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标准出炉

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标准出炉

“这个指标体系出台后,实实在在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的结合,也给了我们推进文旅工作的参考标准,很有意义。”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文旅局局长银韫喆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标准出炉

10月27日,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70年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指标体系(2017—2018年)》(以下简称“指标体系”)。据悉,指标体系由分级指标和赋值权重构成。其中,一级指标为经济发展、文旅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文化产业资源和县级政府支持5个指标,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109个。

据悉,研究团队从全国727个民族县域地区抽取了71个旗县的文旅产业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本次发布的结果中,上述5个一级指标指数排名第一的县旗分别为灵武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盐池县、察隅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方勇在会上表示,通过指标体系的评测,可以了解本旗县文旅产业发展的潜力,并能预期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据方勇介绍,指标体系填补了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评判标准的空白。

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是本次会议的特别关注点之一。国家新闻出版署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心执行主任李沛在研讨会上展示了藏文化数字化工作取得的成果。研发团队利用高清采集设备对藏文化装饰、壁画、唐卡等艺术作品进行采集、收集、整理,并通过VR、AR等技术进行分析、提取和数字化整理、展示,将民族文化与雨伞、手机壳、抱枕等生活中常见的文化产品结合起来,实现民族文化的“内容+”。

清华大学教授林华在会上解释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文旅产业方面的应用前景,并现场展示“虚拟现实与720”的演示视频。“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欣赏不易见到的景观,景区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技术造出一个文化景点。”林华告诉记者。

此次发布的研究成果中提到,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总体和当前水平均偏低,文旅产业规模小,对县域经济带动能力不强。“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再到市场,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文化资源产业化以后,还是要服务于老百姓。同时,如何保护文化产业的受益权,也需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进一步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丁赛向记者表示。

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标准出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