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期北京有環城鐵路,1915年開始運行,1971年全部拆完


1915年,袁世凱政府下令修建的“京師環城鐵路”,在北京內城的東南角樓和東北角樓兩側的城牆處各開建了中國傳統的拱券式鐵道券洞,鐵路在兩座角樓的內側穿洞而過。也許當初出於安全或噪音的考慮,在鐵道靠近城區的方向建了一道高大的弧形隔牆,生活在內城裡的人是見不到“穿城牆”的火車。這是民國初期北京環城鐵路圖。

民國初期北京環城鐵路圖。100年多前,假如一位北京市民想從西單走到東單,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中間隔著一個紫禁城,你得繞一大圈才能到目的地。在皇權社會,一切交通的便利性,均是圍繞皇家設計的,老百姓只是皇帝的“臣民”而不是“公民”。

辛亥革命後,封建帝制滅亡,民主共和制誕生。北京,這座位於北緯40度上的北方第二大城市,逐步從皇權社會向市民社會邁進,城市規劃和設施的建設,也漸漸以市民的需求為中心。

那時的北京城還保持著皇城的格局,街道的體量是按照傳統格局設計的,每隔一段距離就建有牌坊,寬度僅可容納兩輛馬車交會,所以人力車、馬車、騾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隨著北京城人口的不斷增長,這些交通工具運力有限,已經跟不上人們出行和物資運輸的需求。這是安定門火車站。

1912年時,北京的戶籍常住人口是72萬,到1916年已達80萬,加上外來人口,近百萬人需要吃飯、穿衣、出行、取暖,僅糧食和煤炭的需求量每天就以數百噸計。這是北京內城東北角火車券洞。

當時中國的鐵路建設如火如荼,北京已經擁有了京張、京奉、京漢等幾條鐵路。數百公里外的物資和人員從外地運送到北京,已不再是什麼難事,難的是這最後的幾公里,如何將物資拉到各城區,成了一件棘手的事。這是1915年東便門火車券洞及火車站。

中國最初建造鐵路,是為了溝通城市與城市或礦山與城市之間的聯繫,把鐵路當作市內交通工具來使用,在國內卻還沒有先例。但其實早在19世紀,鐵路的發源地英國就有了第一條地鐵——大都市鐵道,來解決倫敦的交通堵塞問題。這是1918年拍攝的內城東南角開出的火車券洞和火車站。

這張照片被誤認為“東便門火車券洞”,其實是1901年在崇文門甕城東側開通的“火車券洞”。照片中雙軌線表明為1915年後拍攝。

雖然它的長度僅為6.5公里,但每年1000萬人次的運力,確實震撼人心。時光荏苒,當倫敦的地鐵不斷髮展,漸成網絡的時候,北京地鐵的雛形——環城鐵路也被北洋政府提上了日程。這是崇文門甕城東牆上的“火車券洞”。

1914年初,北洋政府認為北京急需一條環城的交通線,來解決糧食和煤炭的運輸問題。交通部決定由京張鐵路局負責鐵路的設計和修建。1915年4月,環城鐵路辦事處在京張鐵路的西直門站成立,並給這條為帝王都城而建的鐵路取名為京師環城鐵路。這是東直門火車站。

前門火車站於1906年建成,全稱“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也曾用過“北京站”、“北平站”、“北平東站”等站名。從清末至新中國成立,前門站一直是北京最大的火車站。1958年新建的北京站投入使用後,前門火車站改成了北京鐵路職工俱樂部,現在是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館的所在地。火車站由英國建築師設計。

這是西直門火車站。

這是1874年拍攝的北京南城東現角樓和內外城結合部的“八瞪眼”碉樓,遠處是崇文門。

北京內城東南角樓和八瞪眼碉樓遺存,城下是鐵路。

這條京師環城鐵路1915年開始運行,自1958年陸續分段拆除,到1971年全部拆完,這條曾為北京百姓服務了五十五年鐵路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這張是北京內城西南角樓,是1915年拍攝的,當時還沒有修建環城鐵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