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因黃河兩岸“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風光優美。
石嘴山地理位置優越,地處寧東、蒙西兩個國家千億噸級煤田之間,是呼包銀蘭經濟帶、寧夏沿黃經濟區、寧蒙陝烏金三角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城市;黃河穿東過,西依賀蘭山。石嘴山市號稱“塞上煤城”,因生產無煙煤而聞名。
石嘴山市,寧夏回族自治區轄地級市,位居寧夏最北端,東臨鄂爾多斯臺地,西踞銀川平原北部,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轄2個區、1個縣。

石嘴山歷史沿革
石嘴山,俗稱石嘴子,因賀蘭山至此,山石突出似嘴而得名。
1956年,國家決定大規模開發石嘴山豐富的煤炭資源。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報請國務院撤縣(惠農縣)建市。
1959年4月2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向國務院上報《關於撤銷惠農縣,成立石嘴山市的請示報告》。
1960年1月7日,國務院第93次全體會議正式決定“設立石嘴山市,撤銷惠農縣,將原惠農縣的石嘴山等10個鄉(鎮)劃歸石嘴山市的行政區域,其餘地區劃歸平羅縣”。
1960年3月26日,石嘴山市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會上正式宣佈成立石嘴山市,駐石嘴山,當時石嘴山市轄石嘴山鎮(區級)與尾閘、黃渠橋、寶豐3個公社。
1960年4月,石嘴山鎮改建為2個區,組建南街、北街2個城市人民公社,2個公社為一套人馬、兩塊牌子。5月,調整公社規模,市郊3個公社劃小為8個公社(尾閘公社劃分為尾閘、下營子2個公社;將黃渠橋公社劃分為黃渠橋、燕子墩、西永固3個公社;將寶豐公社劃分為寶豐、廟臺、禮和3個公社。
1962年5月,南街、北街2個區合併為市轄城區。
1963年5月,國營園藝農場變為集體所有,稱為園藝公社。7月,將黃渠橋、寶豐2個公社劃歸平羅縣管轄;平羅縣的大武口鎮(駐石炭井)和大武口公社劃歸石嘴山市。至此,石嘴山市轄城區1區、大武口鎮1鎮和尾閘、下營子、燕子墩、西永固、廟臺、禮和、園藝、大武口等8個公社。
1968年,大武口鎮駐地遷到大武口,在石炭井設置石炭井街道辦事處,為大武口鎮的派出機構。
1970年10月,將石炭井從大武口鎮劃出,撤銷石炭井街道辦事處,改置為石嘴山市轄石炭井區,駐石炭井。
1972年,設置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北地區,地區機關駐大武口鎮,石嘴山市歸屬銀北地區。
1973年大武口鎮升格為區。石嘴山下轄第一區(駐大武口)、第二區(駐石嘴山)和第三區(駐石炭井)。
1975年,將大武口公社和園藝公社分別劃歸大武口區和石嘴山區管轄;同時組建了市直屬公社領導小組,管轄其餘6個公社。
1976年,撤銷市直屬公社領導小組,設置石嘴山市郊區,管轄尾閘、下營子、燕子墩、西永固、廟臺、禮和等6個公社。
1979年將大武口區的的大武口公社、石嘴山區的園藝2公社劃歸郊區管轄。
1981年,三個區以駐地更名,即大武口、石嘴山、石炭井3個區;市駐地遷到大武口。石嘴山市除管轄3個區、8個公社外,還管轄平羅、陶樂2縣。
1983年,郊區各公社改稱為鄉。
1987年,撤銷石嘴山市郊區,恢復惠農縣。原郊區所轄的大武口鄉及園藝鄉的沿環村,分別劃歸大武口區和石嘴山區管轄;惠農縣轄7個鄉。
2002年10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石嘴山市石炭井區,劃歸大武口區管轄;將平羅縣的隆湖吊莊鄉及崇崗鄉的長勝、九泉、潮湖3個村劃歸大武口區管轄。
2004年2月,國務院批覆撤銷石嘴山市惠農縣和石嘴山區,設立石嘴山市惠農區,以原惠農縣和石嘴山區的行政區域為惠農區的行政區域;撤銷石嘴山市陶樂縣。將原陶樂縣的紅崖子鄉、高仁鄉、馬太溝鎮劃歸平羅縣管轄,月牙湖鄉劃歸銀川市興慶區管轄。

大武口區,隸屬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是石嘴山市政治、經濟、文化、商貿和信息中心。
大武口的歷史沿革:
大武口,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
西漢初至明朝時期,區境為歷代封建王朝的屬地。
大武口,明代被稱為“打磑口”,指今大武口溝,意為“打鑿石磨的山口”。
“打磑口”,最早見於明弘治《寧夏新志》。到清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3年7月)的文獻中,首次出現“達武口”地名。後來又出現過“大磑口”。在此後的文獻資料中,“打磑口”、“達武口”等名稱混用。
清代,屬寧夏府平羅縣。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前,平羅縣在賀蘭山東麓沿山地區增設四堡,其中有“打磑口堡”(今大武口鄉),為全縣66堡之一。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打磑口堡已有居民96戶,385人。
民國初,沿清制。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4月),平羅縣將打磑口堡設為縣第四鄉。
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寧夏建設廳廳長李翰園赴
賀蘭山清水溝光華陶瓷廠“視察”,途經大武口村(現大武口鄉)時,將該村的“打磑口學堂”改為大武口學堂,並解釋“大武口”為武士們曾經在這裡打過仗之意。從此,“大武口”這個名稱被作為正式地名開始使用。
1949年9月25日,大武口解放,區境仍屬平羅縣。
1950年5月,大武口為平羅縣第二區(今平羅崇崗鄉)一鄉。
1956年2月,五區一鄉成立新聯(今大武口鄉)、潮湖、簡泉三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年7月,平羅縣進行撤區並鄉工作,將五區一鄉改設為大武口鄉,成為縣直屬鄉。
1958年9月,全國掀起了大辦人民公社的熱潮,大武口鄉撤銷鄉建制,將新聯、潮湖、簡泉三個高級社改為生產大隊,劃歸平羅縣崇崗人民公社領導。
1960年7月,寧夏自治區人民革命委員會在石炭井設鎮時,曾借用“大武口”這個名稱,稱“大武口鎮”。
1961年5月30日,大武口成立人民公社時,取名“大武口人民公社”。
1963年6月11日,區境由平羅縣劃歸石嘴山市領導。建成區(市區)在沙丘起伏的沙漠,俗稱“明沙樑子”。
1966年5月,在大武口公社設辦事處。
1968年9月19日,成立大武口鎮政府。
1970年10月23日,石炭井地區從大武口鎮劃出。
1972年2月23日,國務院決定設立銀北地區(轄區石嘴山市、平羅縣、賀蘭縣、陶樂縣)。
1973年6月18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革委會決定將大武口鎮升格為區。7月10日,召開大武口區成立大會。
1973年8月10日—1974年4月6日,大武口區曾一度改由銀北地區直轄,後因沒有得到國務院的批准,復交石嘴山市領導。
1975年11月23日,銀北地區撤銷,石嘴山市(轄平羅縣、陶樂縣)機關由石嘴山區遷入大武口區。自此,大武口逐漸成為石嘴山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體育、交通郵電、衛生中心。
1975年12月5日—1981年3月26日,大武口區曾改稱“石嘴山市一區”,正式確立了縣級區建制,後經地名普查又恢復現名。
1973年6月18日,成立大武口區時,均以“大武口”命名。
1975年12月5日起,曾一度將“大武口區”改為“石嘴山市一區”。
1981年3月26日,通過地名普查,“大武口區”名恢復。
大武口區成立於1973年6月,轄2個經濟開發區、10個街道、12個行政村和47個社區。其中,2個經濟開發區、10個街道為:長勝街道、朝陽街道、人民路街道、長城街道、青山街道、石炭井街道、白芨溝街道、溝口街道、長興街道,錦林街道;星海鎮,隆湖經濟開發區。2012年,將全區47個社區調整為51個。
惠農區,隸屬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地處寧夏最北端,東臨黃河,西依賀蘭山,北與內蒙古烏海市接壤,是寧夏的北大門。
惠農區古代為遊牧之地,也是北方遊牧民族覬覦中原的關口,南達甘、陝,北往內蒙古,東渡黃河至鄂爾多斯高原,西越賀蘭山進入阿拉善草原。
建制沿革
春秋 惠農區境為狄、戎雜居的遊牧之地,未劃入中央集權統治。
秦 統一六國後為北地郡轄。
漢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區境屬北地郡廉縣(治今平羅縣下廟鄉西南)轄。不久,歸屬朔方郡。
三國 西晉 區境先後為匈奴、羌、鮮卑等少數民族所據,復為遊牧之地。
東晉 十六國 區境先後為前趙(匈奴族)、後趙(羯)、前秦(氐)、後秦(羌)、夏(匈奴)各族政權所控制。
南北朝 太和初 區境屬靈州普樂郡。北周(557年至581年)區境屬懷遠縣。
隋 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屬廣閏縣;仁壽元年(601年),為避太子楊廣名諱,改廣閏為靈武縣;至楊廣大業年間,區境又屬靈武郡。
唐 唐前期區境屬靈州都督府;安史之亂前後,屬朔方道節度使。先天二年(713年)區境屬定遠軍,後定遠軍升為縣;景福二年(893年)升為州,名警州。
五代 區境先後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政權所控制,為靈州節度使轄區。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將警州降為威肅軍;
北宋 屬陝西路靈州定遠鎮所轄。至道年間(995年至997年)改為威遠軍。
西夏 區境歸定州省嵬所轄。
元 屬甘肅行中書省寧夏路(今銀川市)定州。
明 嘉靖二十年(1541年),筑北長城後(在今紅果子地區),河西北長城以北地區為蒙古部落所據。區境被蒙古部落控制。嘉靖三十年(1551年),區境此時屬寧夏衛平虜守禦千戶所。
清 屬甘肅省寧夏府平虜守禦千戶轄。雍正三年(1725年)改稱平羅縣,區境屬平羅縣轄。雍正四年(1726年),屬寧夏衛寶豐縣(治平羅縣寶豐鎮)轄。雍正七年(1729年),區境為市口堡屬寶豐縣。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因地震寶豐縣毀而併入平羅。光緒年間(1908年)前,石嘴山設鎮。
中華民國 民國初 區境屬甘肅省寧夏道(先後改為朔方道、寧夏道、寧夏行政區)。民國十八年(1929年)寧夏建省,民國三十年(1941年),劃平羅縣的王全口、高莊、惠北、靈沙等地及其以北地區設置惠農縣,隸屬寧夏省轄。地域即為現惠農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4日惠農縣人民政府成立,縣黨政機關駐寶豐鎮,屬寧夏省轄。1954年9月寧夏省撤銷,與甘肅省合併,設銀川專署,屬甘肅省銀川專署管轄。10月,縣黨政機關遷至黃渠橋。1958年9月銀川專署撤銷,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屬寧夏回族自治區管轄。1960年3月,在惠農縣的基礎上成立石嘴山市,惠農縣撤銷。
1950年2月,經寧夏省人民政府批准,惠農縣改劃為6個區,27個鄉,187個行政村。4月,又將6個區改劃為5個區27個鄉,168個行政村。同年,又將全縣的168個行政村劃為171個行政村。
1951年1月,寧夏省政府批准,將黃渠橋、石嘴山、寶豐3鎮定為城市地區。
1952年3月,寧夏省政府將惠農縣定為丁一等縣。同時將全縣27個鄉改劃為5個區34個鄉。1953年全縣進行調整,轄5個區,34個鄉,231個行政村。
1954年3月,經寧夏省政府批准,惠農縣在原第二區、第五區的基礎上分別成立寶豐回族自治區、靈沙回族自治區,將原四區改為二區,一、三區不動,原各區所轄鄉不變,共5區34鄉。同年4月,惠農縣村建制,調整為225個村。10月15日,根據甘肅省人民政府委員會“撤區並鄉”的指示,惠農縣撤區並鄉,全縣轄2個回族自治區、24個鄉。
1956年2月,全縣調整,將小鄉合併大鄉,全縣轄15個鄉,231個行政村。同年8月,經甘肅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將寶豐、靈沙兩個相當區級的回族自治區撤銷,建立惠北、靈沙、寶豐、禮和4個回族鄉。又將石嘴山、黃渠橋2個鄉改建為2個鄉級鎮。全縣轄2個鎮,13個鄉231個行政村。
1957年1月,經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同意,石嘴山鎮由鄉級鎮改劃為區級鎮。10月25日,將外西河鄉與燕子墩鄉合併為燕子墩鄉,東永固鄉與渠中鄉合併為渠中鄉。全縣轄2鎮11個鄉,231個行政村。
1958年8月,撤銷黃渠橋鎮,保留石嘴山鎮,撤銷鄉的建置,建立3個農村人民公社,全縣轄1鎮3個人民公社。1鎮3個人民公社為:石嘴山鎮,燈塔、五星、紅旗人民公社。11月3個人民公社分別改名為尾閘、黃渠橋、寶豐人民公社。
1960年1月7日,國務院第93次全體會議決定“設石嘴山市,撤銷惠農縣,將原惠農縣的石嘴山、黃渠橋、燕子墩、渠中、寶豐、禮和、廟臺、尾閘、下營子、黃渠柺子等10個鄉(鎮)劃為石嘴山市的行政區域,其餘地區劃歸平羅縣”。(國務院1960年議字10號文件)。市政府機關駐石嘴山鎮(今惠農區北街)。
同年3月市成立時,鄉已改為人民公社,時轄一個區級鎮——石嘴山鎮和尾閘、寶豐、黃渠橋3個公社。4月,將鎮改設2個市轄區,套用人民公社的組織形式,採取社、區“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做法,下轄30個居委會。北街公社(第一區)轄12個大隊(居民委員會),在新區(今河濱街)設管理區;南街公社(第二區)轄18個大隊(居民委員會),在石嘴山火車站設管理區。
1961年5月,將原3個公社調整分置為8個公社:尾閘、下營子、黃渠橋、燕子墩、西永固、寶豐、廟臺、禮和。1962年5月,將2個區合併為城區,下設6個街道辦事處:南街、北街、工人新村、火車站、鋼廠、新市區。
1963年,將大武口鎮(今石炭井)劃歸市轄,城區合併為4個辦事處:南街、北街、火車站、河濱區。是年6月,將國營園藝場改為園藝公社,將黃渠橋、寶豐兩公社劃歸平羅縣,將大武口公社劃入。時有1區(城區)1鎮(大武口鎮)和尾閘、下營子、西永固、燕子墩、廟臺、禮和、園藝、大武口8個公社。
1968年 ,大武口鎮改設大武口。1970年,在石炭井設區。7月13日,成立石嘴山市郊區革命委員會,駐尾閘公社。轄8個公社和“五七”農場、農林牧場。時有3區(城區、石炭井區、郊區)1鎮(大武口鎮)。1971年,郊區撤銷,各公社仍由市直轄。
1972年2月,在大武口設銀北地區,石嘴山市由自治區直轄降為地區直轄。俗稱“小市”。機關仍駐石嘴山,行政區劃不變。1973年,大武口設區,城區撤銷。1975年11月,銀北地區撤銷,恢復石嘴山市由自治區直轄,機關遷往大武口。同年12月,成立石嘴山市一、二、三區,石嘴山為二區。
1975年12月,銀北地區撤銷,石嘴山市改由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遷駐大武口。石嘴山改設石嘴山市二區。下設南街、北街、火車站、河濱街四個辦事處。下轄28個居委會,同時轄園藝公社。1979年1月,將園藝公社交郊區,1987年6月,將園藝鄉的一村子劃撥石嘴山區稱沿環村。1981年4月,石嘴山市二區更名為石嘴山區。
1976年12月11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批准成立石嘴山市郊區革命委員會,為縣級市轄區,轄6個公社、32個大隊、235個生產隊。6個公社為尾閘、下營子、西永固、燕子墩、禮和、廟臺。
1979年1月,石嘴山市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小組決定將大武口、園藝公社劃歸為郊區管轄。轄8個公社,36個大隊、253個小隊。設置石嘴山市郊區,縣駐馬家灣,屬石嘴山市管轄。
1983年6月,郊區農村人民公社全部實行政社分開,將公社更名為鄉,大隊更名為村,小隊更名為村民小組。全郊區轄8個鄉,63個村,351個村民小組。
1987年6月,惠農縣恢復建置,縣駐馬家灣,屬石嘴山市管轄。大武口鄉大部分劃屬大武口區,園藝鄉安樂橋以東,三排以西地區劃屬石嘴山區,全縣轄7鄉48個村,303個村民小組。
1988年底,增置馬家灣鎮,轄惠東、惠西兩個居委會和馬家灣子、中渠、西渠3個村民委員會。
1989年,轄惠農縣和石嘴山區及平羅縣的寶豐、黃渠橋、高莊、靈沙、惠北5個鄉鎮和石炭井區的部分地區。
1994年,將園藝鄉更改名為園藝鎮,全縣轄2鎮6鄉。
1995年7月23日,在紅果子地區增設紅果子鎮,全縣轄3鎮6鄉。
2000年,南、北街辦事處各析置一個辦事處,石嘴山區轄南街、育才、北街、中街、火車站、河濱街六個辦事處,下轄50個居委會。
2002年9月,根據石嘴山市行政區劃調整工作的實施,惠農縣將園藝鎮移交石嘴山區管轄。
2003年7月18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寧政發[2003]年78號文件,批准惠農縣園藝鎮移交石嘴山區,惠農縣轄三鄉兩鎮,即禮和鄉、廟臺鄉、燕子墩鄉、紅果子鎮、尾閘鎮。(7月18日,尾閘鄉更名為尾閘鎮)。
2004年1月30日,寧政發[2004]7號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撤銷石嘴山市石嘴山區和惠農縣設立石嘴山市惠農區的通知》,撤銷石嘴山市石嘴山區和惠農縣,成立惠農區。4月,石嘴山市惠農區掛牌成立。
截止2019年3月,惠農區轄6個街道、3個鎮、3個鄉。分別為:北街街道、南街街道、中街街道、育才路街道、河濱街街道、火車站街道、紅果子鎮、尾閘鎮、園藝鎮、廟臺鄉、禮和鄉、燕子墩鄉、惠農簡泉農場。
平羅縣,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地處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呼包銀能源金三角、寧夏沿黃城市帶等經濟區前沿地帶,平羅縣是歷史文化古城,以發展商貿流通、輕工業、農副產品加工、科技環保型產業和旅遊業為主的生態型城市,是西北的魚米之鄉,享有“塞上小江南”的美譽。名勝古蹟有玉皇閣、鐘鼓樓、田州塔和沙湖旅遊景區。
名稱由來
清初沿襲明代衛所制,雍正二年改置平虜所為平羅縣,屬甘肅省寧夏府。平羅縣即為平虜之轉音。
歷史沿革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居戎狄部落。
秦時,屬北地郡富平縣。
西漢,時屬北地郡方梁縣。
東漢時,屬北帝郡廉縣。
南北朝時期,在北魏時屬歷城郡建安縣。
隋朝時,屬靈武郡靈武縣。
唐朝時,屬警州。
北宋時,屬定州。
西夏,屬定州地。
明永樂,初築平虜城。嘉靖三十年(1551年)置平虜千戶所。
清朝初年,改為平羅所。雍正二年(1724年)置平羅縣。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原屬阿拉善旗的磴口一帶,劃歸平羅縣。
民國十五年(1926年),將磴口從平羅劃出,設置為磴口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寧夏省調整寧夏、寧朔、平羅三縣的轄地,原屬平羅縣的常信、洪廣、丁義、李剛、清水、通義等9堡及高榮堡的西半部,劃歸寧夏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劃出平羅縣北部的寶豐、黃渠橋,石嘴山高莊、惠北、靈沙等8個鄉劃出建立惠農縣。
1945年,平羅縣屬寧夏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兩個月後,寧夏第三專員督察區撤銷,改置為銀北專區,平羅縣歸其管轄。
1949年9月25日平羅縣全境解放,平羅人民政府成立,平羅縣直屬寧夏省。
1954年,寧夏省撤銷併入甘肅省,設置銀川專區,平羅縣歸屬銀川專區管轄。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專區撤銷,平羅縣直屬自治區管轄。
1972年,設立銀北地區,平羅縣又隸屬銀北地區。
1975年,銀北地區撤銷,平羅縣劃歸石嘴山市。
截至2018年,平羅縣下轄7個鎮、6個鄉,14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城關鎮。
鎮:城關鎮、黃渠橋鎮、寶豐鎮、頭閘鎮、姚伏鎮、崇崗鎮、陶樂鎮。
鄉:高莊鄉、靈沙鄉、渠口鄉、通伏鄉、高仁鄉、紅崖子鄉。
閱讀更多 倍力牛0668 的文章