽光下的公園,真是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出了公園,我又來到以前大家都愛看貓兒石那塊巨石的最佳位置,想再看看那隻栩栩如生的巨石貓。但晚了,現在看那塊巨石貓,它再沒有昔日的靈氣。看起它趴得更低了,象一隻長眠的貓,孤獨的倦縮在那裡。 唉,以前人聲鼎沸的貓兒石逝去了。這時我的眼眶溼了,心裡一陣酸楚,為逝去的貓兒石惋惜。

二O一九年七月於重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